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心法:如何通过“目的论”提升产品决策质量
“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听起来都是老生常谈,却总是难以做到。
笔者最近在读《阿德勒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时,发现书中提到的“目的论”是一种很有力的思维工具,而且简洁易用,能够为产品经理的工作提供思路,与大家分享。
一、阿德勒心理学与“目的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依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卡耐基曾评价他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卡耐基的很多著作以及经典成长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都体现了阿德勒的思想。
与弗洛伊德“过去决定潜意识,潜意识决定人生”的观点不同,阿德勒否认了“过去决定论”,认为:“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目的’服务”。
举个例子:一个不愿意走出家门的宅男,以弗洛依德的观点来看,是他过去的不幸遭遇,让他无法融入社会。
从阿德勒的角度来看,他是为了“不与社会来往”,才选择了闭门不出,甚至产生了生理和心理的症状,好让自己有理由待在家里。如果他改变了自己的目的(比如融入社会,提高幸福感),自然也能找到对应的方法。
这就是“因果论”与“目的论”的区别。
“因果论”认为“过去导致现在”。目的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目的进行的,人生的状态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里我们并不对两种理论进行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探讨,只是具象到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看”目的论“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职场进阶。
二、为什么“目的论”能应用于产品经理的工作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产品、多大规模的公司或者何种行业,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质是“做决策”。而决策质量就是产品总监、高级、中级、入门级产品经理的区别。
产品决策的过程有两个特点:
- 信息众多且充满不确定性:宏观、行业、公司、用户、团队等等
- 没有学科训练和标准答案: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并随时调整
与之匹配的是,“目的论”能够引导我们:
- 直视目标:忽略噪音,对抗信息过载
- 主体性:转换“被动”角度,摆脱被害者心态
- 积极行动:“目的”比“原因”更能促进行动。
概括来说:产品高质量决策的关键在于“降熵”,而“目的论”是降熵的有力工具。
三、“目的论”:如何应用于产品经理的工作
我在复盘工作时发现,采用”目的论“的思维方式,可以避开一些踩过的坑(这也是本文的由来)。下面分享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并思考如何用“目的论”提升决策质量。
案例1
设计列表页面时,因为内容较少,留白较多,所以填补了一些用户根本不care的信息(比如更新时间等)。
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稀释了页面的信息价值。如果从“让用户一眼看到重要信息”的目的出发,想的就会是“如何想尽办法(如丰富UI),让重要信息展示得更合理”。
案例2
设计通知类产品时,因为批量操作,可能某些项目没有实际改变,所以增加了“实际是否变更”的过滤逻辑,导致开发和测试的复杂程度陡增。
但是,如果从“监控修改操作以及操作结果”的目的出发,就没必要对这种情况去做过滤,从而简化逻辑,把精力和资源投在更重要、更高频的事件处理。
还有一些例子,可以继续帮我们理解“因果论”和“目的论”这两种思路的区别: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目的论”可以应用在产品经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决策和结果。
(“因果论”与“目的论”,其实对应着两种产品思维,即主动vs 被动,增量vs质量,逻辑vs体验,这里暂不展开,后续单独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在理解了“何为‘目的论’”之后,可以尝试上手使用了。与任何工具一样,“目的论”的使用也需要习惯的养成。这里为大家提供两条:
- 明确“目的”:从日常小事入手,在思考和行动之前,刻意练习
- 检验“目的”:以”完成度“而非”完成量“为标准,倒推自己(OKR方法是定期、定量检查“完成度”的好工具,使用方法可以自行探索~)
四、总结
日本动漫导演押手井在《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中曾说:没有比失败更令人感到舒适的事了。失败后,个性变得犹豫不前,一辈子都在回味失败的苦楚中度过就行了。若是胜利了,接下来就要去持续获胜才行。
“因果论”可以对“现状”做出解释,但只是完成了问题解答的一半。“目的论”则可以指引我们该去向何处。
(在了解了“目的论”后,我也觉察到自己经常用“因果论”来解释生活,如果换成“目的论”,则多了一些掌控感和方向感。)
与其“因为老板让我做,所以我做了”,不如从“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目的,想想“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也就是“不要让上班耽误了挣钱呀”)
与其“因为公司对我不好,所以想跳槽”,不如从“职场跃迁”的目的,构想下一份工作的时间以及类型。
与其“因为工作不顺利,所以不开心”,不如从“愉快生活每一天”的目的,想想是否可以通过沟通来改善,或者只是下楼买一杯咖啡。
最后,希望“目的论”这个工具,能帮助大家在产品之路和个人成长中,都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 《阿德勒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
- 《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
本文作者 @大可可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