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创新能力(1)——基础篇

笔者入围2022年度作者评选啦,请各位读者在文末帮忙投票,谢谢。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产品创新是每个产品人都致力追求的目标。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是决定该企业能否持续保持、获取市场份额,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但是创新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市场上有无数聪明的竞争对手都在盯着创新的可能性,期望通过创新抢占市场和用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创新的问题。

一、创新的类别

创新一般分为颠覆式(突变型)创新和改进式(渐进型)创新。

颠覆式创新最难,任何颠覆性创新产品的出现,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独角兽甚至巨头公司的出现。比如历史上飞机的出现,让人类首次具备了升到高空并快速移动的能力,一下子将人类二维式的运动升维到了三维,在战斗机、民航、物流等行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再比如被称作中国互联网支柱的电商行业,成功地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结合,极大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和体验,同时带动了自主品牌、中小商家、物流业、快递业等诸多实体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颠覆式创新的巨大价值。

然而,颠覆式创新可遇不可求,能称得上互联网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屈指可数。其本质上要依赖新的颠覆式技术的出现,并结合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深刻的洞察,才有可能出现“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颠覆式创新产品。

在产品工作中,我们一般做的是渐进式创新的产品,甚至几乎没有创新的模仿产品。但是,改进式创新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比如说划时代的QQ其实就是一个渐进式创新的产品,互联网时代最早的即时通讯软件是1996年诞生于以色列的ICQ。QQ同时也面对着PICQ、TICQ、GICQ等诸多竞争对对手。那么QQ最终能够在中国市场胜出靠的就是改进式创新。

  • 当时在国外,上网以个人电脑居多,因此ICQ的全部信息都储存在用户本地,是个兼顾成本和效率的选择。但是在电脑还未普及的中国,大部分人上网都在网吧,那么就会面临已添加的好友丢失的问题。QQ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将用户信息保留在服务端,因此用户就可以自由切换登录的电脑。
  • QQ坚持通过面向消费者的免费服务寻求商业化机会,这一策略完美符合了当时经济落后、网络不发达、付费习惯低的中国市场。
  • QQ首先推出离线消息发送功能,让上网不方便的中国用户能够异时接收消息。同时还有隐身登录功能、自定义头像功能等微创新,抓住了用户的隐私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 QQ抓住了中国移动通信崛起的大趋势,通过与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合作,成功吃到了增值服务的红利,并成功熬过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此后QQ便一帆风顺,推出了QQ秀、各类会员服务、腾讯游戏等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了平台式的巨无霸产品,也造就了腾讯的奇迹。

而微信可以说是在移动互联网崛起背景下,通过渐进式创新崛起的又一巨无霸式的平台。比如微信抓住了与QQ差异化的成人群体,因此不需要复杂的功能和精美的界面,一切以简洁、高效为主。因为移动端接收信息的便利性,去掉了离线消息、隐身功能等QQ的核心功能。基于移动端在位置定位上的优势,推出了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此后微信在移动社交领域再无敌手。

我们去翻看微信及任何产品的版本日志,都可以看到渐进式创新的影子。

二、创新的原则

创新非常难,但是也有一些有迹可循的原则可以追随。

1. 创新扎根于需求,源自于对市场和用户需求深刻的洞察

不是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创造了需求,是将技术和产品创新应用于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才缔造了商业上的成功。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的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在《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书中提到了关于成功创造需求的6大关键:

  1. 魔力,创造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比如美国的分时租赁互联网汽车共享平台Zipcar,通过极大地提升汽车共享的功能性,让用车像从ATM机中取钱一样方便,让Zipcar成为了一款对用户充满魔力的产品。
  2. 麻烦,解决顾客没有开口告诉你的困扰。比如苹果的iPod将其与iTunes这款全世界第一个,同时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在线购买、整理和享受音乐与视频的软件系统整合起来,解决了用户寻找音乐的麻烦。
  3. 背景因素,看似无关的因素左右产品成败。Kindle以支持无线上网下载图书的优势,击败了技术更有优势的索尼阅读器。
  4. 激发力,让“潜在”需求变为“真正”需求。奈飞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通过了充分的测试、数字核对、测试、再测试,发掘了高效便捷的“第二天送达服务就是让客户兴奋起来”的关键点。
  5. 45°精进曲线,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Facebook通过在创新领域进行足够的投资,战胜了行业领跑者MySpace。
  6. 去平均化,一次增加一类顾客。西雅图歌剧院通过响应需求差异的方式来发展未来古典音乐客户,证实了特殊订制的听众待遇能在年轻人群中激起古典音乐的崭新需求。

2. 创新要看破事物表象,抓住最底层的逻辑

比如现实世界的“钢铁侠”马斯克非常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将其拆分成各要素进行解构分析,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我们一般人看到马斯克名下的九家公司,涉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脑机接口、磁悬浮列车、光伏发电等诸多领域,并且每一家称得上是颠覆性地创新,自然就会被其层出不穷的创新能力所折服。

但是其实马斯克只是将第一性原理用到了不同行业,去解构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从最根本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缔造一家又一家创新企业。

3. 创新是一种网络状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只精通一个领域,那么是决计难以完成创新的。如果我们处在一种线性的思维和知识框架里,受限于视野的范围,眼前可选择和尝试的道路是非常少的,创新就无从谈起。生活中的创新产品,不会因为一项技术、一种需求、一个点子而成功。

比如iPhone手机的成功,技术上基于多点触控电容屏、3G通信、集成芯片、移动应用开发等技术,能满足用户通信、社交、娱乐等生活、工作各方面的需求,也源自于乔布斯及苹果员工的激情、创造力、精益求精等精神,以及全球化大分工的生产格局等等因素。

就是最底层的科学创新,靠的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拼命钻研。了解牛顿的人会知道,他之所以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是因为在数学(微积分、代数)、光学、天体学、炼金术、神学等等领域常年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的研究。

而对比、类比则是对创新非常有帮助的思维方式。

4. 创新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续思考

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乍现的神来之笔,而是基于广泛收集信息基础上的长期持之以恒的思考。

同样是牛顿的例子,一个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启发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是个彻头彻尾的鸡汤文。发现其之前,牛顿花了20余年研究数学、光学、代数、神学、炼金术等学科。受到哈雷启发用10个月写出了9页的论文《论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又因为“在我发表我的论文之前,我很想知道它的根源”,通过十八个月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才最终奠定了牛顿经典物理。

5. 创新需要基于大量的借鉴、经历大量的失败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我们说有颠覆式创新的存在,但是其实际上也不是“一天建成罗马”的故事。

就比如被封神的乔布斯,也曾经经历过Lisa、麦金塔、NeXT、Cube G4等失败的电脑产品,这些失败的经历肯定给予了乔布斯以足够的教训和启示,因此才能厚积薄发,推出ipod、mac、iphone等一系列划时代的科技产品。

6.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有追求创新、敢于创新、不断实践的心

没有这样对创新执着的心,那么就很难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实践创新和接受失败的结果并从头开始。
总结鲁班、爱迪生、富兰克林、特斯拉等善于创新的巨匠的生平,也许创新也是一个“无他,唯手熟尔”的故事。

三、创新的方法

想要寻求创新的方法,可能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因为虽然有创新有一些可循的原则和经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具备的条件下,也需要灵光一闪的顿悟。

可以说,目前来看不可能总结出百试百灵的创新范式。

笔者只能在此分享一个自己成功的经验。去年以来,作者开始迷恋国学,学着学着,就开始思考如何将国学与人工智能教育结合起来,以此来弘扬国学。

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笔者没事就会思考这个问题。

终于,在某一天,科学思维+人工智能+教育+国学产生了神奇的生态化反,笔者用自己负责的教具,为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设计了一个可以模仿人划船的类乐高积木龙舟展项。结果取得了广泛关注。最让笔者引以为傲的是曾经在公司展厅接待了领导人,并得到了其赞誉。

又在某一天,在征集新的人工智能竞赛设计思路的时候,笔者一下子就想到了将古代四大发明和现代四大发明结合的比赛创意,并且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规则初稿,结果成功被选为2023年的全国性竞赛主题。

创新的过程笔者虽然经历过不少,但是依然无法完整表述出该如何复刻。

笔者有广泛阅读的习惯,物理学、脑科学、国学、历史、西方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都有或深或浅的涉猎。能够在创新层面上有一点成功经验,想必也是与此分不开的。

因此,虽然不能给出创新的方法,笔者后面还会陆续推出本系列的后两篇,也许能一定程度提升创新能力的工具和交互设计发展的简史。看看我们能否从历史的经验中,通过对比、类比的迁移,找出更多创新的思路。

帮忙投票啦!

笔者从2021年8月21日开始在平台发布文章。写文章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总结整理自己从事产品经理工作7年以来的心得体会,既是对个人产品思维的系统性梳理,也希望能分享出来、对产品同仁有一定的帮助。

实话实话,笔者从来没有想过能入围年度作者评选,因为平台有非常多优秀的作者同仁。能有幸入选,也感慨良多。

笔者写作的内容一直遵循几个原则:

  1. 一定要言之有物,写出自己深刻的思考,揭示自己悟到的产品底层逻辑。
  2. 一定要写最真实的想法,尽量避免用错误的信息误人误己。
  3. 一定要顺其自然、有感而发,不要为了发文而写作。
  4. 尽量避免追热点,热点文的点击量虽然高,但是并不能反映写作真实的水平。

在一年多的写作中,笔者可以说大体上履行了自己的原则。

写作成果总结:

一共只发布了20篇文章,坦率地说,产量不高。但是平均阅读量为约7500次/篇。平均阅读量,属于可圈可点的成绩了。

因此请各位同仁支持笔者,大家一起在产品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作者

一直产品汪,微信公众号:apmdogy。逻辑型产品经理,致力于将科学思维与产品经理方法论结合。关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擅长产品孵化、需求挖掘、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产品技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