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只开发微信号是不行的?
在《 别开发 app 了》和《关于微信小程序(应用号),我能透露的几个细节》这两篇文章的留言里,你能找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
把产品交给微信,万一有一天微信挂了怎么办?
小程序(应用号)的体验没法和原生 app 比,开发 app 肯定依然是主流。
开什么玩笑,等你做大了,腾讯就把你封杀了。
你丫是微信的托吧,写这样的软文。
这些质疑有道理吗?都有道理。我没有做深入调研,不知道这些评论者的职位和背景,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们没有站在商业的本质上思考问题。
1、创业的本质是生意,获利是目的
尤其是当我们还比较年轻时,很容易被媒体或一些书上讲的,「创业就是要改变世界」这句话吸引,觉得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心里面想着,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我要用我的双手去改造它。
但深想一下,和你同样觉得这个世界糟糕的人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享受你的改造?你确定你做的事能满足你目标用户的需求?有时可能我们连目标用户都没定义清楚。
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回馈股东。很多时候,创始人就是大股东,所以创业本质上就是想通过以小博大的方式赚取财富。投资机构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你很难看到 VC 们投资那些阳春白雪的、增长得慢的企业。
当然,也有企业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比如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利润中的绝大部分不会回馈给股东,而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也有 VC 投资社会企业,我 8 月份在美国就看到美国的社会投资发展得很好。但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是企业机构里的极少组成部分,大多数企业都是纯粹为了攫取利润。
所以,改变世界是创业的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只是想攫取更大的利润,于是顺便或必须改变世界,而已。
2、获利,要寻找最佳的入口
开餐馆,大多数人会选人流多的地方,因为人流多的地方是餐馆最好的「入口」。如果要开一个卡丁车场,会选择租金便宜的地方,因为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租金便宜的地方,是卡丁车场最好的入口。
美团,开发了美团 app,开发了各个平台上的美团 app,是因为这些 app 是用户使用美团生活服务的入口。
互联网创业也好,传统生意也好,都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入口,来获客,或获取用户。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做一个 app 还是做一个微信号,判断标准就不是原生 app 还是微信号的体验更好,而是用哪个作为主要的入口,能降低成本或者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在《别开发 app 了》这篇文章我已经列举了创业团队优先或只开发微信号,相对开发一个原生 app 的好处:
更低成本地接触到用户
推广成本更低
推送到达率更高
开发成本更低
符合精益创业的理念
从这些角度做简单的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如果我们想以更低的成本建立入口,开发微信号,比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是更优的选择。
我并不是说微信公众号是最好的,但它是当前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最优选择。
3、哪个平台都不是永恒的
就像创业要不断跟着市场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样,
最优的入口,也是一直的变化的
8 年前,还没有 App Store,iPhone 还没那么火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智能手机可以作为各种服务的入口,如果再回推 10 年,在 PC 软件盛行的年代,也没有那么多人相信,浏览器可以作为入口。
入口一直在变化,可能 3 年后,会出现更好的智能设备,替代了手机,到那个时候,作为创业者,很显然是要顺应这个趋势,在这个新的设备上建立入口。
当我,或者跟我有相似观点的人,推荐创业要先开发微信号时,我们都是站在「当前最优解」的角度去评价的。
我不会推荐你基于支付宝开发服务号,不是因为我觉得支付宝经常玩糟糕的营销,而是因为支付宝的用户停留时间太短。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比微信更优的入口,我照样会推荐我身边创业的朋友去这个新平台上建立入口。
没有哪个平台是永恒的,如果现在还抱着原生 app 的体验更好这个角度去创业,绝对不是最优解。
4、风险,在任何平台都有
有人说,基于微信开发产品,把数据都交给腾讯,万一有一天腾讯把我封杀了怎么办?
说实话,你还真不能怎么办。
这种风险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比如我有不少朋友,比我更早相信「不用开发 app」的朋友,都被微信封杀过,有被限制 URL 的,有被关小黑屋一个月的。
其实任何平台都有风险,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去看。
4.1 平台和 app 们一样,都是商业公司
从前面的论述,很容易推导出来:
我们创业、做生意,是为了从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盈利。平台,无论是 App Store 也好,微信公众平台也好,是为了满足开发者们的需求,并从这个过程中盈利。
本质上,都是为了盈利。
试想一下,为什么微信要推出小程序(应用号)?
微信已经推出了订阅号和服务号
但这两种号,没法满足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的需求
这些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产品可能因为平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依然选择开发原生 app,或使用别的平台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盈利是目的,垄断是终极目标,理所当然要想方设法满足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因为当这些需求被满足了,微信的用户就能更长时间「呆」在微信里
在微信里「呆」更长的时间,微信的盈利方式就可以更多
从而实现更大的垄断
所以,本质是,一个公司去做一个平台,和一个公司去做一个独立产品,出发点是一样的。
我们必须理解平台的本质,才能与平台和谐相处,除非你不想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入口。
4.2 风险存在于每个平台
风险不仅存在于微信,在 App Store,也有随时被苹果下架的风险。
比如,360 安全卫士曾经因为使用私有 API,被苹果下架。
又比如,喜马拉雅 FM、荔枝 FM 等曾经因为「恶意刷榜」被苹果下架。
再比如,一款叫 Vidyo 的录屏软件,因为使用了苹果不允许的技术录屏,被永久下架。
第二个案例,就和我们经常听到的某某公众号因为「诱导分享」被微信封禁一样,有时候封禁是一段时间,有时候则是永久。
当我们选择在某个平台开发产品,意味着我们相信这个平台是最好的入口,但不能忽略的是,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虽然没有咬文嚼字地写明,但 App Store 会封杀这样的应用:
违规推广,比如刷榜
侵犯版权
内容违规包括涉黄、涉赌等
与苹果自己的产品相冲突
存在程序漏洞
作为对比,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的投诉菜单里看到,微信不愿意看到这些公众号:
不记得从哪一年开始,苹果不再允许推荐 app 的 app 上架,因为它不希望在 App Store 之内出现另外一个 App Store,这是和苹果的产品冲突的,也极有可能,会侵害苹果的利益。
我相信,如果你开发一个微信号,与腾讯的某个业务严重冲突,腾讯也会封杀你。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商场租了一片地想开咖啡馆,刚好旁边是场地自己开的咖啡馆,它要么想办法和你共赢,要么把你干掉。
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所谓的「公平」,只是利益规则内的公平。
4.3 平台不是给开发者打工
当我们选择基于某个平台开发产品时,我们应该默认遵守这个平台的规则,因为这样能确保我们在这个平台能生存下去。
平台不是给开发者打工,而是在规则之内寻求共赢。
不可否认,微信平台有不少规则是存在灰色地带的,在灰色地带里,似乎微信选择了「人治」,而不是明确规则,好处是能够避免一些人钻规则漏洞,你知道,中国人都很聪明,坏处是,那些没「那么坏」的开发者,很容易被误伤。
这一点我认为微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可能我不能提出更佳的解决方案。
总是,创业有风险,选择平台作为入口也有风险,都无法避免。
5、有时候我们只是习惯稳定,不愿意尝试
对大多数人来讲,「改变」总是困难的,「安于现状」总是最保险的选择。
这样的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错失机会。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柯达。
柯达,用过胶卷相机的人,都知道这个品牌。2012 年,柯达申请破产,虽然 2013 年后,柯达重组了公司,品牌保留了下来,但业绩和以前已经无法比拟,用数码相机的人,甚至已经不知道柯达这个品牌。
柯达错事了数码摄影。
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史蒂芬·沙森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台数码相机以磁带作为存储介质,拥有1万像素。记录一张黑白影像需要23秒。当时,这台「手持式电子照相机」的出现颠覆了摄影的物理本质。
然而,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柯达并不坚定地相信数码摄影是未来的趋势,它选择了「稳定」,因为胶卷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来源,虽然公司内部有人想推动的数码摄影业务,但柯达始终在这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从而错过这个最好的转型时机。
其实,诺基亚、微软也是如此,相信大多数人对诺基亚的故事都不陌生,本来是手机大鳄,错过了和苹果交手的机会,也错过了 Android 的第一趟列车。
但可能你没有看过 2007 年,当初代 iPhone 推出时,时任微软 CEO 的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不断耻笑苹果,觉得 iPhone 是「垃圾」,比如他在采访时就说到:
Hahahah, Who the fuck wants a $500 device without keyboard?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事,我们过去 7-8 年,一直在开发 iOS 和 Android app,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工程师们,沉浸在这两个平台的开发里,很容易就产生像鲍尔默那样的言论,什么?开发微信号?开什么国际玩笑?
并不是说,开发微信号总是好的,但从心态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永远敢于尝试新事物、迎接新趋势。
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速度很快,迭代也很快,去试一试死不了人,但不试一下,你可能真的就落后了。
6、没有那么多红利期
「红利期」这个词,似乎在新闻报道里出现得越来越多。财经新闻如此,科技新闻也如此。
比如上周微信小程序刚刚开始内测,各个媒体就纷纷报道,这是「红利期」,现在去开发微信小程序,第一批上线,肯定能获得红利。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红利只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看到红利的人多了,自然就没有红利了
订阅号上线时,没多少人认为最早一波做订阅号的人有红利,但现在回头来看,这波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一个群发头条广告费可能就数十万。
渐渐地,微信平台火了,微信的活跃用户也接近 10 亿了,于是这些错过了订阅号的红利期的人,就认为微信的每一步动作,都能带来红利期。
你想想,现在有多少人、多少公司正在开发微信小程序?估计不会比正在开发 iOS app 的少,当这么多人同时都认为这是红利时,每个人能分到的红利能有多少?
我特别相信中国那句老话,「闷声发大财」,一句话也不说,自己摸索出真正的红利,那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微信小程序也好,未来有的其它平台也好,对每个人来说,将越来越公平,因为大家将越来越懂得怎样做平台,以及怎样和平台融洽相处。而且,平台也逐渐懂得,如何让每个参与者公平竞争。比如虽然「有可能学院」拿到了微信小程序的内测,但是,所有的内测者程序上线的时间和所有人是一样的,这一点在微信的官方文档里被写明了。
所以,别听太多媒体鼓吹红利期,当媒体都在鼓吹时,它肯定已经不是红利。服务跟不上,运营跟不上,你做个 app 做个微信小程序都只是摆设。
7、创业者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
创业不等于做一个 app。
大多数互联网创业,都是以 app 作为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如果我们能找到别的方式,同样低成本地提供服务,那开发 app 并不是必须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在选择开发原生 app、服务号、小程序之间,我有这些建议:
7.1 原生 app
考虑到原生 app 的开发、推广成本较高,游戏类、高粘性的社交类产品,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工具类等对技术、对系统接口、对流畅性比较依赖的产品,比如地图,比如幻灯片制作工具,依然适合开发原生 app。
超高频使用的产品,也适合开发原生 app。
7.2 订阅号
订阅号只适合需要高频度给用户群发消息的产品,比如媒体。
7.3 服务号
服务号的接口比较丰富,用户使用频度不是特别高的服务型的产品,开发服务号是最佳选择。打车、外卖、团购等,都适合开发服务号。
通知类的产品,也适合开发服务号。因为服务号可以用「模板消息」,比如你刷卡后收到了银行服务号发来的通知,就是用的「模板消息」接口。
7.4 小程序
其实很多人没有仔细阅读小程序的文档,仔细阅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小程序在某些地方的限制,比服务号还要多。
比如从目前的文档来看,小程序无法给所有用户群发消息,「模板消息」也加了新的限制 — 只能发给 7 天内有互动的用户,但服务号基本上可以随时给用户发送「模板消息」的。
小程序内测当天,张小龙在朋友圈这样定义小程序: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这句定义可以简单猜测:
小程序可能没有「关注」功能,也就是意味着,你可能没有固定的粉丝。
用完即走,这更多地是对工具类应用进行描述时的用词,微信可能更鼓励开发工具类小程序。
我没有和微信团队的人进行太多沟通,但我对我的猜测比较自信,如果猜测准确,那么:
查询类、工具类、非高粘性的产品,适合开发小程序。其它的,可能选择服务号依然是更佳的选择。
你看,这么一简单的分析,「红利期」就至少被打掉了一半。
8 总结
并不是因为我多么喜欢微信,也不是因为我们推出了「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开发」培训,就鼓吹大家优先开发微信号,腾讯没有给过我任何好处,而是我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认为基于微信平台去开发,是当前的最优选择,尽管微信平台并不完美。
本质是,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互联网创业和开个餐馆,目的是相同的。做生意就要顺应变化,寻找利益最大化的路径。至于这条路径是通过做一个 app 来实现,还是做一个微信公众号,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利弊判断的。
微信也有可能衰落,但平台一直会有,对于创业者来讲,必须与时俱进,选择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入口。平台本身也是商业公司,要想在平台上盈利,学会和平台相处并共赢也是必须的。
红利期没那么多,也并不是没有,当有了新的平台,我们首先要敢于去尝试。
阿禅:可能吧创始人、CEO
关键字:微信, 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