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宫斗剧,99% 都作死于这种玩法

我遇见过很多创业人,事业刚有起色,干得不错的时候,公司就开始四分五裂,停滞不前。他们往往忽视了商业环境的激烈竞争,大量同行的虎视眈眈,一心内斗,这是为何?

原来,创业之初,大家谁也拿不准这项目以后是流产,还是能发财,所以为了吸(hu)引(you)人才一起创业,往往会多让一点股权来引诱合伙人。

毕竟,如果项目流产,再多的股权也只是画饼充饥,无法变现,实际一文不值。所以,创业伊始,给合伙人点念想望梅止渴,让他勤勤恳恳的干活,不计眼前的回(gong)报(zi),一心想着把项目做大,简直是无本买卖。

而一旦几个创始人齐心戮力搞出了点名堂,开始划分利益的时候,矛盾往往日益激化。

CEO觉得,管理那么多人做出产品,东奔西走求来的客户,公司的成绩我功劳最大;

CFO觉得,拉完投资又资本运作,做报表做数据让投资公司满意,追加投资,公司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COO又觉得……

谁都在后悔,为什么当初我多让了几个点的股份给别人?

谁都在觉得,明明是我功劳最大,为什么别人坐享我的成果?

然而,不论是实业、金融还是互联网,哪个行业都是“时机失之毫厘,估值差之千里”。

而很多公司却恰恰作茧自缚,专注于眼前小利,公司内斗,忘记了市场虎狼环饲。不尽快做大做强,结果便是公司市值大缩水,白折腾辛苦一遭,股权再次变得“一文不值”。

为了避免这种作死的玩法,动态股权分配机制——合伙人基金,应运而生。

根据生产要素的理论相对价值,在公司的账面价值可以变现之前,每位合伙人的相对贡献都应被一一记录。

首先,时间因素。

一个合伙人,在公司创办期间,为公司全职、兼职了多长时间。每小时的权重,则按他上一份工作的工资赋值。

简而言之,市场早就给每个人的能力定了价,高管的时间就是比普通员工的贵很多,用时间X小时工资,公平合理。

然而,对于是否招纳太有名的高管入伙,需要十分谨慎。

因为他的时间成本太高,他的加入势必极大挤压其他人的蛋糕,如果因此使得员工们“同床异梦”,看不见发财的希望,公司再无活力斗志,那可得不偿失啊。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人都是偷懒耍滑的嘛。

如果单纯以投入时间的多寡来决定股权分配,就可能出现磨洋工、慢工不出活的状况。大跃进的教训就在眼前,所以,以完成目标为前提条件下的“有效时间”,才更加科学。

举个例子,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预计某个产品的开发周期是100个小时,那便只有当任务目标达成时,用时100小时之内的完成时间,才能算作“有效时间”。

当然,为了避免撕逼,常见的产品经理的黑点自然要避免。不能随意更改产品架构, 从而让执行人员多做无用功。

诚然,动态的股权分配是合理的,因为每位合伙人的股权比例一直都在变,多劳多得,不会过早的为了谁多谁少而撕逼。

所以说啊,为了避免死的不明不白,还是一开始就把股权计算地明明白白的好。

作者 石小秀

关键字:创业, 创业案例, 股权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