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品牌脱颖而出?试试大厂都在用的G7模型!
在购买渠道及可选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也愈加丰富。因此品牌研究就变得更加重要,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就意味着可以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那我们如何评估一个品牌是否“强有力”?又如何提升对品牌用户进行细分,从而对品牌建设提出针对性的落地建议?不妨考虑下 G7 人群细分模型。
一、什么是 G7 模型
G7 模型是品牌评估的一种定量模型,基于消费者对目标品牌的使用情况和消费态度将消费者分成 7 组,根据细分人群的比例计算品牌态度指数(也被称为“A 值”模型,A-Attitude),可以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程度,进而了解本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其他竞对品牌的差距。
G7 模型的优点:
- 操作简单,不需要使用聚类分析等比较复杂的分析方法;
- 人群划分明确且落地性强,有明确规范的划分标准,可得到不同细分人群的品牌态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对应的策略;
二、G1-G7 的 7 种用户类型如何划分
Step1 问卷题目准备
划分 7 类用户前,请先在问卷中准备以下 4 道题目,最基础的要求是区分出:
① 用户是否知道该品牌?
对应题目:「多选题」提到 xxx 类商品(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研究目标),您能想到哪些品牌?请选出您想到的全部品牌。
② 是否购买过该品牌?
对应题目:「多选题」过去六个月内,您购买过哪些品牌?(选项引用题目 1 用户知道的全部品牌)
③ 未来是否会考虑购买该品牌?
对应题目:「多选题」在将来购买该类商品时,您会考虑购买哪些品牌?(选项引用题目 1 用户知道的全部品牌)
④ 购买时该品牌是否为首选?
对应题目:「单选题」在将来购买该类商品时,您会首选选择哪个品牌?(选项引用题目 3 用户考虑购买的全部品牌)
关于问卷投放的一些 tips:
① 目标人群选择:
为了保证样本的信度,建议随机选择近 6 个月内购买过该品类的用户,不要倾向具体某一个品牌,避免样本过于集中;也需要避免用户的购买周期过长,导致用户因遗忘、记不清出现混淆。
② 其他题目补充:
上文中给出的示例为最基础的题目,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部分题目,例如:
A. 无提示品牌提及:
「主观题」提到 xxx 类商品(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研究目标),您会首相想到哪个品牌?您还能能想到哪些品牌?(写出您想到的全部品牌)?
B. 品牌优劣势:
「多选题」请问您为什么选择购买 xxx 品牌?请问您为什么将 xxx 品牌作为首选?
C. 触媒习惯:
「多选题」请问您曾经看到过该类型商品中,以下哪些品牌的广告?
「多选题」请问您曾经在哪些渠道看到过这些广告?
Step2 用户类型划分
A. 完成问卷回收后,可根据品牌知晓、品牌购买、品牌未来考虑购买、品牌首选四道题,选取一个目标品牌,根据下图将用户分成 7 类。
B. 按照 G7 分类法对用户完成细分后,根据每一类用户的分类特点,可以追加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分析品牌传播、产品策划、销售策略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Step3 品牌态度指数计算
我们接下来要将本品与竞品的品牌强弱进行量化,以便直观呈现出消费者对各个品牌的喜好度等情况。
A. 根据品牌态度计算公式,我们首先需要把各个品牌按照 G7 分组后的比例统计出来,如下图所示。
B. 统计完各品牌 7 类人群的比例后,接下来即可通过该公式计算出具体指数。
注意:公式中针对 G1-G7 的权重系数进行了限定,该系数为模型开发时的固定系数,无法修改。
三、G7 模型有的应用与局限
1. 应用价值:
① 行业内品牌初步扫描
通过 G7 模型人群细分后计算品牌态度指数,可以了解本品与竞品的品牌态度指数,便于我们快速掌握该品类各个品牌的情况。例如我们京东的买手、类目运营等同学,在接手新的类目时可以进行一次“大扫描”,从用户视角了解下各品牌的情况。
② 周期性监测,明确阶段问题
周期性的对各品牌进行监测,可以充分了解本品与竞品的品牌发展趋势,结合各品牌在对应周期内所采取的动作,为后续品牌策略提供输入。
在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 G2、G3、G4 的人有所下降,则需要重点考虑阻碍这些用户尝试的点是什么?是产品价格太高或者促销规则有问题?还是因为品牌形象与用户理想存在差异?
又比如 G1 的比例有所下降,则需要考虑我们品牌传播选择的渠道、形式是否有问题?是否与未认知本品牌用户的触媒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③ 了解品牌所处的市场阶段
通过 G7 对人群分组后,我们可以根据人群比例进一步判断各品牌所处的市场阶段,是处于开发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的哪个阶段?
若数据整理后发现 G1 人群较高,说明多数用户不认识该品牌、对品牌不熟悉,那很有可能该品牌仍处于导入期。若 G2 认知、没买过、未来也不愿意购买的比例高,则说明用户对该品牌存在误解,或了解程度较低且缺少了解的动力。说明该品牌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之间,需要加强与用户的连结同时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
2. 局限:
① 仅基于品牌维度对用户细分
与品类研究项目存在差异,G7 模型是从品牌维度对用户进行划分,未考虑品类研究中涵盖的用户需求场景、购买习惯、关注因素等维度,同时也未涵盖用户画像中的性别、年龄、城市线级、价值观等因素。
② 态度指数未考虑行业差异
计算态度指数时,G1-G7 的 7 类人群对应的权重系数为预先设定的数值,没有自行调整的空间。但实际应用中,各行业各品类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横向与竞争对手比较,或者纵向与自身的历史数据对比。
③ 人群细分,对样本量要求高
由于单次调研中有较多品牌参与,且每个品牌的人群被分成了 7 类,可能会导致部分品牌的部分群体人数较少的情况,对分析结果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将同一品牌的部分人群进行合并,例如将 G2、G3 与 G4 合并,重点研究此类人群为什么不愿意尝试本品牌。
四、总结
日常用户研究的工作中,人群细分的方法众多,甚至很多公司都有专属的细分模型。本次介绍的 G7 模型通用性比较强,且更容易将结果量化。在使用时,也可根据研究需要及样本情况等灵活调整。
另外,问卷收集并利用模型分析完以后,我们仍需要对数据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溯源,通过问卷中的其他题目或有针对性的用户访谈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否则很难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作者:京东JellyDesign
京东 设计团队
Jelly Design由用户体验设计部及事业部设计团队共800+成员组成,团队专业领域涉及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以及前端开发,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