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面试中,活用你的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能力,它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是一种可以迁移的思维能力,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在工作中活用你的用户思维(《将体验设计思维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而面试,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运用你用户思维的场景。
怎么在短短一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向面试官展示你的能力,让他/她信任你能够胜任你面试的岗位呢?
01 转换问题
要运用用户思维,首先要在这个场景里找到你的用户是谁,很明显,在面试的场景里,面试官就是你的用户,于是,这个问题就可以转换为:怎么在短短一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让用户(面试官)了解到你对这个岗位的胜任力呢?
乍一听这两个问题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是以”我“为出发点的,想要解决的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才是以对方为出发点,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这是用户思维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常说的具有同理心的实际体现。只有当要解决的问题梳理清楚了,才能确保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02 带入背景
在用户思维下,为了更好的同理用户,我们谈一个背景。
在面试之前,你的用户其实已经拿到了你的简历,里面大抵已经包括了你的姓名籍贯教育背景到工作经历和关键项目等等的介绍,如果是设计师,可能还要包括一份不会太薄的作品集。而且,一般来说,为了找到合适的人,他/她大概率已经看到过许多份类似格式的文件,这个数量数十上百都有可能。比如今年校招我这边2个岗位大概有近千份简历,我同事里也存在1个岗位收到上千份简历存在的情况,行业里还听到过一些更夸张的情况。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已经进入面试环节的我们,再来思考下面试中常常会遇到的两个介绍。
第一,自我介绍。
你的用户都已经有满满一张纸关于你的介绍了,为什么还要做自我介绍呢?
在前面的背景下,我们也许能够想到: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的用户更好更快得在最短的时间里提炼出关于你的重点信息,更好得记住你。
那什么是关于你的重点信息呢?以校招或职场新人的面试来举例:
如果你的学校很好,你可以重复一下你简历上的学校名称,再补充一句话证明你学校的好,比如211,985,双一流等。某些学校综合排名一般,但在某些专业上很好,你也可以作为佐证介绍,比如目前就读(毕业)于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XXXX。如果你在校的学习成绩很好,那么你也可以点一下GPA成绩或者专业排名。
如果你的实习(或工作)经验丰富,那么你也可以在自我经验里提炼出这一点并做一些简单的说明,来佐证”实习(或工作)经验丰富“这个结论,例如在多少家公司实习(工作)过,或者参与过多少个项目等。如果你的实习(或工作)经历中有比较有名的企业,这个时候也可以把名字说出来加深印象。
如果你的实习(或工作)经验并不多,也可以提炼一些特点,比如说主要在哪一些方面积累了实际经验,To B或者To C,平台端或者移动端,大型多终端或者消费型前台,或者同时涉猎XXXX等多个领域,也是一个值得提炼的重点信息。
如果你不是一个面试型选手,总是容易紧张,沟通不太强的话,也可以提前铺垫出来,比如:“我平时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所以我提前也做了很多准备,希望在这次面试中尽力把所有能力都展示出来。”
……
每个人简历里的重点信息都不一样,社招和校招所关注的点也稍有区别,不过总的来说,自我介绍不是单纯的照着念,而是针对第1步里“我对这个岗位的胜任力”这个目标,提炼重点,做好铺垫。
好的自我介绍,能够让人印象深刻,让用户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你”的好奇心,它不止面试需要,在很多场合也会用到,是一个小却实用,值得我们花心思思考的课题。
第二,项目介绍
这也是面试里经常遇到的话题,不管是你自己主动去介绍,还是面试官挑选一个来问,这块都会是面试中花费时间比较多的部分,你也许会介绍项目背景,谈论工作事项和流程,描述遇到的困难,沟通与协作,总结最后的成果等,这一点常常会陷入的一个误区是:为了项目去做介绍。
面试这个场景决定了你之前的项目本身和你的用户没有任何关系,他/她不过是希望借由这个项目看到更具体和真实的你而已。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展现了你什么能力或者潜力。它和项目复盘类似,却又完全不一样,因为你的用户所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一个关注的是项目,一个关注的是人。
所以,在这样的用户需求下,虽然完整的,独立完成的项目更能够体现你的个人能力,但局部的,协作完成的项目也不是不能体现你的个人能力和潜力,真诚而有重点性的呈现是关键。
0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解决的是用户的问题。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公司,在面试的过程都会有不同,但是,在用户思维下,我们都需要帮助用户回答:你对于这个岗位的胜任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对于岗位的胜任力,体现的是综合的职业能力,一般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两块。对于设计师来说,专业能力里包括对设计流程的熟悉程度,需求的定位和拆解,设计本身的呈现和技巧,对竞品的了解,对用户的洞察,对设计知识的熟悉,对软件技能的掌握等等,通用能力里又包括沟通与协作、表达力、抗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对于不同等级的岗位,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首先以自己为标准,梳理出当前阶段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最主要和最具特点的能力,然后再对标到岗位上。
这个梳理的过程,类似于我之前在核心竞争力三步圈里谈到的第1步(详见《构建个人核心能力图》),在你的能力图里,围绕最重要的能力,在介绍的过程中重点展示它们,加深用户(面试官)对你优势所产生的印象,打消用户因为你的弱项所造成的顾虑。
当我们转换问题,从单纯的“我想要”这个角度跳出来后,对于“你的胜任力”,我相信你比我了解的更清楚,也只有你能够帮助用户(面试官)了解到你的胜任力,帮助他解决“招到合适的人”这个问题,也解决你“入职满意的岗位”这个问题。
是的,对于双方来说「好巧,你想要的,我刚好有」,就是面试最好的结果了。
当然,面试其实只是你能力的一次展示,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你自身能力的提升,不过好在,它是会随着你的学习、经验和刻意练习而不断成长的。
总结一下
- 活用用户思维来面试,首先转换问题,以对方为出发点。
- 带入背景,同理用户,从两个介绍入手。
- 解决用户的问题,首先树立清楚你自己的能力图,在面试中加深用户(面试官)对你优势所产生的印象,打消用户因为你的弱项所造成的顾虑。
作者:林影落,10年+体验设计师,专注AR及创新领域设计;微信公众号:林间有影落
本文作者 @林影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