我发现,工作里发展相对好的人,大多数都有较强的分享欲

今年公司推行了一项制度,每个月主管们不管在哪里,都要回总部,开一天的会议。

开会的形式也比较简单,我简单介绍一下流程:

会议前,会有一到两个总裁做了课题准备、内容选题。

一天的会议,大概会讨论2-3个议题,上午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一个,

那每个议题会怎么展开讨论?

也大概分成这几个步骤:

  1. 演讲人会准备材料,先讲他的观点、方案;
  2. 圈定几个场景、问题,让各组进行研讨;
  3. 每个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4. 演讲人再做总结。

这样,一个议题就基本结束了。

流程看起来,好像不复杂,内容也不多,怎么会一个主题讨论一上午或下午呢?

其实,只要有分组研讨,人员互动,时间花费就会大幅提升。

假设有6组,每组上台演讲平均5-10分钟,光发言时间一下子就一小时过去了。

多讨论几个问题,那一个主题讨论一天也不是问题。

这个过程,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是我带团队不经常看到的。

主管会上,大多数人都很主动、很积极。

先不说,大家发表的内容是正确还是错误,发表的是干货还是水货,发表的动机是自驱的还是为了向上管理。

但整体上,就是特别热情、特别愿意发言。

主要在两方面体现了这种主动:

  1. 问题的抢答上,很愿意去发言
  2. 问题的表达上,会讲很多内容

这与我带过的团队表现上还是有蛮大的差别,不禁让我也思考起来。

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发展好的,大多数也有不错的分享欲。”

01 为什么有分享欲,发展就会好?

其实不难理解,我认为有这三点原因:

1)以教促学,费曼学习法

分享的过程,会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是否成熟,帮助自己精进。

2)提高辨识度

像研发团队,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沉闷和内敛一些的,如果你善于也愿意分享,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3)如果有干货,会很容易被发现

引用一个拼多多黄峥的故事,在浙大读计算机专业的黄峥,就很喜欢在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技术文章。

而其中有篇文章就刚好被丁磊看见,并很好的解决了丁磊遇到的技术难题,因此结缘。

后来,黄峥出国读研,丁磊引荐他给同在国外的段永平,段永平给他提供了职业建议,让他去了当时还未上市的谷歌,带他参加“巴菲特午餐”,回国创业时,段永平既给钱又出谋划策…

这三点相结合,既能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提升辨识度,那自然会赢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

有些同学会觉得,那我就是一个很内敛的人,我不喜欢公开表达,是不是就没机会了?

也不是,我有三点看法:

  1. 分享,不代表是要公开表达,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分享;
  2. 公开表达有多种方式,可以是一场一小时的演讲,也可以是一段录屏,还可以是一篇文章;
  3. 内敛、内向是性格,性格是先天的,但是你还是可以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能且愿意主动公开表达的人,这是可以练习的。

不喜欢公开表达,有可能是因为你不擅长,不一定是不愿意。

02 分享欲≠表达欲

我也很愿意分享,我也很喜欢发表言论,为什么我发展还是不好?

也有两个原因吧,

一个是时候未到,要等待一个机会或机遇;

另一个是,你分享的内容是否真的有价值?

这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就像开会时,我会看到很多人很主动也很能讲,但是我听完会嗤之以鼻。

为什么?

还是有三个原因:

讲了半天,我听不懂在讲什么,缺少表达能力,讲出来的话没有逻辑。

讲“正确的废话”,一听就知道是官腔,没什么卵用。

肚子没墨,讲出来的观点和论据,经不起琢磨和推敲。

如果讲的内容在这三点里,那表达欲越强,你的发展则会越差(向上管理除外)。

因为更多是表达了,但是对他人没产生任何收益,只是徒增负面印象罢了。

所以,分享欲不等于表达欲。

那不愿意分享就没法发展了么?

肯定不是,分享只是一种捷径,走了有可能更快,不走也有别的道路。

像纯粹做一名技术专家,解决好业务问题,也是可以继续发展。

作者:鹏鹏的工作日记
公众号:鹏鹏的工作日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