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M误区(一):是理论,不是工具!
之前写了几篇ABM理论相关的内容,本篇稍稍说点“题外话”,讲讲这套理论进入中国之后的演变和进化,全当是ABM话题下的轻松调剂了。
不了解ABM的朋友,也可以从局外人的视角感性认识一下ABM这个新兴理论。感兴趣的,也欢迎阅读前文了解更多。
前文回顾:
- 《ABM(一):用另类方法“拿下”客户》
- 《ABM(二):性价比更高的推广策略》
- 《ABM(三):你真的会“挑”客户吗?》
自从ABM概念火了以后,搭这趟顺风车的比比皆是。毕竟在中国的市场,对于热概念的追捧是最好的圈钱方式。
但事实上,ABM只是一套科学理论。从本质上,它和工具没有任何关系。
前文已经提及,ABM是指导,怎么落地需要企业自己想,当然可以用各种工具来辅助。
先举个最极端的例子:你的目标企业只有1家,关键决策人一共20个人,2个董事,5个高管,10个中层,外加3个领导“自己人”。
你花10万块买一个营销工具,先不说成本,教会执行层已经1个月过去了。
这期间客户可能已经别人抢走了。
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什么营销工具了,邮件、电话、登门拜访……直接上手段。
但你能说这不是ABM么?
我准确找到我的目标客户了,也基于这个账户里的每个人做营销了。
也就是说,用工具让ABM落地——可以,但不一定必要。
再举个小概率事件:关键决策人之一是个70岁高龄的爷爷,不用智能手机。就做不了ABM?你能不能跑到他公司楼下,贴一张小广告?
但你能说这不是ABM么?
我准确找到我的目标客户了,也基于这个账户里的每个人做营销了。
接下来说说,更普遍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回顾ABM能起的作用:
- 细分Account内的不同客群;
- 精准营销,有效触达;
- 基于反馈数据,指导营销优化。
但具体要怎么实现细分客群呢?
由于这个话题比较庞大,本篇仅简单概述一下,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 企业自主按照目标客户优先级来划分;
- 借助营销手段,根据客户反馈自动划分。
但无论是这两种当中的哪一种,当企业数量和营销动作足够多时,都必须依靠工具来提升效率。划分优先级的维度、每次营销触达后的标签、目标客户的优先级变更等等问题,如果都依靠人工完成,工程量将难以想象的浩大。
同理,第二点也不难理解。对于多次营销动作的执行和管理,显然用工具是更加事半功倍的。
第三点,中国本土企业在做ABM时,对数据反馈更加看重,也多做了这一环的设计。这一点,如果不用工具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是说,传播效果是无法追踪和多维度衡量的。
综上,ABM不等于工具,但用工具的确可以更好地实现ABM,甚至是优化ABM的具体执行。而真正基于ABM的工具也应该能满足上述几点要求,而不是用ABM的外壳去包装一个千篇一律的营销工具。
ABM从一开始强调的就只是基于目标客户这个核心,营销过程中用的策略、渠道、方法、工具全都是基于市场、行业、企业和决策人来选择的。
所以,ABM完全和工具是两回事。虽然市面上很多ABM工具,但企业把手头现有的营销工具、渠道组合起来使用,大概率也能实现ABM的效果,唯一问题的是:工具之间的接口如何打通,以及由此产生的效率问题。
当然,如果能有一款工具不用这么麻烦,从头到尾就把事干了,那最合适不过。
实际中,读者对于ABM的误解还有许多。由于篇幅限制,仅挑选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误解。
对于ABM,你曾经有过哪样的误解?正在产生什么样的理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本文作者 @营销小吉吉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