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社群,为企业制造巨大的社群经济

一个成功的社群对企业来说是一座金矿,如小米从最初100到现在百万级的粉丝群,为小米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这就是社群经济的力量。

看完罗家德教授的这本《复杂》,我想起小米公司三周年时曾经拍了一部电影,感谢他们最早的100 位铁粉, 如今这100 人的社群已经扩大到百万粉丝群,所以小米把营销的渠道费用全省了下来,没有中间商的小米产品可以创造最大的性价比。
十万铁粉帮忙测试产品,百万粉丝帮忙做营销,而小米不用为他们付任何薪水。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无往不利的力量。
当阿里巴巴在美国敲响上市钟声之后,一夕之间,阿里巴巴集团的众多员工都身家大涨。而得到回报最多的,除了马云本人,还有与他白手起家的绰号为“十八罗汉”的创业团队。
阿里巴巴不断吸纳为公司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员工进入合伙人团队,从“十八罗汉”到34 位合伙人,建立起同甘共苦的“企业家族”,强有力地扩张着商业帝国版图。

一、社群经济背后的意见领袖核心圈

圈子其实包括两类:

  • 一类是巨大的社群,但具体的活动大多数还是发生在较小的分支圈子中;
  • 另外一类,是小圈子,大约就是几十人。

小圈子很多是从线下搬到线上的,也是网上社交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虚拟社群往往会有一个小圈子的核心,才能运作得非常“热闹”。这也正是我们之前分享中提到的大群与小群的运转模式会有所差别。
社群思维高于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是构成社群思维的基础。社群经济是人格经济,连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间、消费、精神三者缺一不可。
对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来说:它是一个以40 人小团队作为圈子核心,连接了2000 个外围节点(也就是2000 个小圈子),形成了一个有66000 会员的社群和345 万人的粉丝群。
依照“罗辑思维”核心团队成员和联合创始人李天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描述,这个核心团队有着下面一些运作原则:

  • 没有上班的起止时间,没有打卡机。
  • 除了创始人之外,没有层级。
  • 除了财务部之外,没有部门(应该还有技术部)。
  • 除了技术部门之外,没有年终奖。
  • 员工的工作时间全部自我管理。
  • 有“节操币”制度加强大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 “节操币”需要公示,以员工的相互监督为主,在良好文化的引导下,大家不会相互包庇或和稀泥。
  • 组织上,除了技术团队和财务之外,全都是纵向编队的战斗小组,三人一组,自行发动各种行动。

社群经济时代需要企业塑造魅力人格体,形成品牌人格的正向能量,当找到一个粉丝、卖更多的产品(既包括实体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给他时,以他为最小圈子的核心点,就会进行圈层化的信息辐射覆盖,并形成主观价值性的主张表达。
这不但巩固了企业圈子的魅力人格领袖地位,同时一个个粉丝形成的个体化圈子经过快速交互形成了社群经济体,也构成了企业圈子的外围“护城河”,这才是信息时代营销的思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大型社群有一个最核心的意见领袖的圈子,作为持续人格主张的策源地;同时有一些重要的节点人物作为“流动的水”,将大圈子的价值表达通过空间的连接形成信息流动,一个个铁杆粉丝小圈子再持续地加以经营,最终形成有着持续动力推进社群快速迭代的社群经济。

二、社群商业价值变现的基本逻辑

社群经济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首先必须解决社群的存无问题。
首先保证拥有一个社群,一个垂直细分的、具备核心领袖圈子、具有一定特色的社群组织,这样的一个社群中,能够找到潜在的运营对象,或者说未来商业运营的潜在用户,并且能够实现一定的商业闭环。
社群内一定拥有诸多的潜在消费者,以及闻风而来的诸多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供应商。在一个简易的微信群或者QQ群中的人群,已经能够借助微信群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交功能,进行供求信息的提供和供给,并且进行各种线上或者线下的勾兑,最终创造价值。
无论需求的技术产品形态如何,最终要实现的都是对接社群组织内部人和服务的连接需求,形成以社群为支撑、技术工具为手段,才能连接社群内比较集中的需求和服务提供商,并实现需求和服务配对的过程。
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社群运营平台就搭建完成,并且实现了基本的交易。
 
@今晚粉丝俱乐部 。

关键字:用户研究, 社群经济, 社群, 圈子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