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大战喧嚣,方见微信初心
微信没有食言。这个春节,微信红包果然低调。
去年末,微信通过微信公开课宣布,微信在2017年春节不会推出大规模的红包活动:“春节摇红包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希望用户留出更多时间陪家人。”
从2014年春节推出微信红包开始,微信一直是春节“红包大战”的头号主角。在互联网“红包大战”越来越喧嚣,玩法花样百出的当下,微信红包的做法颇令人费解。这个春节,当互联网公司们在社交红包领域争破了头,为互联网红包新玩法绞尽脑汁的时候,微信却希望用户减少在抢红包上的时间,把红包的礼俗向传统还原。
微信方面介绍,希望用户“多和家人聊聊天”,希望用户不要过多地停留在手机上,希望亲朋好友之间多见面、多接触、多聊天,更好的回归生活。在众多在线公司则在春节期间想尽办法,拉动用户在手机上抢红包时,微信却出人意料地说“让用户静静”,尽量不打扰用户。
实际上,微信红包的“无为”,正是微信一路修炼的“有为”,承托的是科技企业信守的商业尺度——保持克制和自省,以用户的利益为本。正是这种自持、恪守,让微信在“红包大战”最喧闹之时,把微信红包拉回本源,回归春节社交的本质。
微信红包最早是在2014年春节发布的,其产生来自于南方的红包习俗,一开始就以此为依托。从民俗角度看,红包在亲朋在春节期间互相传递的礼物,意味着孝敬、慈爱与新年的祝福。微信红包在近几个春节的广泛活跃,使得春节祝福的情感得到更多的交流渠道,也让收发红包变得便捷、有趣。
2016年春节除夕到初五,微信红包收发达到了321亿次。经历3年,当微信红包被人们广泛接受之后,微信把注意力放回春节的传统,放回到人们从小到大经历的春节体验中去。拜年礼、收发红包等春节仪式的实质,是亲朋好友的会面和交流,尤其对于平时没什么机会见面的亲人,更是难得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这些千百年流传的传统,在线抢红包无法完全代替,也不应越俎占据。
在科技公司们近来争相试图以红包等产品切入社交关系,大举撬动社交商业红利的时候,对社交有着深刻理解的微信,自觉恪守着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民俗的微妙边界——如果低头抢红包成为春节社交的全部,乃至金额成为社交核心需求时,移动红包便可能使传统的人际交往发生变形,哪怕隆重如春节团聚,美好的意义也将被消解、扭曲。
若红包不社交,则收发无意义。微信红包在春节的“无为”,正是避免红包变成了社交的负担,让亲朋社交流为世俗金钱的关系,背离红包之于节庆的价值。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迅速互联网化的今天,科技企业都会面对各种发掘在线商业红利的可能性,但世上那些最受尊重的科技企业,最受欢迎的产品都纷纷保持着节制的自觉,让产品和服务避免偏离人们需求的本原。譬如,谷歌在搜索领域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却把“不作恶”作为自己的价值规条。,从不以牺牲用户体验和用户利益为代价,把搜索结果的排名出售。
这种对用户价值的执着也被微信所坚持。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产品团队的第一大要事,是挡住来自四万八方的各种商业诱惑,保护用户尽可能免受骚扰,微信绝不允许把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推给用户。
微信红包的“无为”,也来自于微信团队长期的,对做多欲望的克制。用微信的话来说,最好的产品就是“用完即走”,不要让用户花费多余的时间。微信红包在春节期间走向“低调”,倡议用户把时间放到手机之外的现实团聚,正是以自我克制、自我审视的自觉,把红包推向用完即走的状态,让用户用更多时间去体验节日社交的人情和礼数。
如同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所言,好的产品应该保持节制,产品人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敬畏心。在红包大战铺天盖地的春节,微信红包选择了无为,也是选择了淡定,选择了克制、自省,选择了对用户价值的坚守——在商业利益与社会道德关怀之间,微信一直在选择后者,从不间断。
作者 互联网的一些事
关键字:业界动态, 红包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