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到底该如何进行产品分析?
如题,究竟到底该如何进行产品分析?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什么是产品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分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至少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等等,为什么只有一半啊,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条件,那就是——目的;你做产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目的决定着后续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主要分为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分析、产品分析常见的误区、如何进行产品分析这几部分。
一、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分析
在尝试弄清楚为什么要做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产品分析。
我个人对产品分析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竞品分析,一部分是产品分析。
竞品分析主要指相关领域的对手分析,要明确你面临的对手都有哪些,各自的实力如何,你在整个竞争格局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别人相比,差异性和竞争优势在哪里。
产品分析主要是针对自身的拆解,比如功能、交互、视觉、体验、运营层面的分析;更高层面上可能还包含基于竞争格局、行业趋势来推演的战略规划、产品操盘等。
竞品分析与产品分析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模块,两者之间会有很多交集,同一套方法论用在自己的产品上叫做产品分析,用在别人家的产品上可能就变成竞品分析了;而且不同人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样,所以没必要过分纠结于这两个名词的定义。
注:本文中提到产品分析主要指竞品分析。
产品分析的好处有很多种,比如:
- 可以了解自己在竞品中的位置;
- 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 可以将别人验证可行的东西直接借鉴过来,避免重复发明轮子;
- 可以避免掉进别人踩过的坑;
- 等等…
产品分析可能和尾灯跟随的策略比较像,这种策略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场景,但如果是创新者,可能就要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二、产品分析常见的误区
简单说一些常见的产品分析误区,我自己踩过,也看到过别人踩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与君共勉。
1. 大而全,然并卵
在网上经常能够看到有人洋洋洒洒写了数万字的产品分析报告,又或者是套着用户体验要素的模板balabala一顿输出。
认真翻阅下来的话,大多其实只是大把的截图和简单的功能罗列,并没有什么分析,也没有什么可落地的建议。
对于新人或者未入门的人,产出这样子的报告倒还可以理解,如果是在工作中产出这种分析报告的话,很难说有什么大的参考价值。
2. 数据异常丰富
不少产品分析报告会引用了大量的第三方数据,什么行业报告、市场分析云云;看起来内容很充实,很饱满,实际上也没什么价值。
我们是在写产品分析报告,不是行业分析报告,这种数据报告什么的简单带过即可。
当然,如果是新产品从0到1的阶段,这种行业、市场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
3. 过分关注交互视觉
在用户体验要素层级里面有视觉层和框架层,于是很多产品分析报告里面就能够看到各种截图说明,各种按钮位置分析、视觉样式分析等。
如果是一个交互分析师或者视觉设计师,过于关注这些东西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份产品分析报告,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流程、逻辑。
4. 没结论
不少分析报告洋洋洒洒过万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结论呢?结论呢?结论呢?
分析了这么多,有啥优点,有啥缺点,哪里值得学习,哪里需要改进,如何改进?这些才是整个分析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是随手列举出来的几个坑,当然还会有其他很多误区,大家避免掉进去就好。
三、如何进行产品分析
废话说了那么多,终于进入正文了,在正式开始之前再叨叨几句。
通常情况下产品分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单个功能点的分析,一种是针对整个产品的分析。
针对功能点的分析更多关注的是实现方式、流程和逻辑,整个产品的分析更侧重于产品结构、版本迭代和运营节奏。
我们这里说的是针对功能点的分析,整个功能点的分析流程可参考下图中的流程图:
1. 明确分析的目的
文章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观念,在进行产品分析之前要先明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先来看下以下不同场景中的产品分析最终的产出物是否相同:
- 面试的时候进行产品分析;
- 确定做新功能时的产品调研;
- 竞品新上线一个功能的分析;
- 看到一个新功能想拆解着看看。
这几种场景下,关注的侧重点,最终的产出物很有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还是那句话,先明确目的,再看后续的处理方案。
2. 选择合适的产品
竞品大致可以分为直接竞品、间接竞品和潜在竞品这3类,我们一般会重点关注直接竞品。
选择产品可以按照解决的问题以及目标用户群来进行选择,也可以直接选择行业内的标杆产品。
3. 用户、场景与问题分析
这部分核心需要弄清楚的是这个功能是给谁设计的,他们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使用,以及为什么要用?
之所以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 一方面要先明确这个功能要服务的目标用户和具体场景,然后再看我们是否会有类似的用户、类似的场景;
- 另一方面要基于要解决的问题来倒推用户的真实动机,然后再来看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思路。
不同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不同的路径和性价比,比如面对自行车扫码解锁的问题,摩拜和ofo就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4. 产品分析
这部分就是我们重点要做的工作了,个人认为主要可以分为流程分析和交互视觉分析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的重点是在流程分析上,因为交互和视觉层面上产品之间早就已经越来越像了,而且这些可见部分的抄袭成本也非常低。
流程分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户的行为流程分析,另一部分是业务流程分析。
用户的行为流程指的是用户正常的使用流程,以电商的下单功能为例,用户通常的操作流程是:浏览商品列表→浏览商品详情→下单→支付→支付完成。
了解了用户的行为流程之后,就是通过用户流程来反推业务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以上述的下单功能为例,对应的业务流程分别为:
- 列表商品的来源是什么、展示规则是什么、如何进行增删改查;
- 详情页内容的来源是什么,如何进行维护;
- 订单状态都有哪些类型,是否涉及库存问题、是否涉及订单拆单;
- 用的什么支付方式,资金是如何流转的,什么时候进行结算,如何进行结算;
- 支付失败如何处理,退款如何处理等。
把用户流程和业务流程梳理清楚之后,对整个功能实现方式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在此基础上就能梳理出来哪些是关键流程,哪里是关键页面了。
最后是基于交互和视觉上的分析,比如信息层级、交互方式、动效、按钮位置、颜色等。
5. 方案分析
对现在的方案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能对方案进行一些分析了,主要是方案本身的分析和方案效果的分析。
方案本身的分析主要指的是这个方案能否解决最开始所说的用户的问题,解决的好不好?
比如,整个方案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方案的亮点是什么,哪里是存在优化空间的?
如果涉及到和其他解决方案对比的话,还需要额外关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方案本身的差异化是什么,和其他的方案相比,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
方案效果的分析主要指方案目前的表现如何,可以从用户反馈和数据表现两方面进行评估。
用户反馈可以直接找产品的用户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微博、贴吧、知乎等渠道来查看用户的反馈、吐槽等。
数据表现主要可以通过产品内的观察进行预估,以小组功能为例,衡量产品上线之后的数据效果的话,可以去扒一扒产品目前有多少个小组,活跃的有多少个,每天会新增多少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天新增多少个主题,有多少人回复。
通过用户反馈和粗略的数据推测,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方案的效果是很好,是一般还是表现不好。
四、结论
基于以上的一些分析再结合着产品的阶段、产品的定位、目前的用户群再来综合评估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做还是不做?
做的话能不能直接借鉴,借鉴的话,如何进行借鉴,不做的话,理由是什么,是现阶段不做,还是以后也不做?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愿你有所收获;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作者#
王家郴 ,微信是chen604841806,公众号:产品经理从0到1,喜欢网球和骑行的产品汪,目前奔走在产品的道路上,漫漫产品路,与君共勉。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