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的流行看个人 trade-off 比较优化选择

去年开始的共享单车一直火到现在,从街头稀稀落落的摩拜单车,发展到今天的橙、黄、蓝三色大战,期间已经有无数文章剖析过其流行火爆的原因。今天我从“个体”出发,以“理性选择”为逻辑,分析下共享单车流行的原因。
单车不是新鲜事,但是共享单车是。正如摩拜创始人介绍的,摩拜的创新之处不在技术,不在硬件,而在于运营管理模式。“共享”两字恰恰打通了人们通勤的任督二脉,使得需求井喷。
什么意思?笔者认为要害在于人们面对新事物的选择,往往是风险的极度厌恶者,倾向于从非常短期和局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及比选有限几个选择的收益和风险。
比如共享单车,假设个典型的使用场景,在步行不能及的短距离内,单车比出租车,甚至比地铁都要便宜很多,又能满足绿色和健康(锻炼效果)的出行效果,所以个体在当下选择通勤工具时,很容易在几个选项中选择共享单车(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们作为新事物,又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骑自行车low的固有形象)。虽然对于“常旅客”而言,买一辆自行车会是更优解,但是“常旅客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共享单车,而鲜有购置新车者,因为购置新车需要支出一笔额外费用以及后续的养护成本,已经无法简单和当下其它选项进行trade-off比较。所以虽然传统自行车行业已死亡,但是共享单车又焕发了新一春。
可能是人类的风险规避天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做“稳操胜券”的选择,而不善于做“担风险赚大收益”的选择。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广告行业CPS的流行和CPM的没落。广告主更愿意为已赚到的钱付费,哪怕付出更高额的费用也在所不惜。这个我们称之为“确定性溢价”。

CPS——按销售付费,英文全称Cost Per Sales。CPS是一种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计算广告费用的广告。
CPM——按展示付费 Cost Per Mille。CPM是一种展示付费广告,只要展示了广告主的广告内容,广告主就为此付费。

再一个是所谓的“存量改革”难行,而“增量改革”易推的例子。大到一国的政治改革,小到一个公司的改革,基本都是这个道理。存量改革要动原有利益团体的奶酪,总是困难重重,而增量改革创造新的奶酪,通常一帆风顺。一样的道理,人们不愿意承担风险和损失,哪怕失去未来可能的丰厚收益。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trade-off”,即指“利”与“弊”的权衡,人们通常很容易在两个即期的信息完全确定的选项中作出理性分析和选择,而如果要迈出一步做出对不了解信息的假设和判断,总是蹑手蹑脚甚至望而却步。这是人的天性。很多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具有洞见性的决定,很多时候也未必在于其超人的胆识和胆魄,而在于他掌握了更多维度的信息。

作者:w_jeff
笔者曾于知名投资银行工作,目前在创业,对这世界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新鲜观点,愿意与大家探讨交流,有兴趣可加笔者微信dboy_wang,请务必备注个人背景信息,谢谢。

关键字: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 单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