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跳槽启示录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来字节已经半年了,上周也顺利通过了试用期考核。
回想去年10月份开始字节HR跟我接触,中间多轮面试沟通,到今年3月份我下定决心接下offer从OPPO离开。期间我对于跳槽,更大层面上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过很多纠结与思考。
我是16年参加工作的,期间换过3份工作。恰好工作过的几家公司,类型涵盖了外企和内资公司、国企与民企、实体硬件产品与互联网。希望我仅有的几次跳槽经历和经验教训,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一、我的几次跳槽经历
要钱还是要热爱?
我的第一次工作抉择,其实并不是跳槽。那是16年5月份前后,当时我已经校招签了中航国际旗下的飞亚达集团,毕业论文预答辩也顺利通过,就提前去深圳实习了。
有一天我接到导师的电话,告诉我有个师兄在广东省国资委旗下的一家基金公司任投资总监,想招一个助理,让导师帮忙推荐学生。师兄给导师承诺工作第一年底薪20万,加上年终奖应该30万保底。导师第一时间想到了我,想推荐我过去。还给我透露了那位师兄的年薪,让我跟着师兄好好干,以后肯定不会差。
听到导师推荐的这个工作机会,我非常的开心,但是当时我不知怎么鬼使神差的,让导师给我一周时间考虑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我脑袋里面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接受这个机会。于是,每天下班回到住处,我就出门跑步。我想跑步的时候头脑比较清晰,应该可以帮我想清楚这个问题。
但连续跑了好几天,我还是能没拿定主意。到了周末一天下午,我又出门去跑步。跑着跑着,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导师提供的机会,工资是自己找的两三倍,又是师兄亲自带,怎么看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还要纠结呢?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之所以纠结,其实就是这个选项并不吸引我。
我去导师推荐的那家基金公司官网,看到金色的网页上写着他们管理着多少亿的资金,每年收益多少… 总之,我感觉他们官网上都在谈钱的事情,但好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并不能打动我。
而我本科学的市场营销,研究生又继续攻读消费者行为方向。校招找工作之所以选择飞亚达,也是因为他们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家有招用户研究员,明确要求心理学、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的。
我不想自己7年所学,到头来因为收入原因而转行去做金融。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便给导师回了个电话,谢绝了导师和师兄的好意,我不去了。
选择安逸还是追求成长?
就这样2016年7月,我正式加入飞亚达开启了我的职场之旅。
飞亚达是国内第一家钟表上市公司,90年代初和万科差不多时间上市,是那个年代的明星企业,新闻联播前的一句“飞亚达为您报时”当年更是家喻户晓。
入职培训、第一次见到价值上百万的名表、第一次出差做项目… 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我也很幸运,部门负责人恰巧是我们学院同系毕业的一个师姐,对我特别照顾。
但是过了半年左右,我就有了要离开的想法。
一方面是钟表行业属于时尚产业/奢侈品行业,市场基本被欧洲的一些品牌集团所垄断,大家所熟知的劳力士、欧米茄等都只能算钟表品牌金字塔上腰部到肩部的品牌。更别说国产品牌,则被按在了金字塔的底部,市场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飞亚达的工作对我而言有点太安逸了。同事之间都很和气,往往我做完一个项目汇报,大家鼓鼓掌就结束了。也不用加班,到点下班就可以走(很多时候其实是在等下班)。
我想自己才刚参加工作,不能这样闲下去。当时想着要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就萌生了跳槽到乙方的想法。
于是17年春节过后,我便开始给尼尔森、益普索(它们类似会计行业的四大)等外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发邮件,给他们讲我为什么想去他们公司,我的背景如何符合他们要求等等。
很快,我便收到了他们的面试通知。沟通了几轮后,尼尔森和益普索都给了我offer。但尼尔森让我去广州,而益普索刚好要在深圳新开一个办公室,于是我就选择加入了益普索。
现在回想也真是庆幸当年没有去尼尔森。这家曾经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近年来多次被拆分、被收购,在中国已经江河日下了,而益普索反而成了国内的老大。让人唏嘘不已。
是人还是机器?
益普索,是我真正职业化开始的地方。
公司的在线学习平台,有市场研究/用户研究各个领域的培训课程;公司网盘,有全球各个团队做的各类项目的资料文档;深圳办公室每周五中午也举行午餐会,邀请同事分享近期的研究项目。
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沉浸其中,汲取养分成长。我现在的很多工作习惯、工具等都是在益普索学到的。
因为深圳办公室是新成立的,我们早期十几个小伙伴都差不多大,氛围特别好。我也在益普索认识了不少入行十几二十年,仍然对这个行业充满热忱的前辈。
在益普索我能接触到不同行业的客户,做不同的项目,到不同的城市出差,汇报之后得到客户和领导的认可。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转折发生在18年下半年,我在益普索工作一年半左右的时候。
那段时间,我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与工作之间的隔离感。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工作是有“良质”的。我希望交付给别人的东西,对方也能感受到我的用心。但是,我们团队的考核是看全年接单的金额。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在这个项目还没结束的时候,就要考虑接下一个项目。这导致我往往最后在写报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怎么快点把报告交出去,而不是思考怎么把报告写的更好。
我的心思并不在我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这让我很难有心流的状态。
此外,我也感受到了工作对人的异化。因为我们不用打卡上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工作和生活彻底失去了边界。
在马来西亚旅游的时候,清早朋友们还在睡觉,我起来工作;十一假期在云南旅游的时候,从大理回昆明的车上我在工作…
甚至有时候,加班到晚上8点左右离开办公室,看到办公室里其他小伙伴都还没走,我还会有一种负罪感。可明明7点下班才是正常的呀!
最后,最重要的是我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异常。有段时间一个同事离职,她的项目临时交接给我。那是壳牌的一个项目,我需要赶在国外客户过圣诞节之前交付报告。可留给我的时间非常有限,项目前期的执行过程我也完全没有参与。那半个多月,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去公司,干到晚上七八点,脑袋实在转不动了就打车回家。躺在床上眯一会到10点左右再起床,然后继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夜深人静的时候,房间里只听得到我敲键盘的声音和自己的心跳声。我真的都担心自己会猝死。
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
说来也巧,有一天和办公室一位同事聊天,她说她师兄在OPPO上班,他们部门在招人,问我想不想去试试。于是我把我简历给了同事,之后和她师兄,还有招我的主管沟通都非常投缘,就这样我在18年底加入了OPPO。
寻求安稳还是拥抱变化?
在OPPO的四年多时间,是我职业生涯的成长积累期。
在进入OPPO之后,尽管我所在的部门几经调整,但我所负责的领域一直没有变化。这得以让我在一个领域深耕,真正入了门道。而且,由于我所负责的体验研究/体验管理涉及到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也让我有机会与公司非常多的业务部门打交道,更全面的认识公司运作。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我在OPPO的发展也相对顺利。在20年OPPO战略中心消费者洞察部成立的第一年,我拿到了最高绩效A;21年被OPPO传习院评选为年度十佳讲师;在OPPO提到NPS这个项目很多人也会想起我…
OPPO推崇本分文化,讲究长期主义。公司里有很多和公司一路前行5年、10年、20年的同事,我也非常认同公司的文化,没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公司。去年正好我年满30岁,从一个小镇青年,到在深圳买房、买车、结婚,我向世俗标准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
然而,去年全球经济下行,手机行业出货量持续下跌。公司也开始勒紧裤腰带,采取各种措施降本增效。
最直接的就是几轮优化冗余人员,虽然我知道并不会优化到我的头上,但我也开始思考要不要换一个赛道。
再者,我负责的领域做了四年多了,我自己也感到有些疲乏了。和我配合的部长、主管、同事,彼此之间都已经非常熟络。我的产出交付早一个星期或者晚一个星期,质量好一点或者差一点,大家都不会对我有什么意见。我也考虑过要不要换方向尝试新的领域,但受限于我们部门内分工非常明确,短期内不太可能去接手其他同事负责的事情。
我想要寻求变化,打破这种局面。我不想等到我35岁的时候,在公司靠我的资历和人脉活着。
就在我动了念头之际,外部也有一些机会找了过来。
最开始是去年7月份,蔚来汽车的一个研发VP找到我,他之前在OPPO工作过,记得我做过的一些事情,想要邀请我过去。后来10月份,蔚来的手机业务有朋友推荐我过去他们团队,我跟他们团队负责人原美图总裁尹水军也长谈过一次。
蔚来的两个团队最后都把我的薪资流水要了过去,推进到谈薪环节。但去年下半年受疫情影响,整个经济环境很差,蔚来招聘的HC和薪酬都压缩的很厉害。汽车团队一直发不出offer,而手机团队只能提供平薪offer。考虑到蔚来手机业务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只是一个战略防御性质的业务。和我在OPPO做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的不同,就没有继续往下推进。
同时,10月份的时候,字节的PICO团队通过猎头联系上了我。期间我和我的+1、+2分别单独聊过2次,然后三个人一起又聊过1次,在12月底又请我去北京,我们三个人一起聊了一个下午。最后,在春节前HR口头给我发了offer。
春节过后,回到公司上班,我便跟身边几位关系亲近的同事讲了我可能要离职。得知我要走之后,我们部门长和先前有过合作的几个部门负责人,都劝我不要走,甚至邀请我转岗到他们部门。
但考虑到留在原部门,短期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并不会有实质的改变;如果转岗去其他部门,我自己的专业路径基本就断掉了,只能公司哪里有需要、有机会我就去哪里。我的职业生涯也就跟OPPO深度捆绑了。
而且如果现在不走,再过几年,恐怕我也不会再有走出去的勇气了。
回到PICO这边,当时最大的顾虑就是XR这个赛道能否发展起来。国外Meta已经在这个行业烧了大几百亿美元,也没有太大的起色。国内在年初也传出字节PICO团队裁员、腾讯XR团队裁撤的消息。
但考虑到XR这个赛道其实还是在硬件科技领域,即使做不成,我也还是可以在这个大赛道里再谋出路。
而且在PICO这样一个创业团队里,一方面,我负责的业务更广了,可以拓宽我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我能参与产品规划、开发、上市的全流程,更贴近产品,这是我之前在OPPO所缺乏的。
就这样我在今年2月份正式提了离职,并在3月份加入了字节PICO团队。
以上便是我过去7年所经历的职业选择,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二、我的启示
这些年,我在职场也见过了很多人来来往往,最后总结几点我个人对于跳槽的感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启示1:势比人大
我们都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个人在时代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企是香饽饽;到了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快速推进,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年代;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行业以及相伴而生的互联网行业,又造就了多少的财富神话…
“选择大于努力”、“顺势而为”这些话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
如果说行业是面,企业则是线,个人是点。择业/跳槽,一定要先看行业的趋势。
一方面,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大势之上的行业更容易有超额回报。比如,我在飞亚达的时候,看每年公司的财报收入不到50亿,董事长和几位副总的年薪才一百多万(当然也跟它是国企有关);但在OPPO这样一个2000亿+体量的公司,很多基层的主管都可以达到这个收入水平。做董事长管理上千人的公司,和做主管带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哪个挑战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大势之上的行业里资源、人才也会更密集,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快。比如在OPPO就有不少从苹果、三星等全球知名厂商跳槽过来的专家,也经常有机会跟Google、高通等厂商交流合作。而我所在的用研这个领域,业内叫得上号的研究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我基本都跟他们打过交道;在字节亦如此。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追逐风口热门行业,因为风口往往也就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
总之,要意识到,不要49年加入国军。
启示2:不要为了钱而跳槽
很多人会觉得我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不为钱跳槽那还为什么跳槽?
我很庆幸在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益普索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我从飞亚达跳槽到益普索的时候,也是按标准的涨薪30%谈的工资,益普索也给了这个涨幅。刚开始我每个月到手比之前多了两三千块,还蛮开心。可很快我发现多的这两三千块钱,对我的经济状态和生活质量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影响。
相反,由于益普索工作强度很大,为了能让自己稍微过的舒服一点,我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每个月4000块房租。每天上班累到不行,就打车回家。由于公司就在深圳市中心的核心地段,每天三餐花销也不少。
最后发现每个月到头来,根本没什么结余。我也就破罐子破摔,权当为爱发电了。
但正是这种心态,能让我沉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工作本身上,我也在益普索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后面变得值钱。
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为了钱而跳槽。
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由于工资基数不高,哪怕100%的涨幅恐怕也很难改变我们贫穷的本质。
看清这个残酷的现实,就不要再为哪个offer钱更多而纠结了,去选择并投资长期更有价值的事情吧。
启示3:跳槽解决不了你个人的问题
这一点也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同学会走入的一个误区。
特别是现在流行00后整顿职场,一言不合就要炒掉老板。
但根据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短期内频繁跳槽,自身肯定是有问题的。
要么是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么是在能力上或者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不能胜任工作。
跳槽最多能换个环境,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个人问题并不会随之消失。
不要为了逃避问题而跳槽。
启示4:建立个人影响力,珍惜个人声誉
我从第二份工作之后,就再没有通过求职网站去投简历找工作了。
跳槽去OPPO的时候,当时益普索深圳办公室有将近二十人,那位同事选择推荐我而不是别人。我想一定是我身上有什么地方,让她觉得我值得被推荐。
去年蔚来的那个研发VP找到我的时候,我猜他一定是在某个场合记住了我,而且还觉得我不错。不然不会托人要到我的联系方式。
因为企业招人的成本其实很高,招到一个不合适的人,代价太大了,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高阶岗位,大家都愿意相信身边的熟人推荐。
如何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呢?在公司和业内,建立个人影响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之而来,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爱惜个人声誉。
因为每个行业做到最后,圈子都太小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去年我就遇到过一个反面案例。
我们去年招了一个用研,恰巧他在上家公司的老板是我前同事,我们对他的过往表现其实非常清楚。
而他入职之后,正如我前同事所反馈的非常自负和书生气,自诩博士毕业于QS前100的大学,认为学术界的经典教科书和论文不如他自己的研究,而业界企业里的人又不如他专业。很快不到两三个月,他就因融入不了团队而离职。
更巧的是,他后面再出去找工作的时候,我印象中最少有2家公司的朋友来问我对他的评价。
就这样,他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
启示5:老东家,不是老冤家
最后,如果你决定要跳槽离开了,请一定要好聚好散,优雅离场。
我见过一些人在离职之后,就把前同事都拉黑删除的,似乎这样就能抹去自己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事实。
我也见到过不少人,提起老东家就吐槽的,似乎这样就能把问题都归结于老东家,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我看来,这么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否定过去,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你自己。没有过往的那些经历,也不会有现在的你。
尽管我从飞亚达、益普索和OPPO离开了,我还是很感恩所经历的一切。在飞亚达,有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和一群优秀的设计师,我的审美情趣在那里得到了提升;在益普索,正如他们logo上那个小孩所代表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启发我对生活和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在OPPO,所倡导的本分文化和长期主义,更是让我受益终身。
末了,我想说跳槽并不是职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到现在我也不确定我这些年的跳槽选择,是否正确。
但人生没有如果,正是过往的每一次选择,定义和决定了我是谁,我不后悔。
作者:Marvin 黎明,公众号:Growthmindset
本文作者 @Marvin 黎明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