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设计原则:

1、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

可视性要表现的就是操作意图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匹配,并且要让用户看出物品之间的关键差异。

2、概念模式。一个好的概念模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式,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地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以及万一出了差错该怎样处理。

3、自然匹配。利用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理念,涉及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

4、反馈原则。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二、日常操作心理学

1、人类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体现:找错怪罪对象。人们遇到技术问题时,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但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倾向于找出事情的缘由,不同的人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原因。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就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

2、习得的无助感。人们在做某事时多次经历失败,便认为自己实在无法做好这件事,结果陷入无助的状态,不再进行尝试。

在设计中的体现有:教出来的无助感。有了几次失败的体验之后,人们是否会对每件新技术产品,每一道数学题都心怀畏惧?实际上,日用品的设计(和数学课程的设计)似乎一定会导致无助感。

3、采取行动的7个阶段。

产品经理

执行与评估之间的差距:

(1)执行阶段的鸿沟。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衡量这一个鸿沟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某种系统能否让用户轻松直接地做他想做的。是否提供了符合用户意图的操作方法。

(2)评估阶段的鸿沟。反映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做出的努力。如果用户很 容易得到,并可轻松地解释系统提供的有关运转状态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与用户对系统的看法又相一致,那么这一系统的评估阶段的鸿沟就很小。

3、行动的七阶段分析法。

(1)有哪些可能的操作?

(2)具体如何操作?

(3)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4)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

(6)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状态?

(7)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三、如何让用户知道要做什么?

1、限制因素:

(1)物理结构上的限制

(2)语义上的限制

(3)文化上的限制

(4)逻辑上的限制

2、不以设计人员的角度思考用户。设计人员是设计的专家,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专家。设计人员由于太过熟悉自己的产品,往往察觉不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四、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1、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类限制因素)
注重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式,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
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2、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

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简化任务的结构
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利用自然和认为的限制性因素
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最后记忆,采用标准化

来源: Ryan_Chaos

关键字:交互体验, 交互设计, 设计心理, 操作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