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忙,还是看起来很忙?
最近何同学新发了一个视频叫做《这视频能让你戒手机》,其中在调研了数千人的平均手机使用时长后得出的数字是:8小时4分,年轻人平均每天要花1/3的时间在手机上。
于是,何同学就给出了几种戒手机的方法并做了对照实验,最后效果最好的就是:当我们每次打开一款app使用前,先想想自己现在准备用这个app做什么、并设置好本次使用时长,时间到了则进行到期提示,此时可以选择退出或是再重新设一个使用时长后继续玩。
当时看视频时就在感慨还在读书上学的何同学怎么这么机智,然鹅没过多久,就在最近看的一本书《深度工作》里出现了和何同学类似想法的一些举措。我们不去探讨何同学是否对这些方法有所借鉴,但这样的方法确实帮助了视频中的实验对象成功明显缩短了手机的使用时长。
于是乎,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讨论关于深度工作的所思所想。为什么我们要深度工作、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接下来我们如何开展深度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一、我们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提了这么久深度工作,想必大家都很好奇: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又不是呢?
1. 深度工作Deep Work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而深度工作的反面则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2.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通过上述2种官方定义,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对比出二者的区别:
- 一个需要高度专注、一个可以允许不专注被打扰
- 一个能够创造新价值、一个难以创造新价值
- 一个难以复制、一个容易复制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都会快速去对照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深度工作多还是浮浅工作多?
很不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浮浅时间比较多。
看起来我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但实际都是在完成应付群聊、各类ppt等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本身是简单而不费脑子的,选择做这些事是大脑的本能,但当我们淹没在浮浅事务之中时,这样缺乏挑战力和创造性的工作难以带给我们持久的愉快和成就感;而深度工作因其具有创造力和挑战性,会帮助我们获得更优质更有价值的产出,但这往往不是大脑愿意主动选择的事情,需要我们抵抗惰性和优化。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克服惰性和诱惑,更好地投入深度工作的怀抱呢?
二、如何开展深度工作?
为了拥抱深度工作,这里我们给出4个准则:
- 工作要深入
- 拥抱无聊
- 远离社交媒体
- 摒弃浮浅
1. 工作要深入
首先,我们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并将其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这个描述有些抽象,通俗一点就是,找到适合你自己深度工作的节奏,即找到自己什么时候深度工作、什么时候浮浅工作,什么时候休息和娱乐,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计划,并为这样的计划创造一种稳定的氛围,帮助将其培养成自己的一个准则和习惯,让我们更好地去坚持深度工作。
关于深度工作节奏,我们给大家4种可以参考的范例:
- 禁欲主义哲学:杜绝欲望和诱惑,让自己尽量与世隔绝,独处工作,这是一种比较极端且需要高度集中的方式
- 双峰哲学:即每年固定安排几个月“闭关”,这几个月期间就像禁欲主义哲学那样工作;闭关结束后再回归日常工作节奏和生活
- 节奏哲学:每天固定安排几段时间进行深度工作,其余时间段用于完成浮浅工作和休息娱乐
- 新闻记者哲学:像新闻记者那样,随时随地有了灵感时,就立刻调整状态开始进行深度工作
显而易见,对于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说,大多数人比较适合于第三种方式:节奏哲学,即每天固定安排几个时间段进入深度工作。
为什么呢?一来,我们没有第一种和第二种那样可以完全闭关的资本和环境,二来,一般人也难以随时随地投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反而还需要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来支撑我们对抗惰性和诱惑。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用于安逸放松的时间,也就是小时候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
经研究,普通人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在1-2小时,非常优秀的人可以达到4小时,几乎没有人可以超过4小时。这也就说明了深度工作所需要消耗的注意力极高,而每人每天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当我们脱离深度工作状态时,就需要通过尽情的放松和休闲来进行充电,补充能量和精力,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次深度工作。
2. 拥抱无聊
在这个有如此多可供消遣娱乐的渠道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无聊这种状态了。
我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避免感到无聊、避免被别人觉得无聊。但是无聊,真的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状态吗?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之前是很不喜欢跑步的,跑步多“无聊”啊,视觉、听觉、味觉都无法得到刺激,就是单纯地身体在不断消耗体力,看起来就是一件难以让人感觉有趣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喜欢跑步呢?
我问了身边一个喜欢跑步的朋友,他说跑步虽然是一圈一圈地沿着操场不断重复,但是却可以借这个机会去思考、去消化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放下手机去看看操场上形形色色的人、去看看天空的星星和路边的树林。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难得的独处和享受无聊的机会。
当时还不怎么能理解到这一点,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跑步了之后,才发现跑步真的是一种表面无聊、但却能让你收获颇丰的事情。当自己内心感到压力、焦虑时,跑步能帮助我短暂地忘却表面的情绪,更为理性地去思考如何去处理这些压力和焦虑的来源,做好一个初步的应对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和自己对话独处的过程,在不经意期间,就解决了很多当时被情绪包围难以脱身的事情。
此外,笔者在很早之前就了解过冥想这件事,也尝试过keep上的冥想课程,真的很难。当我们闭上双眼静坐,思绪会无限蔓延开来,我们会想到这样那样有趣的事情、这样那样令我们焦虑担心的事情,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但是持续的冥想练习,确实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和更具逻辑性的思考。因为不善于深入和专注思考的人,往往在想到1、2层逻辑之后,便难以集中注意力继续剖析,而善于专注的人,能够在2层思考之后,还能继续保持对当前问题的专注,不被其他诱惑和想法打断,这样也便有机会想出多于常人的更多一层逻辑。
在未来新的一年,我最大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每周固定花一部分时间去坚持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因为有趣的事情大多来源于被输入,而无聊的事情就需要自己集中精力去输出才能找寻到一些意义。
3. 远离社交媒体
坦白讲,这一点其实常人很难做到,无奈笔者本身也只是普通人一枚。
虽然我们无法真正远离社交媒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固定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来让工作效率最大化。例如,上班固定某30分钟内在电脑上查看邮件、回复工作消息等,之后就将这些软件退出亦或是最小化以避免被打扰。
此外,我自己还会用的一个很简单但很有用的方法就是:不登电脑端微信。在做了这个很小的改变之后,随手查看群聊和查看被艾特的频率降低了,也就保证自己拥有了更为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当前的问题。
这里插一句,为什么完整的时间块更有助于思考呢?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有注意力残留的现象,即我们在做完上一件事后开始下一件事之前,总会滞留一些此前事件的残留想法和情绪,这样就导致我们如果多次切换事件时,会产生大量的注意力残留时间,也就难以让我们有连续而深入的思考。
4. 摒弃浮浅
我们都知道应该多做一些深度工作、少做一些浮浅工作,但日常中我们确实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完成浮浅工作。针对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下述几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摒弃浮浅: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5点半前结束工作
- 提升浮浅工作的效率
准确识别和定量分析工作的深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工作的优先级,从而选择优先级高的深度工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5点半前结束工作,则讲的是我们要通过明确deadline,去让我们有限工作时间内的效率最大化,倒逼我们选择优先级高的工作去完成,而不是被大量的浮浅工作所淹没。
浮浅工作的定义本身就来源于个人对该项工作的定义,你所认为的浮浅工作,也许对于别人和团队而言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任何人都不去承担团队里浮浅工作的部分,那么将会无法协作、难以发挥团队的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浮浅工作,我们需要尽量去做效率提升:在明确其价值和意义之后,团队可以共同对流程和内容进行优化,用更少的时间去高效完成即可,而不是粗暴的砍掉或是拒绝。
「你是真忙,还是看起来很忙?」,希望屏幕前的你都能停下来花1分钟时间思考一下,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开始真正践行更多保持专注的深度工作。
作者:冰冰酱;公众号:setmefree
本文作者 @冰冰酱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