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越大越好?社群规模你该考虑的 3 个因素

从小就被教育,人多好办事。

对于社群组织者来说,理所当然,社群当然也是往大了做。

难道你没看见,罗辑思维整得多大,全天下都是咱的罗友兄弟。

难道你没看见,吴晓波读书会有多大,到处都有班长读书会。

越大越好,听起来非常合理,这应该是基于以下假设:

社群规模越大,社群应该会越容易快速成长。

社群规模越大,社群应该会越活跃。

社群规模越大,产品得到的曝光量应该越大。

但是你应该也观察到了:

为什么很多小的社群活跃度反而比人数多的社群更活跃?

为什么在盈利上,小的社群反而活得比大的社群更滋润?

为什么小的社群,他们不追求扩张,也能风生水起?

一碗梁粉在前面写了《扩大社群规模,这3点你少做了哪一点?》,现在又说《微信群越大越好?社群规模你该考虑的3个因素》,这是不是在打脸呢?

今天,跟您聊聊有关社群规模,你应该考虑的。

按社群发展的阶段来分

社群即产品,还是一个互联网产品。

如果我们以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做出最小化可用产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来验证是最为可行的,试错,快速迭代,验证需求。

对应地,我们也可以提出最小化可用社群的概念。

做出最小化可用社群,有两个目的:

第一:你的社群(即产品,一碗梁粉坚持这个观点)满足了社群成员(即用户,你的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你的社群,能挣钱,能够创造商业价值。

举个例子:看看小米社群,最开始的阶段就是以一群技术MIUI的爱好者组成的。他们担任了内测和体验的任务,也成为了验证需求的第一批用户。

2010年4月6日,小米公司正式成立。同年8月,MIUI ROM第一版正式内测。当时国内已经有许多的ROM制作团队和个人,MIUI作为初生牛犊并不为人所知。小米公司的工程师一个一个地联系刷机爱好者和发烧友,向大家介绍这款新推出的ROM。经过不断的努力,先后共有100名勇敢的用户成为了MIUI第一版的首批内测体验者,是他们见证了MIUI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

再从口碑传播的角度来看。想一想,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你是怎么做决策的?

网上购物,逛某宝,是不是看好评最多,销量最大的?

上街吃饭,进餐馆前,是不是先掏出大众点评看看评价?

买个单反或者游戏机,是不是先看看第三方的评测报告?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评价不消费的时代。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在你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你的某个做法有问题,你是想这个错只有100人接触到了还是10000人接触到了呢?

某某某的社群只知道圈钱,还是别进了。

某某某的社群实在没什么干货,还是别进了。

某某某的社群鱼龙混杂,什么乱七八糟的人都有,还是别进了。

所以, 在社群发展的初期,慢即是快 。

按垂直领域来分

恩,我得搬出来备受追棒的凯文凯利的1000粉丝理论:

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对于一些非常垂直领域的社群来说,用户群和基数是摆在那里,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不会出现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甚至会逐渐消亡。举几个例子:

小区里爱好李志音乐的朋友

上海爱好Python的编程爱好者

北京玩弹弓的不老青年

领域越垂直,可能粉丝基数越少,爆发性增长的潜能也不大。

难道你想铁肩担道义,承担教育市场的伟大责任?

所以, 对这类社群,小即是美。

从社群成员参与度角度来看

看下社群信息量曲线。

先看总信息量:

当社群成员数量增长时,社群的信息量在逐渐增长,但增长到临界点,便不再继续。

再看人均信息量:

随着人数增长,到达峰值后,人均信息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个体的感受也很明显,在人特别多的社群500人群里,除了话唠等,参与感明显降低。

而在小的社群里面,每个个体的存在感明显增强。

所以,

在社群参与度上,不一定会有群越大,参与度越高的可能。

社群规模因素

简单总结一下:

社群规模,需要从社群的发展阶段,社群的垂直领域以及社群运营成本去考虑。

注: 图中社群信息量曲线图,引用秋叶老师的《社群营销》,致谢。

作者 一碗梁粉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运营, 社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