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电视、互联网汽车,互联网给了它们什么?

互联网手机、互联网电视、互联网汽车,互联网给了它们什么?

如果是在小米大红大紫的2013-2014年左右,大家会说,给了“互联网思维”。当“互联网思维”被用滥了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再提起。

互联网硬件第一品牌经历了什么?

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曾是小米,现在易主荣耀。2011年小米手机推出,凭借独特的营销、渠道及性价比模式,一路高歌,让传统手机从怀疑到闻风丧胆。2013年底荣耀品牌独立,以小米追赶者的姿势出现。2016年开始,小米出货量下滑,而荣耀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调研公司GfK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荣耀手机出货量超过小米,在互联网手机中排名第一。相对于小米,在互联网下半场,荣耀更坚定地扛起“互联网手机”大旗,输出行业观和战略方法论,不过,不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电视第一品牌是乐视。2013年,乐视推出第一款超级电视的时候,全行业质疑,一个做视频网站的能做好电视吗?然而发展五年来,传统电视企业在诧异中模仿,小米、微鲸等互联网电视品牌在跟随中探索。尽管乐视处在多事之秋,但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台的乐视电视及其背后的深度互联网用户,让电视成为最坚挺的业务,也奠定了它深厚的行业地位。

互联网汽车第一品牌是上汽荣威。2014年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互联网汽车”,这是概念首次正式提出。相对手机和电视领域,互联网汽车遭受的质疑不多,但是能力不足却包装模仿的友商不少。2016年7月,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面世,很快飙升为国内新上市SUV里第一名,2016年上汽乘用车公司(含荣威和名爵两个品牌,均为互联网汽车品牌)第一次扭亏为盈,同时树立了互联网汽车的江湖地位。

不同领域的几个品牌,均以“互联网”名义立足和发展,面对过冷嘲热讽的质疑,以及在鲜花与掌声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也有衰落和崛起。

互联网到底给它们带来了什么?

乐视创始人贾跃亭认为,乐视用互联网模式重新定义了电视。作为阿里-上汽互联网汽车发起人之一的阿里巴巴前CTO王坚博士认为,互联网提供了基础设施,让汽车跑在了互联网上。荣耀总裁赵明在接受《秦朔朋友圈》采访时表示,在线销售不是互联网手机的本质特征,互联网手机要靠产品来说话。

我个人的观点是,渠道和营销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线上渠道的短平快相对于线下渠道的层层分销,可以减少周转成本,将价格做低,更多让利消费者。社会化营销包括“饥饿营销”的方式,相对于线下店庆与路演,能够快速形成热度和口碑,对销售产生促进作用。

然而这些都属于辅助性或者阶段性的优势因素。更重要的是,围绕用户需求打造过硬的产品。互联网让企业更容易听到用户的声音,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定义当中,或者在产品中深度融入用户需求,更容易打造出爆款。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给予了他们更懂年轻人的方法论。

一度,高性价比产品被认为是好产品。如芯片性能更好、屏幕更大、电池容量更大等,拿出单一或者几个产品亮点包装产品,其他配置则平平,这是典型的性价比玩法和套路。直到有一天有业内人士高呼“拼凑不是创新”,大家才认识到本质,也看到了一个时代走向终结。

性价比时代存在的根源和价值在于,在智能手机、电视、汽车产品普及过程中,用户需要有基本功能性需求,性价比模式满足这种需求,并且以价格战的形式推动普及进程。

2015年,手机领域的荣耀提出“质价比”概念,在促销的节日里不降价反而“加1元”销售,希望唤起用户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2016年,乐视电视和荣威汽车,在不同领域提出“体价比”和“品价比”的概念,本质也是不能光看部分配置,而是要看整体的品质以及产品体验。

不同领域有着相同的判断,是因为他们对消费者和行业发展趋势有着共同的洞察。消费升级后,用户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参数,对于产品本身有了更多的诉求,以产品制胜的品牌开始有了更快的发展。

比如荣耀,以“品质、创新和服务”为战略控制点,抓住产品核心。荣耀6Plus的平行仿生双摄引领双摄潮流,荣耀7的智灵键快速接入移动互联网生活,荣耀8的魅海蓝让蓝色成为手机标准配色,以及为了保障产品品质销毁价值千万元级别的手机,都可以透露出品质和创新的理念。

再比如OV,曾经以线下渠道+电视广告的模式取胜并深入人心,这两年也不断加大产品技术创新力度,OPPO的“充电五分种、通话两小时”,vivo的柔光自拍,这些背后都有对消费者的深入洞察,以及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努力,这种努力并不逊色于互联网手机。

所以,可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OV正在呈现出互联网手机的特征。另一种是,互联网手机的方法论正在被传统手机所学习。我倾向于后者。

后性价比时代,要不要打造“性能怪兽”?

小米七年巅峰之作小米6,让“性能怪兽”这个词又火了起来。之所以用“又”,是因为率先在手机领域使用这个词的是华硕。

华硕在笔记本领域就是奉行性能过剩以价格战制胜。2015年3月华硕ZenFone 2发布时,主打就是“性能怪兽”,这款产品是全球首款4GB内存手机,在2GB为主、旗舰才有3G内存的时期,显得与众不同。然而华硕ZenFone 2只是小火,原因在于这是典型的性价比套路,在中国市场上只有少部分人为其买单。

小米再提“性能怪兽”,是主打高通骁龙835中国首发,以及6GB内存。发布后两三个月时候,很多搭载高通835的机型也开始陆续出来,而6GB内存产品价格也到了千元级别,如1499元的酷派酷玩6、1399元的360手机N5,它们同样也自称“性能怪兽”。只能说,在游戏盛行的时代,芯片和内存性能确实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率,但是拼单一配置走不远。

尤其是在供应链高度集中化的背景下,你有的我同样可以有,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给“性能怪兽”一个重新的定义,在核心元器件高配置的基础上,加上操作系统的流畅度,以及在品质上的保障。

这背后的逻辑是,营销用语可以随便滥用甚至隔几年重新用,但是用户对于产品的诉求是不断上升甚至不可逆的。

陈述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微信公众号:陈述(mhy_chenshu)。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互联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