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25年:一半成功,一半失败

从1995年到2001年,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y)撰写了250篇文章,这些早期的可用性方面的见解很多仍然是正确的,但也包含一些没有发生的对未来的预测。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从1995年5月开始编写有关用户体验的Alertbox专栏。现在,在25年后的今天,专栏内已经发布了1,330 UX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免费的),并且可以在全世界的各个UX社区中看到。专栏发布的文章平均下来为每周一篇,但其实际的发布频率是从开始时的每月一篇增加到近年来的每周两篇。

我们值得认真回顾一下早期的文章,以了解它们对UX、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早期的文章主要集中在Web可用性上,而后来的文章则广泛涉及UX领域。)

10大成功见解

以下是取得的10项最惊人的成功——雅各布·尼尔森在1995年至2001年的观点在2020年仍然完全正确。

1. 《对速度的需求》– 1997

响应时间对于Web端的可用性至关重要,并且加载时间短的网站具有很高的转化率。

不幸的是,当在2020年重新审视页面的速度问题时,我们发现网站响应时间对于台式机用户(在6秒时)仍然很糟糕,对于移动端用户(在20秒时)更是难以接受的。

因为对于响应时间来说,建议与以前一样:1秒是从可用性的角度来看是最好的,10秒是最长的可接受等待的时间。

2. 《Web端用户如何阅读》– 1997

尽管大规模的技术变革已经改变了某些行为,但自1997年以来,即使在20多年之后,我们得到的数据依然是:人们很少在网上阅读 — 大部分依然是浏览而不是阅读。

这是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的一个基本事实,该行为已经23年没有改变,并且对我们创建数字内容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3.《搜索,你就能找到》– 1997

正如当时(在Google成立前一年)所说的那样,“搜索是许多用户访问Web的主要界面。搜索应该是全局的(不限于子站点),并且可以在每个页面上使用;布尔运算要谨慎使用,因为用户通常错误地使用它们。” 这些理论到现在仍然正确。

4.《为什么广告在Web不起作用》– 1997

在过去的几十年,包括我们最近的眼动研究中,“横幅盲症”已经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证实。更有甚者,如果有用的页面元素看起来像广告,则会被选择性忽略。

5.《尼尔森的网络带宽定律》– 1998

带宽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1998年)。尼尔森最初的分析是基于从声学调制解调器到ISDN的15年带宽数据,但该模型也适用于未来22年(从1998年到2020年)的数据。

此外,以摩尔定律为特征的带宽呈指数增长,但落后于计算机能力 — 这一结论仍然有效。

6. 《Web端用户的日益保守》– 1998

用户越来越不愿意接受Web设计方面的创新。

用户希望它简单明了,是他们熟悉的使用习惯,而不关心什么新的技术创新。

7. 《反对WAP》– 2000

在1999年,尼尔森就说WAP代表的是错误的处理手持端的方式,第二年,研究团队也从早起WAP手机的可用性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是,当时所有大型手机公司都是WAP的巨大推动者,并强烈批判了我们的研究。

但是我们是正确的:WAP并未起飞。

此外,在2001年,当我质疑“手机:欧洲的下一个Minitel?”时,尼尔森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并拒绝了当时盛行的说法,即当时欧洲由于其手机主导地位而将引领移动互联网。相反,尼尔森以自己1997年的观点指出“语音只是另一种数据类型”。尼尔森在2001年对日本日本移动产品的分戏种,对移动摄影寄予厚望,对像素密度比美国和欧洲移动设备的低质量屏幕更好的日本高质量屏幕给予了肯定。

8. 《对体面的移动端用户体验的新预设》– 2000

移动设备应将其整个表面区域专用于屏幕(而不是键盘)。7年后的2007年,iPhone终于实现了这一设计建议。但是,这篇文章的太过乐观了:是的,我们终于有了更为体面的易懂UX,但是这并没有像尼尔森在2000年所预期的那样快。

9. 《Flash:99%是不好的》– 2000

Flash软件本身早已不在大多数网站上使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尼尔森的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

但从更根本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仍然有意义,因为大多数网站动画在可用性方面仍然不够好。动画应该被广泛的应用,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10. 《避免使用PDF作为在线阅读方式》– 2001

正如尼尔森在2003年的后续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在线阅读来说,尽管近年来PDF的技术问题有所减少,但我们的最新研究得出的基本上是和之前相同的结论。

PDF仅适用于一件事:打印文档。纸张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屏幕,并且用户通常更喜欢打印太长而无法轻松在线阅读的文档。

在2000年,尼尔森发表了文章《为什么只需要测试5个用户》。但是,尼尔森没有将这篇文章包含在上述1995-2001年的十大见解中,因为它是基于在1989-1993年间关于“简化可用性测试”更早的研究得出的。尽管如此,小范围用户测试的观点仍然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且使用定性可用性测试的研究员都发现了同样的事情:第一批用户之后,您对设计的了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最好进行迭代设计,以改善用户界面,然后与新的少量用户再次对其进行测试。

7大失败见解

以下是尼尔森在1995年至2001年期间犯下的7个最令人震惊的失败:

1. 《文件系统之死》 — 1996

文件系统并未消失,文件和目录仍然是组织信息的主要方式。

有一点仍然是一如既往的:用户不善于生成良好的文件名,难以识别名称并在以后记住其含义。本地搜索已成为解决此命名问题的主要方法。某些信息空间使用不同的组织方案 — 尤其是,相册和多媒体按时间排序。个人信息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仍未解决。

2. 《1997年的网络趋势》 — 1997

语义数据编码未发生!网站数据一如既往的愚蠢和结构化。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有一种趋势,即使用AI来解释网站上的自然语言信息并将其汇总到外部的“抓取”服务中 — 有时会出错,而有时会产生有用的内容。不幸的是,期望单个用户或甚至是专业的业务运营人员花费前期时间来构造数据以促进以后的重用是不现实的。人们总是专注于即时用例,而忽略了未来。(尼尔森1997年的第二个预测确实发生了,“把网络当作一种商业工具认真对待。”有趣的是,在早期,网络是如此的不专业,以至于指出必须改变的东西在当时是一种挑衅性的预测。)

3. 《网络忠诚度》 — 1997

尼尔森指出,忠诚用户的培养是网站提高业务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很少有网站像尼尔森预测的那样网站具有支持会员的功能。

4. 《网站的收益增加了吗》 — 1997

尼尔森预言最大的网站将是价值庞大的(确实发生了),但是较小的网站的累积价值仍然会更大。尽管某些小型网站肯定具有不成比例的商业价值,但不幸的是,事实证明,网络集群会掠夺比创建小型网站所应得的更多价值。

5. 《信誉经理》 — 1998

尼尔森希望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各种站点和服务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的自动评价。搜索引擎会根据信誉排名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排序,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用户得分。信誉管理的主要来源目前在市场平台上,例如eBay和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这些平台通过用户反馈进行排名,只有勇敢(或鲁莽)的人敢与信誉低的人下订单。

6. 《网站付费的想法》 — 1998

尼尔森期望网络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用户付费的模式,但主要是按使用而不是订阅。与我们今天主要由广告主导的低质量服务相比,网站付费将支持更广泛,更多样化的高质量内容服务。

7. 《通知营销》 — 2000

用户应该能够告诉公司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公司将向他们出售这些产品(如果有)。20年后,此功能几乎不存在。通常,当前的系统对面向未来的交互提供的支持很差,用户表示对以后发生的事件感兴趣。通知营销的主要示例是,许多电子商务站点的确允许用户在库存不足的商品可用时要求通知。这个想法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对于这些失败,我们并不应该感到特别羞愧。没有人是完美的,尤其是20年后。尼尔森一直希望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做到精打细算,与那些无法站得住脚的垃圾内容相比,他认为这对读者来说既有趣又有用。

一半成功,一半失败

传统媒体的终结(报纸、杂志、书籍、电视) — 1998

尼尔森预测传统媒体在1998年写这篇文章的10年内或在2008年会死掉。这显然没有发生。另一方面,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传统媒体形式正在消亡,所以尼尔森仍然坚持这基本上是正确的。

保守指向成功,乐观指向失败

回顾10次成功,7次失败和一个二分之一的预测,尼尔森在保守时基本是正确的:当我依靠用户抵制高端技术并偏爱简单时。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持久见解中有很多是基于少量定性用户研究的基础。也即是说,如果您真正深入了解它们,则不需要太多的用户。

相反,当尼尔森乐观并期望发生重大变化时,一般会指向失败。复杂的系统(例如Internet和业务生态系统)难以移动,并且常常无法抵制似乎有价值但却难以实现的改进。

尼尔森最积极的预测是“ 将来,我们将全部成为哈利·波特 ”,这个预测是从2002年开始的,因此不在本次分析范围之内。现在还说这是否会发生还为时过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与“十年后”相比,谈论“未来”肯定更安全。即使总的推论是正确的,特异性也容易使预测错误。

 

原文地址: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25-years-ux-wins-fails/

原文作者:Jakob Nielsen博士 — Nielsen Norman集团的用户倡导者和负责人

本文作者 @Henry-Lee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