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企业该怎么推进“商业网络”?
自从网络诞生之始,我们都在不断地缩小“连接”的距离,电信网络让人们更近、互联网让事情更简单。同理,商业网络也将让交易更容易。
在To B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几乎所有B2B企业都有一个“商业网络”的终极愿景,否则就是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背道而驰,因为只有商业网络才能让数据安全地“连接”到人、系统和事物,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企业流程以及新的洞察力和价值。
那么,商业网络的形态是怎样的?它有哪些价值意义?To B服务是如何推进的?国产化后的商业协同网络解决了什么难题?下文将逐一给出答案。
一、什么是商业网络
根据相关的国际文献,商业网络在20世纪后期就出现在工业市场领域了,直到2013年,欧盟资助Ecorys研究后,才得出一个广泛的说法:商业网络有助于在参与人员之间建立强烈的信任感,并在提升公司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商业网路里,供应商和企业被视为联网企业,企业的上下游能轻易与他们合作的组织获得联系。如果是依赖分层、传统管理方法的企业,一定是封闭的、选择性的和控制性的,而依赖商业网络的企业,则一定是开放的、随机的和支持性的。
不仅企业合作层面,该研究还称使用网络的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上往往能获得由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因为商务网络可以帮助求职者更加了解,或跟得上所在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而且网络还可以将求职者与专业导师或关系网联系起来,他们能够帮助求职者应对特定挑战。
所以,当时有一句名言非常流行:重要的不是您知道什么,而是您认识谁……
可见,无论商业网络还是商务网络,它们的本质都是根据推荐和介绍,连接未知的可能性和关系。
商业网络普遍应用于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机制来接触通过传统广告策略难以接触到的决策者。
二、B2B企业如何推进
随着B2B行业对云服务的普及应用,以及日益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一时掀起了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新潮流。由此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商业网络,它们或是订单和发票为纽带的业务网络、或是垂直行业的协作网络、或是基于EDI技术的业务网络,这三种传统的商业网络也在不断派生出形形色色的B2B平台。
利用交易数据进行主数据管理、发票融资、动态折扣、支付保理等,是国外知名服务商对商业网络的共识价值,比如SAP、Basware、Infor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利用直接或间接材料,扩展业务功能之外的服务。
拿SAP来说吧,他们的SAP Business Network除了能帮助企业与供应链中的所有贸易伙伴合作,而且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对供应链中所有流程的可见性,以及在业务中建立弹性。
这也是为什么基于EDI技术的商业网络不断探索数据分析带来增值服务的原因,它既弥补了数据转换、文档交易等托管服务的一次性收入短板,也能通过增加收入来源来打破增长瓶颈,比如作为全球第二大基于EDI的业务网络,IBM供应链网络不仅利用AI技术对事物解密、转换和分析,而且“连接”外界各个相关方的数据,为客户提供现代供应链控制塔的可见性和灵活性。
当然,这些国外的数据分析服务前提是对用户数据的权限受理。但是在国内,大型央企国企绝对不会随意授权,而且随着中小企业对数据资产的意识提高,必然会加速推进一种全新的路径,让被授权方能够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价值,但是又不能看到用户数据,更没有资格“用作他途”,我们称之为数据的“可用不可见”。
所以,商业网络引进到国内后鲜有人提及。除了数据资产的授权难、可控流转难、保护用户隐私难的因素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硬伤:占由我国经济一半收入的国企央企是独立部署的,要构建上下游的商业网络从根上都不允许。
三、国内商业网络路在何方
我们何曾没有想象过这样的一个商业网络:既能通过协议平等链接彼此,又能开放兼容各种应用程序;既能保障用户隐私,又能让数据资产可控流转;既能享受AI带来的业务可见性,又能融入到价值互联的生态网络……
但不幸的是,我们今天所信奉的那些商业网络,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我们眼前所充斥的大多数商业平台,在构建网络的协作机制上都是生搬硬套、在面对大量混合部署的客户时又是黔驴技穷、在面对用户的隐私要求时更是束手无策。
更甚者是,某些商业网络在提供数据流转、文档交付的价值之外,还非法地对用户数据在金融等方面的滥用。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中心化商业网络的弊端,即使是再强大的底层技术,不能解决中心化的网络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不难发现国内商业网络的短板和痛点,也反向地证实了真正符合国情、顺应大势的商业网络,一定是通过强关联的协同业务为切入点的,一定是打破独立部署的数据壁垒的,一定是借助隐私计算让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一定是让用户的数据资产可控流转的,一定是去中心化来推动平等链接的,一定是趋于形成开放生态且可运营的……
这六个“一定”的集合体,按照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对B2B商业网络的划分,就是通过区块链或其他类似的技术理念,实现了“Many-to-many”(多对多)的业务网络,它既不同于其他B2B集成机制对管理文件传输,或者直接集成和API对接,也不同于“Many-to-one-to-Many”(多对一对多)提倡的多个买家通过一个中心链接多个供应商,更不同于SaaS类B2B服务商利用系统连接多个买家或供应商。
那么,Many-to-many模式的商业网络形态如何运用Blockchain技术来实现?
其实这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我们在理论上探索了一种超区块链技术,既要保证企业数据足不出户的安全性,也要实现与产业链上下游交换的协同性,从而构建一种商业协同网络。
本文作者 @不见悲秋客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