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速成,成就经久不衰的流量密码

这年头,人都学精了。

标题党太多,干货太少。

甚至有很多伪装成干货的标题党,在你点开、看完、找着做过,都未必能意识到——所谓的干货,水分有点大。

但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你已经为它提供了流量,甚至在你试图把“干货”变成自己的技能,又不得要领的时候,还将为它付费。

有一种标题党模式,主打速成理念,最适合知识类内容:

  • 新手特训,1个月学会编程。
  • 跟着我练,14天拥有迷人嗓音。
  • 28天,炼出巧克力腹肌。

这种套路,在视频、文章、广告中,几乎随处可见。

而被频繁使用,却又印证着,它确实很有效果:

  • 即使这种套路,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
  • 即使类似的标题,我们千遍百遍,甚至在同一个领域内,几乎完全一样的标题都见过不少;
  • 即使我们都有过失败的经验,曾经按照某几个视频的说法,做过7天、14天、28天,却没有见到什么明显的效果。

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再次相信、再次点开、再次观看、再次尝试。

这个流量密码,真的很神奇。

一、这招为什么有人信?

类似的套路中,短短的一个标题、一张图片,就包含了3个重点要素:

时间 + 效果 + 案例

比如,标题为“28天拥有巧克力腹肌”,配图则是一张对比图,左侧是一个弱气少年,右侧则是他腹肌汹涌的样子。

而这三者相结合,往往就能从理性与感性的多重角度,快速说服浏览者进行点击。

1. 时间要素——穿上理性的外衣

在这三要素中,时间,主要用来说服浏览者的理性。

别看只是一个7天、14天、1个月,这样简单的字样,能给浏览者带来的理性欺骗就已经不少。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1)想象空间——可能性符合认知

如果说,一个视频的标题是“5分钟拥有好看的腹肌”,会有多少人相信?

完全不合理。

即使是不怎么健身的人,偶尔的时候,也肯定做过远超5分钟的体力锻炼。所以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

但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结果就完全不同。

你觉得1天能拥有明显的腹肌吗?

7天呢?

那14天呢?

1个月能不能做到?

当这个周期被拉长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人相信。

因为在越长的周期中,人们就有越多的可调配时间,也就会产生越多的可能性。这自然就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具体相信与否,与浏览者的相关经验、认知也有一定关系。

就像一个尝试过几次健身的朋友,可能相信1个月能做到。

一个没有健身经验的朋友,可能也会相信7天能做到。

精通此道的健身达人,或许认为普通人1个月也不可能做到。

但这种速成类内容,本身目标也不是圈内人士。

只要让普通大众认为这一说法具有合理性,拥有了一定的信任感,就具备了他们点开的部分前提。

2)行为时间——周期性有计划感

这类标题所使用的时间关键词,往往也具有迷惑性。

7天是1周,14天是2周,28天是4周,要么就是1个月,都是公用的时间自然节点。

这样说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计划感:方案是有详细计划的,我按照它的说法,周一做什么,周二做什么……一周是一个小周期,四周一个大周期,就能够完成目标。

而原本,我们无论是上学、上班,还是自己规划要做些什么的时候,最惯用的就是以星期为单位规划,然后不断重复。

因此,这样的日期使用,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它是有严密规划的感觉,从而更认为它具有合理性。

3)毅力可及——速成性符合人性

如果时间写的太短,1天2天,很难取信于人。

但如果写的时间太长,1年2年,又很难有人感兴趣。

因为实在太难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经年累月的持续付出,很难轻易让人提起兴趣。

当一件事,具备严重的收益滞后属性的时候,人们就不会产生太多尝试的欲望。

这就是儿童教育领域很热的话题:延迟满足。

给小孩一块糖,把他带到房间中独处,并告诉他,如果1个小时糖还在,就再给他一块糖。

大多数小孩都会把糖吃掉,而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拥有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功。

以上儿童教育领域的观点,我们今天不去评论它的结果准确与否。

但它的实验过程中,却也验证了一件事情——把糖吃掉的小孩,是大多数。

多数人耐不住长期的寂寞。如果一直付出,而没有看到回报,人们很难继续下去。甚至从一开始,知道需要长期的付出才能得到结果,人们就会望而却步。

所以,这类标题里的时间设定,通常都在几周、一个月的范围内,很少有超过三月的。

毕竟,一个月以内,是人们认为自己鼓起劲来,可以坚持下来的时间。

……当然,实际上能不能坚持下来,是另一回事。

2. 成果要素——摆上诱人的果实

标题中的成果,就很好理解了。

都是能给生活,带来实际改变的一些话题。

  • 如果能通过28天的训练,获得良好的身材,无论在社交中,还是在健康上,都能有很大受益。
  • 如果能通过1个月的学习,学会一门新的技术,那自己又可以有了生财之道。
  • 如果能通过7天的美容,就拥有白2个色号的皮肤,那任何一个女人都会感到满意。

如此切实、巨大的回报,在标题当中,人们能了解到的付出,也无非是不到1个月的时间。

权衡来看,是非常值得的。

利益驱使,给人值得一试的感觉。

3. 案例要素——拉出成功的先驱

标题配图中的对比案例,更是强化了利益感和可得性。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1)感受利益

  • 对比图里,学习绘画1个月,所画出的插图,就已经如电子游戏中的一般精美。
  • 对比图里,健身1个月所获得的体态,就已经是模特的级别。

当人们本身就拥有相关需求、拥有改变欲望的时候,这样的案例,能够放大人们对利益的感知,觉得奋斗1个月的目标,更值得为之努力。

2)感受可能

  • 对比图中,那个看起来啥也不会的青年,1个月后就抱着吉他和摇滚歌星没什么区别。
  • 对比图中,那个挺着大肚子的中年人,2周时间就瘦了下去。

其他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认为,自己也能够做到。

而且这些对比图,还会打开我们的联想,让我们唤醒脑海中那些看过的其他案例。比如,某女明星,一个月就练出马甲线的故事。

当眼前的案例,与记忆中的案例叠加在一起,我们就更为确信——他们能做到,我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二、这招为什么还有人信?

在点看、看完、尝试的时候,很多人或许还抱着“人行我也行”的想法。

不过,在实际尝试之后,人们就又会发现:人与人,就是不一样的。

在开始时,每个人拥有不一样的奋斗基础。

在过程中,每个人付出不一样的努力程度。

最终结果,自然也天差地别。

再加上一些类似的说辞,本就是刻意编撰出来的标题党,未必具有可行性,更让人们在茫茫尝试之后,却收获寥寥。

但有趣的是,很多人尝试过、失败过,却依然抱有希望。

再看到类似的标题时,还是会点进去。

这又是为什么?

1. 努力,心底的认知

虽然一些方案、计划,本就未必合理。就算照单执行,也很难见到当初许下的效果。

但在人们参照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一丝不差的坚持下去?

或者是需要做的事情打些折扣,或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而且,人们对于自己不够努力这件事,心底里往往一清二楚。

但又不愿意否定自己的人格,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不努力的人。

所以,人们会很快淡忘这件事,不去审视、回想这个方案具体怎样、有效与否。

因为一旦想起、谈起这个话题,自己没有付出足够努力,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2. 成果,成倍的放大

当然,也一定有一些人,拥有更强的执行力,照单全做了视频、文章中要求的全部练习。

虽然他们同样无法收获,当初视频中许下的那种成果。

但他们所收获的一点点成果,却会被他们成倍的放大,并从中体验到满足。

  • 练了一个月,没练出腹肌,但比练之前瘦了一点,也算是一种收获。
  • 学了一个月,虽然没有精通PS,但学会如何处理简单的图片,也算是小小的胜利。

在已经付出努力后,人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是会把目光集中在成功的方面,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因而,人们满足于自己收获的部分成果,甚至被自己的付出所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怪罪那个谎言般的视频。甚至还会感谢它的存在——如果不是这个视频,当初自己可能不会动起来。

确实,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也是这类视频,给人带来的最大受益。促使人真正动了起来。

不过,若能换一个更准确、更合理的计划,在相同的时间内,能不能取得几倍的努力成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3. 热情,持续的衰退

看完视频,行动起来的那一刻,是人们热情最旺盛的时候。

但在逐步的行动中,很多人的热情会开始消退。

一方面,对多数人来说,热情是个消耗品,就像煤气罐里的煤气。每次动起来的时候,都要消耗掉一部分最初的热情。

另一方面,时间,本就会磨灭掉热情。

1天、2天,或许还热情似火,积极投入行动。半个月、一个月过去,人们热情消退,目标也发生转移,自然也不会再在意,那一个月前看过的没用视频。

4. 利益,永恒的利益

过去的一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即使没有彻底失败,离成功也很远。

就算如此,也不能阻碍人们再次踏上相似的道路,因为前方还有利益。

当新的一个视频、一篇文章出现,恰好符合自己正想要学习的东西,恰好满足自己正想奋斗的目标,人们就还会再次被其吸引。

过去的失败经历,都会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被人有意或无意忽视掉。

即使有些时候努力付出很多,让人无法忽视,也会被理解为“那个视频有问题”、“那篇文章有问题”、“那个作者有问题”,而不是这种速成的思路,本就成功率低。

而过去但凡有一点点成功,即使只做到了最初想达到的1/10效果,也会成为人们下次继续行动的动力。

人们还会点开相似的内容,还会开始相似的尝试,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所以,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一知半解伪装成完善计划,从人们手中持续获取流量、付费。

不过,努力尝试的人,又有什么错?

正确的道路,被大量错误的内容所掩盖。若不去碰壁,不去失败,又怎么能有机会,碰到小概率的真相,然后从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低效的努力,也总是通往高效努力的一个起点。相比停留在原地的人来,他们已经走了很远。

被无效知识所欺骗,是时代的伤痛。

在欺骗中继续前行,也是一种快乐。

#作者#

墨饕,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