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方法论吗?”
停更良久,再次跟大家的正式“见面”,分享点什么呢?
我想它得满足以下3个条件:
- 我能力范围内的内容(量力而行也是一种能力);
- 我自己有真实体感的内容(未经实践,未有发言权);
- 对你有点价值的内容。要么有点启发,要么拿来即用(生命有限,尽量不浪费你我的时间)。
宏观层面的东西(比如经济周期、趋势、政策,或是企业经营、产品战略等),也许满足第3条,但不满足第1、2条;
微观层面的东西(比如如何通过设计让用户满意,或如何设计产品才能让新用户满意的同时,不引起老用户的不满等),同样不满足1、2条。
好像也就只剩下中观层面的技巧、套路(比如产品方法论、产品原则、产品规划、产品闭环、产品管理等),自觉还算符合以上3条。
遵循【少做才能做精】和【80%-20%的精力分配原则】,故决定分享重点聚焦两个方向:产品方法论和产品原则
遵循基本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的原则,不希望上来就陷入到具体方法论或原则中。所以,今天就从【如何学习并掌握产品方法论】入手。
一、“你有方法论吗?”
这是我面试时候,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包括第一次面产品经理岗,以及当前所就职的公司,哈哈)。
【互动一下】你面试时被问过这个问题吗?还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吗?
我记得第一次面试时,因是技术岗直接转产品岗,本身并没有太多产品经验,只是自觉对用户体验有感觉、会画原型、善于沟通。毫不犹豫(或叫无知者无畏更适合)去参加一家创业型企业的面试,面试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你有方法论吗?”。
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感觉就是每个字都能听懂,连在一起却不知是何意?结局可想而知。
距今虽已过了数年,那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后来所经历的十数次面试中,大概有30-40%的概率,面试官同样会问到这个问题。因为经历过,也有所准备,结果最终相对都是好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我想把它们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案例,逐步分享给你。
知识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非零和博弈(即我分享给你拥有,而我并不会失去,不像冰淇淋,你吃一口,我就会少一口)。
二、什么是方法论?
百度百科说:“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务和处理问题;
刘润老师说:“底层逻辑 环境变量=方法论”。比如线下门店的底层逻辑是坪效,如果你掌握了提升坪效的方法,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你就可以总结出自己的方法论;
还有人说:“方法论就是KnowHow(即技术技巧、诀窍,它是经验与能力的结晶)”。
按套路的话,你可能会猜,是不到我来给方法论下定义了?抱歉,我没有自己的独特定义,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对,我也不想讳莫高深。
你觉得上面哪个定义对你来说,有用、好理解,你就把它当做定义即可。
1. 方法论有什么用?
它可用来面试?是的(虽有过于世俗之嫌)。它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有总结、反思能力,你有可迁移、可复制的东西,不是换个行业、换个企业,就无法复用,降低新人的融入成本,最大化人效;
它可用来提升工作效率,避免踩坑?是的。它不能保证你100%会取得好结果,但却可提升你取得好结果的概率与效率;
它可用来分享、复制、迁移?是的,你会了,可以迁移至下一次,还可以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也会(Call back 非零和博弈)。
那怎么提炼自己的方法论?
先卖个关子,后面慢慢渗透(主要我也怕,再不进入正题,你就要关闭,或直接划到最后评论说:太磨叽、太虚,没干货、纯属扯淡等,哈哈)
2. 跨学科带来的一点启发
【互动一下】你看下面的内容,是不觉得熟悉?同时,可能还会觉得它们是“正确的废话”?
- 公理1:任意两点之间可用直线连接
- 公理2: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从两头无限延伸
- 公理3:以任意点为圆心和以任何距离均可画圆
- 公理4:凡直角必将相等
- 公理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它们是数千年前,希腊数学家欧几里,通过其著作【几何原本】所提出的几何学的5大公理。
几何学科是基于他们而建构,世代子孙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其所带来的福利。比如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几何学科的话,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还在森林里住洞穴?或只能蜷缩在角落,坐井观天?
同理,如果产品也算一门学科的话,它是否也有自身的公理(即底层方法论)?
三、5大公理级别的产品方法论(和它们的“子孙们”)
基于对前辈们(俞军、马化腾、杜国楹、沈鹏、刘润、雷军等)的学习、思考、应用、反思、总结后,我尝试总结了产品经理的5大公理以及若干子方法论,抛砖引玉,望对你有价值。
方法论1:PM首先是用户
方法论2:站在用户视角看待问题
方法论3: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方法论4:需求是1,方案是0(0只有前面有1时才有价值,否则0永远是0)
- 子方法论11: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适用于定义需求与产品机会时)
- 子方法论12:无场景,不需求(适用于沟通需求与辨别真伪)
- 子方法论13:需求价值= 新价值-旧价值-替换成本(适用于重构与改造新功能)
- 子方法论14:产品价值 = 用户价值 客户价值 商业价值-用户情绪价值*2 客户情绪价值-服务成本(适用于B端产品的价值衡量)
- 子方法论15:产品价值 = 产品价值=用户价值 商业价值-情绪价值x2(适用于C端产品的价值衡量)
- 子方法论21:如果不确定怎么做,就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适用于设计方案时)
- 子方法论22:从系统(系统=目标要素连接关系)层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症状、原因(如改变人)层面(适用于思考解决方案时,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就说到: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开会)
- 子方法论23:把用户当傻瓜,不要让他们思考和选择,替他们提前想好,切不要给他们不想要的东西(适用于优化产品方案时);
- 子方法论24:任何没用的东西对他们都是一种伤害(适用于优化产品方案时);
- 子方法论25: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预期(适用于优化产品方案时);
方法论5:决定不做什么,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熟悉俞军老师PM 12条的伙伴,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甚至觉得就是做了一些增减、调整,是否有抄袭之嫌呢?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以上方法论,几乎没有我自己的原创,基本上都来自前文提到的前辈们。
农夫山泉说:我不生产水,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说:我不生产方法论,我只做方法论的集散地。
水滴创始人沈鹏的方法论(包括做产品学俞军PM12条,做管理学杰克韦尔奇管理方法,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学优秀企业,创业学精益创业和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做事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所有均非出自其原创,却从不妨碍他做出优秀的产品(包括美团时期的美团外卖和水滴时期的水滴筹等)。
他不原创方法论,也不鼓励员工原创方法论(因方法论的特性就是非零和博弈,且原创成本巨大,而收效甚微,ROI不合理),而是要求员工学习前人的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比如每位新入职员工,水滴均会送员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求产品经理熟读俞军的PM 12条等。
我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和(抱歉,我又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不强调自我原创的价值属性,善于学习运用前人的方法论,可能才是更明智且高效的方式。
【互动一下】你读完这些方法论之后,有什么感受?是不觉得都是“正确的废话”?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时,也毫不在意,顶多说一句:这些人真牛,竟然可以总结出如此“正确的废话”。
话虽如此,我却还是强迫自己试一试,采用了最原始的笨方法:把它们抄下来,当做电脑桌面的背景,至少先做到背会它们。
正如任正非所说:对于新引进的流程、极致,我们就采取【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的方式落地到企业管理中。我对方法论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哈哈,再次给自己脸上贴金)
四、怎么提炼“自己”的方法论?
1.放弃执念,不追求自我原创的才是方法论。
2. 向前人学习。
关于产品方法论,可学:
- 俞军老师的【俞军产品方法论】:PM12条以及价值公式等;
- 得到App的李翔老师的【详谈】12本之【左晖】、【沈鹏】、【杜国楹】:比如左晖的【做难而正确的事】、杜国楹的【营销上:内容是1,渠道是0;产品上:需求是1,方案是0】以及【倒做】等;
- 雷军的【小米创业思考】:互联网创业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方法论、与用户做朋友、单品爆款等;
- 得到App的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和【增长思维】: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用户经典画像、场景与同理心、用户体验地图与服务设计蓝图、三级火箭等;
- 詹卡尔森的【关键时刻MOT】(可配套【得到App】的汪志谦【MOT体验设计课】):将复杂的企业经营,基于客户为导向,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关键时刻(类同用户体验地图),最终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
- 梅多斯的【系统之美】、【失控】、刘润的【商业洞察力30讲】、李希贵的【学校如何运转】:核心都是围绕系统论而展开,对于寻求解决方案时,可提供一套方法论;
关于产品原则,可学:
- 瑞达米欧的【原则】:比如拥抱现实,应对现实、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更重要的是学习其思维方式,即将复杂的投资逻辑,简化成一条条明确的原则,依据原则行事;
- 小米的【小米生态链占地笔记】:80%-80%原则、宁减务加、先守正再出奇、少做才能做精等;
关于工作方法论,可学:
- 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 阿图葛文德的【清单革命】:小小清单可解决复杂项目。比如如何降低病人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死亡率;
关于管理,可学:
- 杰克韦尔奇的【赢】、【商业的本质】;
- 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稻盛和夫的【活法】、【心法】以及【经营哲学】
- 得到App的【衡量·团队管理20讲】
关于营销,可学:
- 里斯跟特劳特的【定位】与【营销革命】;
-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
- 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费】;
- 小马宋的【营销笔记】;
- 华杉的【跟华杉学品牌营销】;
关于创业/企业经营,可学:
- 克里斯滕森的【创新者的窘境】
- 彼得蒂尔的【从0到1】
- 莫瑞亚的【精益创业实战】
- 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
- 柯林斯等人的【基业长期】、【选择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再造卓越】
-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
- 卡普兰的【平衡记分卡战略实践】
- 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的【模型课】
3. 吃几次亏,反思总结几次,应用几次。 比如上线后的解决方案被客户diss几回,需求方案被Boss或研发diss几回。于是,开始自我反思与总结,刻意学习发现前人的某些方法论,刻意练习使用它们,发现最终解决了问题,产生正反馈,循此往复。
4. 循环重复第2、3步。
五、写在最后
方法论不是万能的,也不是100%正确的(牛顿三大定律也有失效的情况),更不用僵硬的照搬照学(方法论之间可能互斥)。
这就像张三丰传授太极拳给张无忌时,让他忘记所有的招式、武功,自然就学会了。方法论就像是张无忌所学会的【九阳神功】、【吸星大法】等,最终想成为张三丰,还是得忘记它们,只需要专注去实践即可,见招拆招,不同的招式、心法可能就会自然流出,这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境界。
营销专家小马宋老师在【营销笔记】一书里,有一个观点:企业成功根本上是经营逻辑的成功(而不是方法论的成功)。比如南城香,如果按照【定位理论】(用定位占据品类,影响用户心智),那它可能就不成立(它又卖豆浆油条、也卖盖饭、还卖馄饨以及羊肉串)。如果按照企业经营的基础逻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它就是成立的,因这种模式是围绕【用户需求出发】,提升消费频次,以此实现坪效的提升。
总结一句话:企业经营的基础逻辑大于方法论。同理,产品的实践逻辑也大于方法论本身。这就好比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方法论肯定是好,可即使是绿灯,你还得抬头看看,如果有车就别走过去了。
最后的最后,补充几个现有案例(后续会持续更新案例,不过可能龟速),供参考:
如何系统性分析需求
高阶产品如何看待问题?
高阶产品如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高阶产品如何处理需求?
工作台设计的两个底层方法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