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心理

支付宝蚂蚁森林浅析: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

如果一个人爱你,大概每天会帮你的蚂蚁森林浇水。 —来自资深产品经理吐血总结你以为我要写一篇情感类文章?不,这是一篇关于产品的文章,但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它确实考验了人性的一些东西。蚂蚁森林里面的设定:每次浇水会给对方增加10g能量,同时会扣减自己10g能量。所以看一个人愿不愿意付出就看他/她愿不愿意帮你浇水咯……..毫无疑问,蚂蚁森林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就像当年偷菜类产品一样

冲动是魔鬼,和魔鬼如何相处呢?浅谈如何与用户产生共鸣

作为一个运营或者是营销人员该如何利用人类大脑的认知改变他们的决策呢?之前交流了大脑决策组织形式,看到了有趣的图,如下:而且,影响决策行为:老板>老板娘>分析师。那么 作为一个运营或者是营销人员该如何利用人类大脑的认知改变他们的决策呢?一种选择是通过理智的说服来影响分析师(皮层),你告诉消费者产品有多好、功能有多完善、比竞争对手强在哪等等。在很多时候,这个分析师一旦觉得你说的

基于「行为设计学」模型,谈谈为什么你的产品没人用

作为设计师是否常常会困惑,明明访谈做了,数据也分析了,为什么辛苦设计的产品或功能还是没人用,行为的底层逻辑或许能给出答案。了解影响用户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也能帮助我们在设计工作中更从容。一、了解行为模式按照心理学机制,可将行为分为两大类,即“直觉行为”和“意识行为” ,如下图所示。我们每天大多数行为的发生都属于直觉行为,它主要依托于习惯(已经习得的行为模式)、直觉(基于

风头盖过吃鸡游戏,这只日本青蛙为何征服了中国佛系青年?

旅行青蛙已经上路,一大波动物可能正在袭来……—你的蛙崽今天回家了吗?—我的蛙院子里来了只蜗牛我该怎么办啊。—我家崽子,一准备好行李就闪现溜了,你的老母亲在等着你的明信片回来。如果不是随附了一张高冷萌贱的青蛙,很多人还以为一堆晒娃“狂魔”在朋友圈日常唠嗑。短短几日,一群女性朋友先是体验了花钱养“野男人”的辛酸,后又投入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忧伤,久“单”成疾,似乎也不能怪优质

产品思考:剖析“旅行青蛙”的火爆之处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我蛙出去一天了怎么还不回来我蛙怎么不出门就知道看书我蛙一回来就背着我写信也不让我看我蛙你在外面还好吗……相信最近你们的朋友圈也被这样一只小绿蛙给刷爆了吧。没错,这是最近出现的又一现象级手游,它的名字叫做 “旅行青蛙”。就是这么一只简单的小青蛙,连续两天霸占了笔者的朋友圈,在朋友与朋友圈的推荐下,尝试了一下这款被称为佛系游戏的APP,没想

你们都被骗了,旅行青蛙才不是什么佛系游戏!

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旅行青蛙”这个游戏火了,火得一塌糊涂。我对这事非常好奇,一个全是日文、超级简单的游戏,为什么能在中国意外地火起来。我自己玩,也问了在玩这款游戏的朋友,许多人都说喜欢这款游戏的佛性—— 你不需要太操心,却又有着无限可能。这当然是“旅行青蛙”吸引人的地方,但喜欢“佛系”类型游戏的毕竟是少数。 这款游戏能在成为全民爆款,我认为恰恰与佛系无关,而是源自

人性的力量:心理学对产品设计的启发

人有90%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作为产品设计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点来抓住用户?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想法萌发于我产假期间,那是我心态急剧变化的一段时间。从怀孕开始,我变得懒惰、暴躁、脆弱,这让我觉得有点沮丧。通过翻阅资料,我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可是就算这样安慰自己,心情还是无法改善。从那时候我开始明白,我们的意识对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心理的控制力,是多么地微

挣多挣少,看这一刻:决定利润的黄金时刻

抓好用户做出消费决策后的时间,可以轻松让收益得到提高。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解开其低性价比却易销售的秘密。花钱,对用户来说,是小事,也是大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收入情况、不同的消费理念、不同的产品偏好。用户对于消费额的把控程度看起来是一个极具个性的问题。但同时,因为每个人在消费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相似的思维过程,所以用户对于消费额的把控程度也是有迹可循的。简单来说就是:

产品运营中必知的三个用户心理及行业应用案例

了解经济学常见理论以及谙熟消费心理学,是产品运营进阶路上的必做功课。上一篇老付拿自己15-16年运营的一款产品做案例讲解了(用户运营:从零到二十万用户产品的AARRR模型),反响不错,其中有一位较知名的产品朋友问我什么是沉没成本,希望我能把产品设计中的用户心理学讲解一下。那么这一篇就来说说:产品运营中必知的三个用户心理及行业应用案例: 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和诱饵效应。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