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坚持长期主义?
最近几个月,教育行业被严加监管,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业务的价值被无良媒体大肆诽谤……教育行业的同仁们似乎从某一时刻开始,突然被套上枷锁,有的在心理上备受煎熬,还有的甚至还在面临失业风险。
似乎在同一时刻,几个行业和我比较熟悉的几家公司也都很巧的同时出现了负面影响,比如:出行、短视频、游戏、房产等等,从业者真可谓哀鸿遍野,吐槽声量也随着股价的下跌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次行业动荡前的几年职业生涯中,我也曾经历过几次低谷和转折,每当复盘之时,唯有一个词会高频的浮现于脑海之中,那就是「长期主义」。
更巧的是,就在两周前,我看到快手的一个朋友发的朋友圈,快手日报这个公众号发了一篇近乎戏谑的的文章,也激起了我真正的对长期主义进行复盘的冲动。
我就以亲身经历的四个方面来聊聊,我眼中的长期主义。
一、身体上的长期主义
对于健身来说,只有抱有长期主义才能够获得长期收益,7天减脂违背科学规律,结果肯定不好;健身就是个很典型的长期主义事件。
最近两个月,我也在坚持健身,在健身房接触过不少教练、学员、非常优秀的自主训练者,在接触过程中我会发现,一般坚持健身3-4年的人,各种动作的重量都大差不差,而一些急于求成比如说希望10天掉5斤的人,大部分人都放弃了。
坚持健身3-4年,虽然不是说必须每天都去训练,但大概在半年左右的适应期过后,大多都会自己主动的研究或者寻求更加专业的输入,也就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输入,而身体训练、变化的科学规律往往呈现的都是一条条长时间线下的变化,包括但不限。
- 在不同阶段中肌肉的撕裂&重组的规律;
- 在日常生活中摄取各种营养元素的规律;
- 在不同周期内在健身各阶段心态上调整的规律;
- 在不同训练目标下使用动作容量(重量次数间歇)的规律;
这些所谓的规律,生效的唯一条件,就是与时间相乘(规律x时间),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做时间的朋友。
之前碰到一个大约100KG+体重的朋友正在备考英国某所高校,日常学业压力比较大,然而从小到大的大体重已经对他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不小影响,所以过来希望能迅速掉体重。
很多短时间内的急于求成的事,大多都在治标不治本的同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这个朋友,10天内掉大量体重其实是可以的,通过近乎节食的摄入+每天高强度有氧运动,坚持10天一定会有体重明显的下降。
但这样一来,其实本质上只是减掉了一大部分水分、一部分原有的肌肉,并且丝毫不讲究营养的近乎节食会造成身体和精神上较大的损伤,周期之后极容易的某次放纵,体重会很容易顺势反弹……
其实如果拿减肥来说,平常只需要做这四件事:
- 了解自己:计算基础代谢的热量值;(网上有公式)
- 少吃:每天按照10%-30%基础代谢,控制摄入,造成热量缺口;
- 多动:选择身体负担较低的、低心率长时间有氧运动,加大热量缺口;
- 睡好:保持充足睡眠;
- 力量:配以一定力量动作,增加肌肉含量以加强肌肉合成的热量代谢;
很多事情的原理虽然很复杂,但其正确做法一本都很简单,甚至是近乎常识般的简单,难的只是「学习规律」和「长期主义」。
二、心理上的长期主义
相比身体的变化,心理上的成长虽然显得更加隐秘,但其原理和健身增肌一样「没有撕裂后的修复就没有成长」;
撕裂的感觉无论作用在肌肉上,还是作用在心理上,都不好受;作用在肌肉上我们会有明显的酸痛、酸胀感。
那我们如何识别心理上的撕裂呢?
如果某一时刻我们觉得心里不爽,诸如:恐惧、烦躁、焦虑、委屈、迷茫、气愤、愧疚、悲伤、空虚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就在告诉我们,心理正在撕裂。
在我的理解中,所有的负面心理的底层都源于我们在面对「否定」和「失去」。
- 当我们迷茫着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时,其实是失去了我们原有的目标;
- 当我们在认领自己不熟悉的任务时而畏难时,其实是不希望失去熟悉的掌控感;
- 当我们因为伙伴不及预期交付而愤怒时,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否定我们自己的管理&辅导能力;
- 当我们夜深人静中独自焦虑时,其实是我们已经提前否定了自己能够去做想做事情的能力。
在心理撕裂后,如何帮助心理肌肉来修复,从而获得心理耐挫成长呢?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负面情绪中,站在第三者视角,与自己对话,剖析情绪,找解法和行动项。
-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这代表着什么?
- 上一次我有这种情绪时是因为什么?后来怎样就恢复了?
- 在这种情绪下我能做点什么?我想做点什么?
相比暴饮暴食肆意宣泄、甚至做出有碍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坚持不断的尝试与自我对话,用自己的力量去剖析自己的情绪,用长期主义的视角面对心理行为,这样累积下来的心理耐挫力,也就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心力」就会逐渐变得更加强韧。
三、管理上的长期主义
聊完作为个体角度身体+心理上的长期主义,接下来聊聊工作管理上的长期主义。管理这件事,其实也需要一个长期主义的视角。
之前一直在强调,管理的本质不是执行管理、不是组织结构管理,而是认知管理,而认知是做一切决策的底层逻辑。
那么在平常一件件管理事件上,是否能够遵循一个长期主义为主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我们一直在「执行管理」,那么会发现在这个组织里大部分伙伴其实都感觉自己是工具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件事接着另一件事,一个会接着另一个会,到头来虽然每件事都做的八九不离十,但却不知其因起缘由,也不知对部门、业务、公司的价值几何,长期下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日渐降低就很正常了。
如果我们一直在「组织结构管理」,那么会发现,通过吹、拆、腾挪事项来迅速拿到HC扩充自己的物理组织结构甚至比事情本身重要得多;这时我们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就从事情本身,会不自觉地迁移到:
- 扩充团队、扩充边界;
- 拿到更多业务从而拿到更多的人;
- 为了加快组织扩充速度,用公司的成本高薪扩招;
- 为了更好地管理扩充后的组织,将内部组织层级林立;
- 「把事情做对」是相对 最不重要的事。
当我们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下,注重事情本身的价值为前提,用长期主义认知管理的视角去做管理,这样成长起来的组织是具备生命力、内生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组织。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本质也是组织的竞争,优秀的组织和组织能力注定会吸引优秀的人才,也注定会在任何一个维度的变量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产品经理的长期主义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持续的成长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那么抛除专业技能上的熟能生巧外,若想保持其软实力的持续成长,保持「长期主义」则是一条捷径。
所有的能力成长都离不开这个闭环过程「输入->反思->输出->实践->输入->反思->…」,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至关重要。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
- 同理心:能够快速的切换到不同人的视角,甚至切换到你不熟悉的未曾经历过的视角上去体会感受、体会感受背后的需求、体会需求驱动的决策;
- 异见性:够形成一题多解的思考习惯,暂时放下对与错偏见,在该发散的时候不设限的尽情发散;在该收敛时能够几近全面的收敛;
- 数据意识:能够在数字与指标之上,有对「常量&变量」的敏感度,将事物构成「量化」的多步拆解的意识;
- 好奇心:能够对事物有底层的好奇,自驱的了解、剖析、构建自己对事物独有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有持续探寻的动力。
在我的认知里,产品经理这个行业属于「门槛在门里面」、进门容易跨槛难的一个行业,这都源于其成长一方面靠试错、一方面靠运气,还有一方面靠的是坚持长期主义的思考。
如果我们愿意持续的长期主义的思考和归因,在生活我们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每种态度、每个视角、每种情绪、每本书、每句话……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思考的素材,一切皆为训练,一切皆能成长。
五、如何保持长期主义
最后,长期主义在 生活与工作、个体与群体的方方面面都有很高的正向价值,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坚持长期主义呢?
我理解,坚持长期主义的动力源于一句话「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 当我们踌躇于自己的小肚子,其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累积起来的放纵;
- 当我们苦恼于孩子根本读不进去书,其原因很可能是其成长环境中就没有一个以身作则的引导;
- 当我们突然有一天自己的认知与同龄人差距较大,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你已经将绝大部分业余时间交给了无脑app去打理,而不是持续的思考和交流。
在不期之果到来之前,了解其原因之所在;当下就开始在长期主义的视角下,逐渐的、长线的、积于跬步的改变这个「因」,我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将长期主义变成了习惯。
最终,这样的因,也必将会带来你所期待的果。
作者:Mr.cat,微信公众号:猫爷漫谈
本文作者 @Mr.cat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