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方法论
作者:汤涌,奇虎 360 产品经理
上篇文章讲了如何进行需求收集。如何进行需求收集?
当我们完成需求收集后,紧接着就会遇见这个问题: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完成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与筛选流程
这也是需求分析与筛选的漏斗模型,层层过滤。从感性到理性,越往后越理性。
文章接下来会具体介绍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筛掉明显不合理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判断标准就是需求的合理性,用你的经验、专业知识,甚至是直觉,过滤掉大部分需求。比如,当前技术不可能实现的或意义不大的、投入产出比低的、明显不合理的需求。
因为从各种不同渠道会收集到大量的需求,为了提高效率,你不得不这么做。当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光每天收到的用户反馈就够你喝一壶的。甚至因此,你不得不做一个用户帮助和反馈系统,来帮助你过滤和初步加工需求。
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这需求做了会怎样?不做又会怎样?
如果做不做没多大区别,甚至做了会起到负效果,那就不需要犹豫了,可以直接过滤掉这条需求。
2、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动机
这是用户需求进化为产品需求的关键一步。
用户需求:need,用户想要的。
产品需求:solution,解决方案。可以是推荐算法优化、界面布局调整、新功能点,甚至是新产品等等
以上是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的定义,用户需求是用户想要的东西,产品需求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用户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用户自身,这就需求产品经理去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动机。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If I had to ask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they will tell me:a faster horse.“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如果福特先生不去挖掘用户背后动机的话,可能就去研究马的配种问题了,而不会有福特汽车了。
那么如何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和动机?
用户需求的产生,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受环境、情绪等各种因素影响。所以光看表面描述不行,得有代入感的去感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要素进行场景分析:
用户需求=谁(用户特征)+在什么情况下+想满足什么?
比如你是Todo list产品经理,调研过程中,某用户反馈添加过程太麻烦了,没法批量添加。追问为什么需要批量添加后,对方回答,她是一名学生,想要把课程表导入到list中,方便查看。
这时候你就明白了,对方是一名大学生,在添加操作的环节遇到了麻烦,她是想要添加课程表。
这时候你就可以马上找到解决方法:可以利用OCR技术,只需扫描一下,直接将整张课程表导入进来。
再深入思考一下!添加课程表就是最终的目的吗?
显然不是,对方添加课程表后,一是为了方便查看,二是为了上课时间快到时提醒她上课。那么就可在导入后,行程一个可视化的日程表,提前提醒上课。
这就是需求挖掘过程。
3、需求归类整理
挖掘到用户的真实目的后,会发现,多个看似不同的需求背后,原来是出于同一个目的。这就可以将这几个需求归纳为同一个。
接着可以通过如下维度归类整理需求:
1)判断是否有价值:广度、频率、强度
如果使用人数很多、频率很高、需求也很强烈,那当然是好需求。如果这三者都不沾边,可以判断为无价值需求,可过滤掉。
需求是否有价值
2)投入产出比ROI:商业价值/用户价值-开发成本
要考虑需求的实现成本(人力、时间、资源、运营等因素)以及收益(商业价值/用户价值),综合考虑是否将其纳入本阶段的需求库,还是放到下一期实现。
3)马斯洛&七宗罪需求分析法
马斯洛需求理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以及欲望
分别从需求的层级和人性的角度,对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把握
4)痛点分析法
将需求分为: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需求。
5)KANO模型分析法
可以将KANO模型理解为是痛点分析法的加强版。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需求实现程度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将需求划分成如下5类:
基本(必备)型需求--Must-beQuality/ Basic Quality
期望(意愿)型需求--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兴奋(魅力)型需求-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无差异型需求--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反向(逆向)型需求--Reverse Quality
KANO模型
4、匹配产品定位、产品目标和资源情况等限定条件,做最后一轮筛选
用户体验要素共有五个层次: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这5层是产品设计从0-1的过程)
这里涉及到了战略层和范围层,即:
战略层:企业与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和目标(做什么,为谁而做?)
范围层:功能及其内容需求集合(需要做哪些?)
用户体验要素
我们需要考虑产品定位,符合战略目标、目标用户和既定的功能范围。做需求要为产品的核心服务,不然容易功能越做越多,庞大而冗余,反而导致用户流失。
所以你就知道了,为什么支付宝放弃做社交后,用户量反而大涨。
Trustdata 的数据显示,支付宝用户量的稳定攀升正是从其放弃社交的 2017 年开始,2 年时间,MAU(月活用户)规模翻了一倍,超过 6 亿,在去年 12 月甚至首次超过手机 QQ,成为国内第二大 app,也是全球最大的非社交 app。
QuestMobile 针对 2019 年 3 月的分析报告中也呈现出这一状况,在 3 月份,移动互联网 app 用户规模增长排行中,支付宝位列第二,同比增长 1.3 亿,增速为 24.3%,竟然比这一年来大热的拼多多还高出一些,仅次于抖音。
确定目标用户很关键,分析目标用户的过程也很有趣,我会再写一篇文章单独介绍。这里简单介绍下思路:
确定目标用户,需要综合考虑受众群体大小、需求相关性、商业价值和已有资源。总得来说功能要为有价值的用户服务。
比较抽象,举个例子就比较清晰了:
比如一款音乐产品,受众年龄15岁到65岁都有,但你不能说目标用户就是15岁到65岁的人群。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甚至需求都是相悖的,兴奋点也不一样。这产品就不好设计了,最后搞不好两边用户都不讨好。
通过分析发现,用户群体可以划分为休闲放松、时尚潮流、极客等类型。
再综合考虑受众群体大小、需求相关性、商业价值和已有资源,你可能就选择了休闲放松这个群体规模大、频次高的人群作为你的目标用户了。
当然这里是简单介绍,每款产品会有不同的选择。但总的来说,目标用户一定要明确,可画像的。
5、定义优先级
在此之前需要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因为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1)产品初期(0-1):做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满足用户核心需求,快速上线,快速迭代。积累种子用户。此时产品不宜做得大而全,方便调整产品方向。如果是内容型产品,还需运营好社区基调,控制用户导入,比如知乎早期采用的邀请制。
(2)成长期:继续打磨核心需求,完善功能短板,让产品朝着指定方向发展。这时候会加大运营投入,用户大量导入,需求激增。这时候团队压力很大,要控制好需求,把握好核心用户,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同时重点关注留存和活跃,提高粘性和使用时长。
(3)产品成熟期:不断打磨产品,巩固产品壁垒,制造兴奋性需求,挖掘潜在用户,扩大用户规模。同时要开始考虑变现。
(4)产品衰退期: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持续带给用户新鲜感,留住用户。扩充品类,孵化新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此图源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星巴克案例分析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深入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总的来说,符合当前公司发展目标的优先级高,反之降低优先级。
接着就可以结合重要紧急四象限,排出优先级。这里就需要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了,没有统一评定标准。
重要紧急是很好的排优先级方法,有的公司会进行多轮的需求评审,优先级评审阶段,在小黑板上画出重要紧急四象限,将需求根据讨论写在白板上面。根据需求的分布情况,优先级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别忘了,需求要做到什么层度,是简单做还是复杂做,是不是分阶段做。比如登录需求,是用三方登录还是需要自建一套账号体系。比如微信登录,熟悉的开发可能1人/1.5天就搞定了。自建账号体系就相对比较复杂了。
具体做到什么层度,就需要产品经理自己定义了。技术评审会议的时候,开发特别关注这个。
我下篇文章会介绍,怎样从需求到落地。
做产品的都知道要道和法要结合,法即是方法,如上文讲的都是方法。
道就是方法论,在此做下方法论上的总结,刚好以此作为本篇文章的收尾。
本篇文章思维逻辑是这样的:当遇见一个问题,先明确问题和目标,再对问题做拆解,最后形成可执行性的方案。再接下来就简单了,就是执行、检查和修正。 可以说,定义好问题后,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首先,对问题做明确的定义:
需求分析是:从获取到的用户需求中,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方法,结合产品定位、产品目标和资源情况等限定条件,以提炼出产品需求。
接下来,对问题做拆解:
我们通过定义可以看出:
这是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的过程;
需要一定流程和限定条件;
目标是提炼出产品需求。
第三步,明确需求分析与筛选流程,形成可执行步骤:
筛掉明显不合理的需求
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动机
需求归类整理
匹配产品定位、产品目标和资源情况等限定条件,做最后一轮筛选
定义优先级
关键字:产品需求, 需求分析, 方法论, 产品说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