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得发烫的无人便利店!这生意真的值得参一脚吗?
题图:强行模拟飞行(1.2MB)
2016年底,Amazon GO以颠覆传统便利店、超市的运营模式的角色出现,无人便利店开始成为科技达人们讨论的焦点。原本以为黑科技满满的无人便利店从国外到国内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才行,可半年不到,阿里巴巴、罗森、缤果盒子等企业都将注意力放到了无人便利店,资本市场更对无人便利店抱以高度关注,持续的资金注入让无人便利店成为时下互联网最热的风口!
疯狂崛起的无人便利店
2017年6月底,无人便利店概念异军突起,仅仅一周便出现了两起融资,总金额超过了1.3亿人民币。获得上亿A轮融资的缤果盒子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娃哈哈宣布要3年开10万家,阿里推出了无人的“淘咖啡”,罗森中国也开始试点“无人收银”门店,“居然之家”也成了跨界玩家,无人便利店品牌EATBOX即将落地。
无人便利店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从实体零售的“终结者”、黑科技的聚合体到资本宠儿、创业方向,任何有关无人便利店的话题都能引起热烈讨论,自然也成为电脑报X老师关注的对象。
让经营者赚得更多才是核心价值
在学术派、科技粉及媒体严重,无人便利店是科技与传统零售融合而成的新业态,其对零售的三个核心本质“消费者、场景、商品”中的“场景”核心进行一场深刻演变,并对其中各个元素如支付、环境、等待、距离等进行重构、整合和优化,最终的目的是提升消费者体验,精准服务消费者。
通俗来讲,无人便利店的出现,能够减少消费者传统购物等待时间并避免拥挤,商品会更符合个人需要并且便捷便宜,而这样一堆理由会让人感觉无人便利店的出现是满足终端消费市场刚需为目的的,可当我们具体查阅无人便利店构建和运营成本时发现,无人便利店能受到资本的青睐恐怕更多是因为其能让经营者获得更多利益。
在网上一份流传甚广的无人便利店成本结构分析表中,15平方的无人便利店可售卖的数量与40平方传统便利店相当,15平方的无人便利店造价约10万,40平方的传统便利店投入约40万,无人便利店的成本投入约为便利店成本的1/4。光是构建已经节省了一大笔成本了,而在运营方面,无人便利店解决了传统便利店不断攀升的房租和高额人工成本的两大难题,整体运营成本不到传统便利店的15%。
除上面提到的两方面优势外,无人便利店借助大数据分析能够更明确了解店铺覆盖范围内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更高效、准确地完成货物储备及促销管理,且统一的管理运营模式,在物流计划和配送线路优化也具有明显的优势,诸多积少成多的优势足以让无人便利店在长时间的运营中让经营者获得更多利益,而这些红利也能够返还部分给消费者,最终形成健康的循环。
科技粉关注的黑科技
商品/货架——识别拿出或放入动作——识别被动物品——物品与用户物品清单关联——清单与行为用户关联。无人便利店的购物流程看似简单,却的的确确是“细思极恐”的事情,从用户识别、动作识别到数据采集、分析等等看不见的流程完全是黑科技堆砌的成果。
以Amazon Go为例,其为无人便利店项目的实施准备了多年,早在2013年和2014年便分别申请了“侦测物体互动和移动”(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和“物品从置物设备上的转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两份专利用于货仓、船运、零售市场等情景,尤其是在无人便利商店领域,其构建了消费者行为识别的底层技术,而在硬件方面,当前任一家无人便利店都需要高精度摄像头、压力及体积位移等多类别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多种类别硬件堆积。
而在系统软件方面,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视觉以及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都需要运用到无人便利店上,才能最终实现扫手进店、直接购物、拿了就走、无需结账的无人店全智能化操作。
一线城市的甜品
目前无人便利店的试点城市基本全部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单看这样的布局思路,似乎和共享商业比较类似,但无人便利店实际上在多年前就有很多巨头尝试过一次,沃尔玛Scan&Go、BuySmart超市智能购物车、诚信超市等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单单“防盗”一点,就足以让试水无人便利店的“先辈们”倒下。
无论是防盗损还是运用维护、消费纠纷,对于当下的无人便利店而言都是需要一个个克服且积累大数据分析的环节,即使推广较早的缤果盒子也仅将封闭或半封闭的高端小区作为当前的落地点,以尽可能过滤风险并获得采样数据。这样步步为营的做法看似降低了风险,稳妥可行,但较少的店铺数量难以分摊软硬件研发成本,且市场终端消费者培育也需要巨大投入。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即使是一线城市无人便利店周围的住户,对这种新兴商业模式也是好奇多于刚需,其持续购买及消费习惯有待考察,这样的市场状况也注定了无人便利店需要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除了一线城市部分封闭或半封闭小区外,其它地区消费者恐怕短时间内只能做观众了。
更接地气的社区便利店
从构建到运营,优势极为明显的无人便利店在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的确具有不错的“钱景”。但无论是物联网技术还是计算机识别和深度学习系统,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完善的,而在新零售趋势下,社区便利店显然更接地气儿一些。
从大的环境趋势来看,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范围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关闭56家门店,大型超市业态关闭129家门店。而“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每百万人拥有社区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388家,中国台湾地区425家,中国大陆城市平均为54家。
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红利并未释放完全,一个典型就是连锁品牌化便利店的快
速扩张。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16年我国连锁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门店数达9.8万家,同比增长9%;销售额达1334亿元,同比增长9%;单店日均销售额达3714元,同比增长4%。
这一市场趋势显然引起了互联网巨头的注意,或加盟或直营,京东、亚马逊、阿里巴巴、IBM以各种形式进入线下社区便利店战场,将科技与传统便利店运营融合,共同构筑新的零售业态。而对于小本创业或者小创业团队而言,这类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社区超市更具吸引力。
选择阵营需谨慎
独门独户的社区夫妻店显然难以同有着互联网科技巨头支持的新一代社区超市进行较量,融合互联网线上流量引流、大数据分析、物流整体采购配送等优势的新一代社区超市,会成为不少人创业的首选。
相对高调且关注度较高的京东便利店足以成为其中的代表,五年超100万家店铺的开设计划,的确可以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加上京东与腾讯围绕电商的“合作”关系,会是不少80、90后创业的首选。
你根本不知道!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便利店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