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启发我的三个做运营的底层工作方法
《运营之光》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是一股脑地看下去,看完发现脑子并没有记下什么东西,甚至连一些篇章或概念的印象都没有,于是在新年开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重新阅读并且做了摘要和笔记,待我合上书本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什么的时候,我发现能让我清晰记住的是三个数字 “3”“4”“8” 。今天来说一下 “3” , “3” 代表的是做运营的三个底层工作方法。
(一)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
一个存在普遍认知的事物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你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之前在大学的时候我在某个运营商的营业厅做兼职,在帮人办理业务的情况下还负责做项目,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动运营。分公司下发通知,需要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学校使用用户50%的4G转化率,完成转化的用户可以获得一张30元的充值卡,然后按流程给全校用户发送优惠短信。刚开始的一个星期里每天营业厅都爆满人在办业务,但是后来慢慢的就变成疲软增长了,怎么办呢?当时正值神偷奶爸2热映,朋友圈天天都可以看到有人刷小黄人,又刚好是夏季,于是我建议营业厅的老板加多一个奖品选项:小黄人电风扇,老板听完我的一些分析后同意了。于是我上万能的淘宝买了一批,针对小黄人电风扇这一奖品,在公众号推了图文,也给学校全部用户发送了短信。效果很不错,之后的半个月里每天来完成转化的人变多了,电风扇也买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电风扇的成本仅为13块,比充值卡还少一半多的钱。营业厅既为分公司减少了成本又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了转化率,当然最后我们也顺利的完成了本月的KPI。
当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运营,甚至都没听说过,可以说是误打误撞的做法,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逻辑很简单,无非就是追热点,借势营销,如果当时对热点不敏感或不熟悉,那么KPI的完成之路可能会遥遥无期了。因此对于一个运营从业人员需要保持对于社会大众热点事件,话题和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当然不是每一个热点都要去疯狂地去追,这样会让自己变得很累,但是至少你要对热点有所了解和熟悉。
(题外话:充值卡不仅仅能充值电话号码还能直接充值支付宝,所以你说充值卡划算还是电风扇划算?)
(二)让自己拥有对于用户的洞察
对于用户的洞察听起来挺虚挺难,但实际的方法论却是很简单,那就是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让自己大量置身于真实用户的真实体验场景下,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慢慢拥有一种对于用户的“洞察力”。
书中给出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作者的一个朋友在做着一款反社交的社交产品,定位则是面向一群“害怕与抗拒现实世界中负担沉重的社交,但仍然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虽然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会理解自己的‘异类’看到”的人,没错,这款产品的用户群听起来就是这么的抽象,但是她却做得如鱼得水。产品中的界面展示出的东西好还是不好,推送的内容用户是否喜欢,产品的核心逻辑如何设定,直接由她来决策实施。看起来像是她随意拍脑袋的决定,事后都被证明,用户很喜欢。
这并不是因为她产品还是运营方面的造诣有多高,实际上这一切的秘密很简单,那就是她本身就是一个害怕与抗拒现实世界中负担沉重的社交,但仍然对美好食物充满向往,虽然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会理解自己的‘异类’看到”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她其实是为自己做一款产品。所以,无须数据,无须复杂的逻辑判定,只需要确保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和认可就行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用晨间日记的方法做成格志日记App的创始人曹舒旻 ,他创造的格志日记广受赞誉,并且刚推出不久就成功的登上了App Store的官方推荐。究其成功的原因,那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坚持多年写晨间日记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典型用户,这让其拥有一种过于常人的对于用户的“洞察力”,因此他对产品的偏好需求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产品用户的需求。
(三)学会更具有打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先来假设一个场景:
你的一个朋友跑过来和你推荐一本叫做《运营之光》的书。
他说:
这本书写运营写的很不错,很好看,我推荐你一定要去看看!(满脸喜悦)
那么,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是我,我会出于礼貌的说:嗯,好的,有空我会去看看。
但是如果他是这么说的呢?
我昨天刚阅读完一本叫《运营之光》的书,书中阐述了很多关于运营的概念,并且还有很多对于运营人有用的干货。于我而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里面所讲的“4个关键性的运营思维”和“8个撬动用户参与意愿的原则”,仅仅是这两个章节我就读了三遍,并且还认真抄写下来做了脑图和笔记,我推荐你一定要去看看!
相对而言,是不是后一种表达更能提高你阅读该本书的兴趣呢?
之前阅读过写文案的相关书籍,对于前者这样的说法,在文案上来说就是自嗨型的文案,现实中也处处可见,比如说,某某楼盘:极致精装,无比豪华;某某餐厅:营养美味,好吃到爆。这样的文案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它信息传达不明确,用户不清楚,若用户低估了产品,那么就会没有动力购买,如果高估了产品,那么就会觉得被骗了,总的来说都对产品不利。
扯远了,回到正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在沟通场景中不断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对方对你的观点没有任何的认知的话,那么你所有的表达都是白费的。就好比如你和我说,我今天看到一个美女,特别漂亮,那么我就会想她是长得像范冰冰呢?还是刘亦菲?还是......如果这时候你还巴拉巴拉的往下说,那我只能毫无兴趣的回答“嗯”和“对”了。但是如果你直接和我说,我今天看到一个美女,和刘亦菲长得很像,那么这时我脑子里会有一个大致的形象,我就会问,她是脸型和刘亦菲很像吗?她和刘亦菲一样都是长发吗?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交谈了。
针对像以上这样的情况,书中提供了两种提高沟通能力的方法:
1、如果你需要短时间获得对方的注意力,那就需要你先抛出一个可以让对方大吃一惊或十分好奇的观点或结论,瞬间击中对方,然后再去逐一论证你的观点是否成立。
2、如果你需要说服对方接受一个观点,那么你需要从大量事实和一些细节的刻画出发,通过事实和细节引发出对方的感知、共鸣和认同,再逐步引申你的结论。
这就是书中启发我的三个运营底层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都不是速成的技巧,只是一些意识和思考习惯,但是如果带着这些思考方式进行工作,带给你的未来收益可能会比“技巧”还要更多。
作者 威威了个猫
关键字:产品运营, 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