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疗,aka“Z世代心灵大保健”

冬天到了,大家心情还好嘛?

前段时间,大张伟的《万物盛开法则》一度席卷了年轻人的音乐播放器,成为短视频的大火bgm。

这让人想起,凤凰传奇翻唱的《海底》,至今在B站的播放量已高达4800多万。虽然时隔几年,但依旧有人在评论大呼被治愈到了。

疫情影响、经济放缓、就业压力、内耗严重……当情绪被压抑在一块发光的板砖上,人们对于发泄和疗愈的渴求也就愈加强烈。

小红书上,关于“发疯文学”话题的浏览量已经超过13亿次,关键词为“解压”的400多万篇笔记,无一不在诉说着当代年轻人的“高压”现状。

《2023安盛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疫情对Z世代(18~24岁)群体冲击巨大,中国内地近半数(46%)Z世代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堪忧。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发光和发热之间选择了“发疯”,疗愈市场自然有着光明的未来。

全球健康研究所的《全球健康经济:超越新冠病毒》报告预测,全球疗愈经济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

正如《海底》和《万物盛开法则》一样,通过音乐给听众们打开了一个情绪出口。从上香、灵修、塔罗、占卜,再到音疗、瑜伽、冥想、正念等等,年轻人的选择千奇百怪,疗愈经济的火越烧越旺。

只是音乐在这些疗愈选项中,似乎更特殊些。只因我们被一首歌或者一段音乐治愈,大都不会只是因为纯粹的好听,更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有所关联。

音乐疗愈,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

一、从敬天酬神到学科应用,音药不能停

音乐疗愈的说法自古就有,“乐者,药也。”

音乐疗愈的功能也普遍存在于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中。

在中国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详细探讨了人的心肝脾肺胃和五声音阶宫商角徴羽的关系,提出了“内有五脏,以应五音”的理论。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同时掌管着音乐和医疗,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提出了音乐治疗病患的观念。

但音乐治疗正式成为一种专业学科,是在1940年的美国卡萨斯大学。

那么,现代的“音乐疗愈”到底该如何定义?

根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场景音乐人群洞察白皮书》,“音乐治疗”指的是按照应用音乐体验的方法,以音乐实用性为基础来治疗疾病及促进身心健康。

总的来看,其作用机制分为生理和心理两种方式。生理上,通过适度物理能量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心理上,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情绪,激发情感,振奋精神。

有说法对“疗愈”和“治疗”进行区分,认为“疗愈”更注重预防及过程,“治疗”更注重结果。

也有说法认为,当人们因为心理问题走进心理咨询室之前,音乐疗愈就像是临时应急的止痛片。

除此之外,在当下的公众认知里,人们普遍对心理和情绪问题讳莫如深,音乐疗愈反而成为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单从音乐的疗愈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它被人关注则可能需要从音乐出现的那一刻算起了。无论是敬天酬神、驱邪避鬼还是供人消遣等等,根本还是在于对人的安慰。

随着这些理论的变化及音乐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音乐治疗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20世纪 40年代后期,音乐调控训练项目在几所学院和大学发展起来后,1971年美国音乐治疗协会成立,音乐治疗专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期间一度停滞。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地引进音乐治疗学科,建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1998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音乐治疗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2014年,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音乐治疗师行业委员会》,一批来自各个高校、医院及康复中心的从业者组成了督导师小组。

不难看出,现代意义上的音乐疗愈,已经是一门集音乐、心理学、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学科。

二、在线音疗:赛博疗法,重在参与

音乐疗愈在互联网上有着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

从单一的音频、音乐平台开始,再进阶到专门解压舒缓的应用,随后也在视频平台上开始出现。从高不可企到触手可及,音疗正逐渐走下神坛。

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后,音乐治疗又如何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音乐平台正在给出他们的回答。

QQ音乐设置有【轻音乐疗愈专区】,其中设置了“情绪收集站”,根据不同情绪进行曲目推荐;同时也根据乐器分类设置了“乐器FM+”。

此外,还有类似【睡眠日企划:今天早点睡】等运营活动,通过推荐古典乐和轻音乐来帮助对抗失眠。

酷狗音乐设有【疗愈专区】,首页即可直达。不同于QQ音乐的分类方式,酷狗的分类更加全面,如正念冥想、缓解抑郁等。

值得关注的是,酷狗音乐【疗愈专区】是与专业的医疗机构联合打造的,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及多位心理咨询师及音乐制作人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心理状态定制歌单,记录心情数据。

网易云音乐则更为简单,设有【助眠专区】,进行歌单和单曲推荐,冥想音乐则被划分在【新世纪】。

音频平台同样有相关内容,如喜马拉雅内同样有用于疗愈的歌单。2019年年底,喜马拉雅上线助眠冥想APP“顶空”。

B站、抖音、视频号甚至小红书等也都有音乐疗愈的相关内容和直播。

除了上述平台,还有专门提供白噪音的解压助眠APP。如小睡眠、潮汐等。

总体来看,在线平台的音疗功能呈现出门槛低和集成性两大特点。赛博疗法,专不专业还在其次,主打一个人有我有,重在参与。

也因此,线上平台在整合音乐资源的同时,多了些玄之又玄的意味。比如宣扬疗愈音乐可以实现皮肤美白,面部回春……

三、线下音疗:逐渐规范,形式单一

线下的音疗服务也在疗愈经济持续走热的背景下不断涌现。

不同于单向地“听音乐”,线下音乐疗愈需要音疗师进行操作。音疗师更像一个医生版的私人DJ,需要根据用户的个人状况及各种因素进行即时调整,是有灵魂的定制“播放”。

以颂钵为例,它的原理是通过声音和身体产生同频共振,放松身体邻近部位的肌肉,安抚情绪,从而强化音乐—情绪—生理反应通路,从而改善身体和情绪状态。

在更规范的医疗领域,2022年,四川已经发布音乐治疗的服务价格,其中三甲医院每次收费65元。今年6月,国内首场大型音乐疗愈公益演出在上海举办,名为“医艺结合 四季雅集”。

但是即使是在线下,也依旧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消费者对于音乐疗愈的需求并不稳定,商业模式可复制性也比较难,难以出现大规模的连锁门店模式。国内音乐疗愈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在音乐疗愈的过程中形式还比较单一地集中于“听”。

事实上,音乐疗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听”。

专家表示,音乐治疗应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它为患者提供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唱”“看”“舞”“奏”等等,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都可以作为音疗手段。

四、短视频时代,音疗的尽头是情感博主

没有歌词,在传播上处于劣势的纯音乐,在音疗中却有着明显优势。舒缓宁静的纯音乐,更能够让听众缓缓代入。

也因此,音疗中普遍选用纯音乐、白噪音等没有歌词、没有人声、较少的乐器参与的音乐。即使有人声,也大都是吟唱,节奏大都舒缓悠扬。

通过纯粹的乐器演奏和旋律变换,调动听众的情绪,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

这也与传统中医的五音疗病的理论相契合,五音中“宫商角徵羽”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特征,如何与人们的身体相关联,古人也早有说法。

如施发 《察病指南》 提出五音的表情色彩性质:角声应肝“悲而和雅”、徵声应心“雄而清明”、 宫声应脾“慢而缓大”、商声应肺“促而清冷”、羽声应肾“沉而细长”。

当下的一些“五音疗疾”的作品中,也沿用了以上的分类方式。

而短视频时代,进一步宽泛了音疗的范围。

深瞳音乐观察发现,有的音疗号时长可能只有短短几十秒,画面也只是简单的几帧,甚至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但往往都有10w+的点赞。

有的即使不是纯音乐,搭配上一个第一视角的雨天街景,照样蒙上了疗愈的面纱。

除了BGM大都是纯音乐外,它们大都搭配风景的空镜和贴合音乐的文字,在喧嚣的推送机制助推下,于深夜时分到达一个个或哀伤或感怀的观众面前,以音乐为媒勾起观众久远的回忆。

音乐+视频的结合,在不经意间将一些节奏舒缓的非纯音乐带入了治愈之路。音乐为“表”之下,核心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换言之,看似音乐号,实则情感号。反正,自媒体的尽头总是情感博主。

但难得逃离“高压”生活,这难道不正是年轻人的“心灵大保健”和“在线桃花源”?

五、结语

从“丧”“佛系”“躺平”,到“解压音乐”和“发疯文学”,年轻人总企图在后现代的表达中达到自我释压。

在莫名其妙的发疯和突突然然的治愈之间,年轻人的情绪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掉血和回血。

极限操作的背后,是疗愈经济的走热,更是年轻人“成长的烦恼”。

无论在音乐APP上听大悲咒,在iPad上敲木鱼,还是涌入寺庙吃斋念佛,抑或是买个彩票图一乐,如此种种,也许是当下一刻的“救命稻草”,但终归治标不治本,无法为人生“妙手回春”。

“心灵大保健”虽好,却不可沉迷。

把疗愈作为抵御负面情绪的武器,为的是接下来站起来重新出发。可以偶尔脆弱,却不能长久“脆皮”。

最后,还是想用一句用烂却依旧好用的话作为结尾: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有你能救自己。

为我投票

我在参加:李一吟,编辑:纳豆

来源公众号:深瞳商业(ID:DEEP-FOCUS),最懂IP的互联网/内容产业解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