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产品设计中的“安全感”
1)精神层面——焦虑无助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紧急问题又无法解决时,通常会感觉到焦虑无助。使用信息产品时,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引和出口,我们同样会感到焦虑。例如公司内部通讯产品,密码必须要在内网OA系统中才能重置。如果重装App又忘记了登录密码,而上班进出园区和考勤又必须使用该产品,造成了死循环,用户必然要“出离愤怒”了。
2)信息层面——个人空间
微信已经成为了社交必备产品,很多人都会在朋友圈中秀出生活的日常信息。但有些“好友”关系是临时性的,并非生活中的真实好友,用户并不希望将个人信息曝光展示给他们,所以微信增加了好友关系分级功能,增加用户的安全感。
同样浏览记录、购买记录、搜索记录等都属于用户的个人行为数据,需要赋予用户删除权限,防止隐私信息泄漏。
3)物理层面——生命财产
手机号码、身份证、银行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泄露之后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财产损失,因此产品在获取这些信息时需要征得用户同意,同时也要为用户保护好隐私信息。
2. 不安全感的原因
1)信息未知
恐惧和焦虑更多的是因为对信息的“未知”,尤其是涉及金钱、健康的场景下,当用户对信息不理解或者不熟悉时,就很难产生信任感,更不会有安全感。
例如用户对于长串数字的量级识别效率会降低,当进行大额转账时,为了防止出错,我们会反复确认数字。于是很多支付工具增加了汉字来展示金额量级,帮助用户快速识别输入的量级,从而增加用户的安全感、提高操作效率。
虽然电商平台带来了购物的便捷,但是用户无法亲身感受商品质量,担心购买后发生扯皮和退货难等问题。于是就有了运费险和7天无理由退货等保障措施,消除用户担忧,从而提高用户的购买意愿。
2)认知偏见
正如我们对美女总是抱有莫名的好感,我们对于不美观或者丑陋的事物也存在认知偏见。如果产品视觉效果粗制滥造,用户更容易产生不信任感。
二、安全感的设计方法
用户交互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认知-行动-反馈”3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带给用户“安全感”。
1. 认知阶段
1)消除未知
①更熟悉的信息
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本质上是因为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控。所以对于用户不熟悉或不易理解的功能,需要进行一定的包装,便于用户理解。
例如支付宝股票中将大盘的涨跌,通过天气晴雨表的形式来展现,让普通用户轻松理解大盘的状态。淘宝搜索列表中,专门将用户“曾经买过的店”展示出来,可以唤起用户的购物记忆,增强用户对商品的信心。
②更真实的信息
高德地图利用AR技术直接将导航与实景相结合,用户看到的不再是系统处理过的地图,而是真实环境的直观体验,从而更好的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感。
③更充分的信息
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增强用户的掌控感,从而建立用户安全感。
高德地图导航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默认提供3条可选路线。有些路线明明又远又耗时间,为什么还要呈现给用户呢?一方面更多的信息方便用户选择,带来掌控感。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显示一条路线,用户可能会产生疑问和不信任感,不确定系统给出的路线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2)增加未来的预期
除了让用户熟悉当下信息,还需要通过足够的信息让用户建立对未来的信心。
①信用背书
拼多多为了增加“百亿补贴”的可信度,减少用户对商品“假货”、“非正品”的担忧。专门引入了中国人保保险为活动承保。1号会员店作为京东的子产品,则借用更有品牌影响力的“京东”为其代言。
②达人带货
网红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方式,一方面网红产生的超高流量,同时用户对他们更加信任,认为他们的推荐更有保障。
另外熟人关系也会带来更强的信任感,所以拼多多建立了拼小圈,淘宝建立了淘友圈,通过好友关系相互影响,带给用户更强的购买信心。
③承诺保障
正如上文所说,七天无理由退货、假一赔四逐步成为了电商的标配。而为了减少用户对付费会员能否“省回会费”的担忧,电商平台增加了“不回本退差价”的玩法。除此之外,双11等大促活动电商平台还会着重强调“价保”、“全年最低价”等信息,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
3)视觉带来的情感
①产品IP形象
IP形象实际上是产品拟物化的表现,可以增加亲和力,拉近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距离。例如天猫猫头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和载体,在双11期间既传递了商品品牌,又让平台更加深入人心。
②视觉效果
视觉表现力已经成为了产品改版迭代重点发力方向,希望通过高品质的界面效果和视觉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心。旧版的建行App简直就是灾难,我第一次打开的时候真的想立马删掉,但是迫于转账需要只好硬着头皮使用。好在新的版本总算是进步了。
2. 行为中
1)掌控感
在高德地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例如经常拥堵的时间点,拥堵状态,拥堵距离和市场等,甚至包括了未来不同时间点的行车时长等等,帮助用户合理的安排出行计划。
2)行为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开车时最怕遇到堵车,一旦堵车用户就会想“有没有更好的路线呢”。高德地图除了提醒拥堵信息之外,还附加了“虽然前方拥堵,但您依然在最优路线上”话术,让用户安心驾驶,不需要二次确认路线。
此外防错、容错等基础设计原则都可以帮助用户建立很好的安全感。
3. 行为后
1)信息可跟踪
用户在使用支付宝转账后,会展示转账的节点信息,用户可以随时跟踪转账的进程,特别是大额转账时间较长时,可以更好地减少用户等待的焦虑。
2)稳定性
如果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经常遇到bug,用户很容易对产品产生怀疑。而对于付费会员类产品,同样需要保持权益的稳定性,反复的权益变更也会造成用户的不信任。
三、“不安全感”的应用
安全感是用户需要的,但是有时候“不安全感”是商家需要的,因为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1. 不确定性
很多活动都是打着“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的玩法,不明确告知数量,不展示进度,增加了购买的不确定性,对有需求的用户可以产生一定的压力,让其尽快下单。或者采用预约玩法,通过预约人数的曝光给用户带来一定的压力。
2. 损失玩法
很多游戏化产品都加入了互偷玩法,为避免能量损失,用户不得不定时收取能量或者设置保护罩。
往年的618、双十一、双十二期间,天猫养猫游戏都会推出团队PK玩法,将“不安全感”发挥到了极致。为了保住胜利果实,用户每天在
对战结束前都不敢丝毫松懈。
所幸今年天猫官方已经宣布618期间,养猫不再设定PK玩法了,大家可以“佛系养猫”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体验设计中“安全感”的设计方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作者#
子牧先生。公众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产品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