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性分析需求?(方法论+案例+清单)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 当你跟需求方沟通需求时,容易被对方的思路带偏,导致需求沟通不完整,反复多次沟通才弄清楚,感觉自己沟通需求缺乏方法;
- 当你分析需求时,感觉不够系统化,容易出现需求理解不透彻、不完整,导致方案评审时出问题;
如果你无此类问题,恭喜你,说明你已经具备了需求分析的基本能力;
如果你也有类似问题,也恭喜你,说明你是越努力就越幸运的人,今天的分享方法论,专为你而准备。
无论你是与人沟通需求,还是自我进行需求分析时,均可直接使用此方法论。
方法论:一问二定三量四确定:把评审前至少60%的精力花在需求上,而不是方案
严格来说,此方法论算是需求是1,方案是0的子方法论之一。它成立,此方法论才成立。即只有认同【需求是1,方案是0】的基础假设,则把60%精力花费在需求分析才成立。
具体怎么做呢?我把它总结为:一问二定三量四确认。
一问。任何事情开始之前,千万别陷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之中(比如能不实现,怎么现实,实现什么),而是要先问:为什么要做(目的、意义如何)?即遵循黄金圈法则:
二定。定什么?定目标。即需求的目标是什么?一般可拆分为两类目标:一类是业务目标(比如完课率、续报率、转化率等提升至XX%),一类是产品目标(比如日活、人效等)。
三量。量什么?用指标,衡量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如何衡量、用什么样的关键指标来量化衡量目标达成与否?我们如何达成目标?。
比如我们业务目标是转化率提升1%,产品目标是人效提升50%,那就需把人效目标进一步拆解,拆解为每个用户行为的人效提升时间。如加微环节可自动化完成,此环节可由原先每人10分钟,提升至30秒;修改备注姓名环节、初次介绍、地址确认等环节,每个环节提升50%,以此类推,我们就可定出关键指标,用指标来衡量目标的可达成情况。
四确认。确认什么?共四类:核心问题、核心角色、核心场景、核心流程。
- 核心问题:此需求最关键问题是什么?
- 核心角色:需求相关的哪几个角色是核心角色?核心角色在这件事中,利益与影响度分别如何?会不会影响特别大,但该角色的收益特别小?
- 核心场景:关键角色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使用产品,此时TA会有什么痛点、麻烦、不爽?
- 核心流程:多角色之间是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理想流程与现实流程)?是否具备更多优化空间?
案例:如何分析学员测评需求,以此提升学员测评率?
如果你作为一家1对1教育培训结构的教学侧PM(产品经理),新接手1对1测评项目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学员期中和期末测的参测率、完测率比较低,且测评效果无法评估,也未将测评效果有效外化给家长和孩子。”
需求方提需:
- 希望可以提升学员参测率与完测率,且认为增加主观题题型(当时仅支持客观题);
- 希望可以支持PC端测评(当时仅支持移动端);
- 希望可以扩充年级学科(当时仅支持初中数学);
- 希望优化教师分享体验(当时测评需由教师进行分享后学员才能参与);
- 希望可以优化学员学习报告等。
这些都是有效提升完测率的可行解决方案(顺便说一句,其实需求方是把它们当做需求提,而并未感知其属于解决方案),希望你一并考虑并解决。
此时,你应该怎么跟对方聊需求,又应该如何系统性的进行需求分析?一问二定三量四确定。
一问。做测评的目的是什么?它与企业战略和价值主讲,有何关联?又为什么要提升参测率与完课率?
1对1与其他班型(即大班、小班等)教育的最大差异:服务情感连接温度、学习进步更快。
基于此当时企业制定了北极星指标:初高中数学在读学员进步数。聚焦自己最擅长的初高中数据,且重点就关注真实产生进步的学员数,以此匹配1对1教学最大竞争力之一的【学员进步更快】;
那如何衡量学员进步?系统化的测评。即从学员入门开始的入门测,到上课期间的小阶段测(单元测或月测),以及大阶段测(即期中测、期末测),到结课的学员生命周期内的测评闭环;
所以,它的目的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工具之一,故提升其参测率与完测率是具备企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
二定。需求目标是什么呢?
业务上的定性目标是:让学员进步可衡量,以此实现进步更快,而定量目标则变成完测率(如完测率由当前的30%提升至75%);
产品上的目标,则可聚焦学员完测率(尤其是学员持续性的完测率)。
三量。产品层面如何衡量目标呢? 拆分关键环节的关键指标,并制定关键衡量子指标。
完测的关键过程指标是参测率和跳出率。参测率=老师组卷率*老师分享率*学员最终参测率;跳出率=学员进入测评各环节的流失率。故针对性的提出几个关键指标:
- 老师组卷时长:当时老师组卷时长,一般是每份30-60分钟,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将其提升至5分钟内,以此保证老师组卷率,减少参测率的阻碍;
- 老师测评分享率:学员要完成测评,当初的设置是必须由老师进行分享,学员才能完成测评,目标是符合试卷范围内学员的分享率需达到90%以上;
- 学员测评落地页的流失率:学员点击进入测评落地页,到最终进入测评页的流失率,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概18%在此环节流失,有极大优化空间,目标是可提升至3%以内;
- 学员完测时长:学员参与一份测评的答题时长,时长长短可能影响完测率;
- 学员参测率:符合测评条件且参与测评的学员数,当时大概30%-40%;
- 学员测评跳出率:即学员进入测评,但过程中并未提交而选择退出。当时大概在15%左右;
四确定。核心角色、核心问题、核心场景以及核心流程,分别都是什么?现状与理想的差距如何?
首先是核心问题:老师完成测评的关键卡点是什么?学员完测的关键卡点是什么?
经过定性与定量调研,发现老师完成测评的关键卡点是:组卷费时,测评流程繁琐;学员卡点是:时间不够,线上测评形式体验与效果不佳;
其次是核心角色:这件事的核心角色是:教师、学员,而可影响它们的关键角色是:分校师资管理者(与之相对应的中台师资管理者)、家长。前者可通过绩效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管理,后者则可通过价值式引导进行影响。
第三是核心场景:2个核心场景:
场景1:作为一名1对1的老师,期望通过定期的有效测评检测学员,阶段性的掌握情况,以便可动态进行课程计划的调整,但因学员学情的差异性较大,故需进行针对性的组装测评试卷,并分发给学员进行测评;
场景2:作为一名1对1的学员,当收到老师分享的测评时,期望可更便捷高效的完成测评,以便可有更多时间休息,但因测评入口、时长、答题体验等原因,导致难以完成;
第四是核心流程:学科产品完成不同阶段的标准卷,老师可直接使用,或其也可自主完成个性化组卷,并分发给其学员;
学员通过微信打开测评,进入测评介绍页,点击进入测评,完成测评并提交后,查看学习报告,同时,将其学习报告反推给老师,老师下次课前给孩子针对性的进行测评讲解,尤其是错题部分;另,系统将学员错题进行收集与整理,下次测评自动出卷时,可进行二次推荐与测试;
经过上述对需求的梳理、分析、拆解之后,此需求就变得比较清晰,总结如下:
目的:符合企业的北极星战略:初高中在学进步学员数
目标:让学员进步可衡量,以此实现进步更快(定性);测评完测率可由30%提升至75%以上;
衡量关键指标:老师个性化组卷时长(单次5分钟以内)、老师测评分享率90%以上、符合条件学员参测率85%、测评落地页流失率低于3%、学员测评跳出率低于5%;
关键问题:
- 如何缩短老师组卷时长?
- 如何优化流程、体验以及配合管理手段,有效提升老师分享率与学员参测率?
- 如何优化产品体验,降低学员流失率与跳出率?
结合关键角色在关键场景与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辅以关键指标与目标牵引,对应解决方案,则变得更加清晰:
首先是产品层面:聚焦老师组卷与学员测评体验优化,则可拆分为:
- 智能自动化组卷+标准难中易公用卷:底层依赖题库标签细化与算法,结合用户行为(老师收藏使用+学员自主学习题)等,完成智能自动组卷,再辅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或可直接使用标准不同难度的试卷进行测评,以此缩短出卷时长;
- 简化测评分享流程:组卷与分享一体化产品设计,完全融入到老师工作流之中;
- 学员测评体验升级:支持多场景测评(如线下试卷+PC和移动多终端)、优化测评路径体验,减少流失率(包括落地页以及测评交互体验升级,采取小程序产品化手段,放弃直接H5等);
其次是运营层面:聚焦搭建老师测评激励体系(即将不同阶段的测评,作为绩效考核手段放入到老师管理体系之中),以及构建机制流程(即构建项目周会制,每双周进行数据通晒、需求进度对齐等)与素材进行测评价值外化(即提供测评优势价值的图片+视频素材给一线老师,让其外化给家长、学员,改变其参与测评的动机等)。
经过以上分析并辅以产品+运营双重驱动的策略下,最终在完测率、测评流失率等方面,均取得符合预期的结果。
总结
1. 方法论
一问二定三量四确定:把评审前60%以上精力花在需求上,而不是方案.
2. 适用场景
- 当你与需求方进行需求沟通时,可用它进行框架性沟通;
- 当你进行需求分析(即输出方案前)时,可用它进行框架性梳理(甚至可以把它的内容,当做PRD的部分放入其中,用于需求评审时使用)。
3. 易犯错误
- 沟通需求被需求方节奏带走,需多次反复沟通,效率低;
- 需求沟通与分析,直接进入到“怎么做”的陷阱中,缺乏需求的价值判断(包括为什么做、目标如何以及如何衡量、关键问题与场景是什么等);
- 需求定位不清楚,直接进入方案,导致最终方案有效性不足。
4. 扩展
方法论:需求是1,方案是0,而如何确认需求是1,具体“术”层面的方法论,则可用之进行分析与确认。
实操清单
当你开始一个需求时(一定是在输出方案前,可直接理解为画原型前),则可对照以下清单进行检查:
- 请用简短有效的语言,描述出这个需求的目的与价值(如与企业战略的关联关系、与你或需求方的OKR的关系如何等),并将其写出来;
- 请明确描述此需求的目标(可分定性与定量目标),并将其书写出来(如果无法有效定义与量化,则请重新思考需求的必要性);
- 请明确描述此需求的关键指标(1-3个最佳,不宜过多),并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保证目标的可达成情况;
- 请你明确描述此需求的关键问题(1-3个最佳),并将其写出来;
- 请你明确此需求的关键角色分别都是谁?它们在其中的影响力与利益分别如何?(一定避免影响特别大,但利益特别小的角色出现);
- 请你明确此需求的关键场景,并明确场景中对应关键角色的麻烦、痛点等(可用用户故事描述,如作为一名XX,在XX时间/地点等情况下,期望通过XX完成XX行为,以此达成XX目的,但因XX障碍/麻烦/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完成等);
- 请你通过流程图绘制出需求的当前流程和理想流程,明确不同流程之中的问题;
- 完成上述流程后,请明确给出一个需求的价值判断(即做不做)以及优先级定义(即什么时候做);
- 请将上述分析与结论,与需求方(或上级Leader)完成确认并共识,如无问题(即完成了需求是1的定义),则可进入到方案设计阶段(即方案是0)。
#作者#
邢小作,微信公众号:邢小作之家。一枚在线教育的产品,关注互联网教育,喜欢研究用户心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