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产品经理用心做好的交互体验:「互动」
产品体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和人性化的功课,只要你用心的去做,也就能看到越来越来的结果!
用户是对一个产品产生认知,继而发生态度转变,使用该产品,如果觉得好,才会产生满意度。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可能更多的是知道,购买,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才会获得满意度。所以「互动」的概念应该更多的是源自于人对于他们关注度的一种渴望。任何人都有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分享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说,「分享」应该算是“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方式。「分享」一般可认为是一语双关,潜在的是能够满足用户展示自我,曝光自我,获得关注的欲望;显在的,也能够凸显出用户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心理,成果等。 其核心的需求: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原始需求,成本最低符合经济原则,不是简单的利己或利他能够解释的,那么,总的来说「分享」就是一种对自己存在感的确认!
「分享」这一行为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是希望得到某种虚荣,影响他人,提供帮助。分享该内容表示对该内容的认可,并且该内容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及观点。分享是表达的另一种形式。也希望自己分享的这个观点或内容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样心理就会产生价值认同感和安全感。
人都是需要关注关怀的,需要理解认同的,需要在表达中寻求自我价值。在产品体验中,为了让自身的产品产生更多的关注,获取更多的用户,发动种子用户做为「分享」行为的引擎,分基础类和场景结合类的分享引导,在合适的时机给用户传播产品的机会,是很多产品经理挖空心思想要做到的点。所以,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分享宣传APP、做拉新、做留存、和用户保持粘度。那么,小Q今天为你总结这两类分享机制的模型,具体如下模型图:
基础类:通过分享按钮触发分享行为
通过常驻(固定)入口,为用户提供能够感知的分享点,挖掘用户可以分享的内容,通过内容提高用户分享的热情,或者通过产品的互动机制,如分享得积分等,形成自身回环的增长。
场景类:通过分享场景触发分享行为
不放置常驻(固定)入口,而是根据用户的常见行为,做适当的分享引导,譬如,iPhone用户的截屏操作、用户完成评价后、用户获得成就后。对于这类场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trick,不太重的让用看到可以分享的入口,譬如:弹框、浮层等。给到用户一个路径但又不过分强调,做到很贴心很简单的提示即可。
投票
「投票」功能,对比评论和分享,更侧重于对某类事物、某类问题的关注 。通常来讲,此功能的设置是机遇用户对内容的关注度和理解范围相似,并且有比较强的共同关注点和判断能力。并且投票对比评论来说,稍微去主观化一些,对于产品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对正面的内容展示也相对较容易。好的问题就是好的答案,从这个角度来看,给答案投票和给问题投票其实是同一种行为。并且问题的确有质量好坏之分,加入这个功能可以使高质量的问题得到识别。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问题被投票次数越多,越表明希望获得答案的人多。如下模型图:
标签类:问题及答案的范围较明确
产品本身划定投票的范围,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做出是否“评论”的决定,让用户自己决定是否“评论”,这样能够保证一种非常好的信息流动,最终让一些没有太多价值的内容沉淀下去,同时,有价值的内容会因为众人拾材而凸显出来。一方面减轻用户的操作负担,另外一方面得到了UGC的质量控制。
点赞类:情感的表达更佳积极向上
对于有投票行为的点赞(顶)操作,考虑产品本身传达的定位和感情,同样是减少用户的操作负担,我们可以考虑对于一些已显露出来的高质量内容,做+1的引导。喜欢就点一下,不喜欢就一览而过,既不复杂也不肤浅。同时辅助当前内容页的布局,给到用户一个能停下来找到“小伙伴”的感觉,会使你的产品更佳有人性,收放自如,恰大好处。
小Q来总结:
以上所述的「互动」操作,最终都需要平衡用户和产品的双方利益,一方面不要过度的包装和强制的弹窗,另外一方面,不要忽略用户感知,让用户无法宣泄心中的想法。当然,这期间的利弊最终还是需要产品经理根据自身产品的偏重和定位做合适的调整,并结合客观的用户行为数据做复合性的考虑。产品体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和人性化的功课,只要你用心的去做,也就能看到越来越来的结果!~
作者:Mandy权,微信公众号:PMandyQ,一名快乐的产品经理!
关键字:交互, 体验, 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