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设计师推荐丨提出「少即是多」的建筑师 MIES
@洪涵滴滴 :「设计师推荐计划」将成为一系列文章,每篇都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位非凡的设计师,不限领域与专业。本篇介绍「Less is More」的提出者,建筑师Mies
不同人群阅读本文有以下奇效:
- 外行的朋友可以认识设计,提升审美与品味;
- 刚入行的朋友可以更深入地走近这位大师,学习其理念,丰富自己;
- 已在某专业登峰造极的设计前辈,可以了解到其他专业/行业的优秀设计师及作品,也许能为您打开新的大门。
本文为第 2 期推荐: 建筑师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
设计师生平与事业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是全球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之一。他通过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当今全球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四方玻璃幕墙建筑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他的设计。
1886 年,Mies 生于德国。1905 年 19 岁时便前往柏林一心学习建筑。而他真正的建筑师生涯应该是在 1908 到 1912 年间,作为设计学徒加入了 Peter Behrens(彼得・贝伦斯)的工作室。与他一起工作的,是同负盛名的 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和 Walter Gropius(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并在那个时期觉醒了现代设计理论和改革德国的思潮。
Mies 大放异彩应该是在 1926 年,作为展览艺术总监参与了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展览 Weissenhof Estate(魏森霍夫现代建筑展——一个上世纪建筑界的全明星展览)。紧接着 1929 年又为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设计了德国馆。一年后,他又接任了好基友 Gropius 创建的设计名校 Bauhaus(包豪斯),成为第三任校长。但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元首)还是没办法将学校盘活,在 1933 年关闭学校。另外,1932 年他也参加了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 The Modern 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Exhibition(现代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展览),这也是「International Style(国际主义风格)」一词第一次亮相。
1938 年,Mies 面对纳粹德国,无奈地随着移民浪潮一起来到了美国。后来任教于芝加哥的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一直到 1958 年从 IIT 退休。在美工作 31 年,他不断地探索,创造了大量标志性的作品,将国际主义风格发展到巅峰。
1969 年 8 月 17 日,Mies 于美国芝加哥逝世,享年 83 岁。
设计理念与风格
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 Mies 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但具体他的建筑还有哪些风格?我想还是通过他的具体经历,用三个阶段来概述。
第一阶段:Mies 早期所受训练和影响
Mies 虽然没有经过院校培训,但年轻时就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对建筑技术、材料和结构都非常了解。也因此入了 Behrens 的慧眼,获得学徒的机会,与 Gropius、Le Corbusier 共事。三位年轻人在 Behrens 大师的指导下学到许多建筑技巧和现代建筑思想,对于他们毕生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Behrens 是当时 Deutscher Werkbund(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重要领袖。他们希望能够将手工艺与工业技术建立联系,以此来提高德国设计的竞争力。他们认为,新的设计将大批量工业生产,包括工业化批量建造建筑。他们希望设计标准化、不讲究个性、大批量、可组装的城市建筑,以满足大众需求,谓之「功能主义建筑」。可想而知这些先进的思想深刻影响了 Mies。令他在建筑思想上追寻一种国际主义,能够标准化、批量化的。
在 Behrens 工作室期间,他还受到了荷兰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 Hendrik Petrus Berlage(亨德里克・贝尔拉格)的影响。他的建筑非常现代、简洁,强调「建筑的统一性」和「结构的诚实性」——这两点都成为 Mies 日后的理念,并且就「结构诚实性」而言,走得比谁都远(笑)。
虽然有着这些理想,但 Mies 在早期接的项目却很少,完全不如 Gropius。这个时期,他的理念很多都落在了草图上,并且大部分被保存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其中,1921 年设计的 Friedrichstraße skyscraper 就体现了国际主义风格的精神。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部玻璃、钢结构设计的高层建筑。1922 年,他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设计了 Glass Skyscraper。这两个设计都极具简洁,是 Mies「less is more」原则的最早体现。
第二阶段:德国时期
1925 年,Mies 在「Weissenhof 现代建筑展」设计了 Wolf House(沃尔夫住宅),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简单到无以复加。这个项目奠定了 Mies 作为现代主义奠基人的地位,也令他开始声望大涨。
1929 年,Mies 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设计了德国馆,后来更常被称作 Barcelona Pavilion(巴塞罗那馆)。建筑里里外外都是极简没有装饰的。在室内没有隔断的自由空间仅仅安放了他设计的钢结构椅子——著名的 Barcelona Chairs(巴塞罗那椅)。
1933 年,Mies 迫于政治关闭 Bauhaus。1938 年,Mies 作为政治难民移居美国,开始了在美国一系列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
第三阶段:美国时期
Mies 来到美国后,任教于 IIT 建筑学院长达 20 年,通过教育和设计奠定了国际主义风格,影响全世界。
1939 – 1956 年间,Mies 采用标准化的模数系统逐步设计了 IIT 的校舍建筑。所有建筑都体现了「less is more」的设计思想,甚至连教堂也是方正、没有装饰、暴露结构的……
1951 年,Mies 设计的 860-880 Lake Shore Apartments(芝加哥湖滨公寓)竣工。这套建筑由两套高层组成,黑色钢架和玻璃幕墙结构,工业感十足。这一作品还开创了日后很多国际主义风格建筑「双塔」的模式,立即在美国产生巨大影响。
前方高能,神作来了……
1954 – 1958 年,Mies 与 Philip Johnson(菲利普・约翰逊)合作,设计和建造了 The Seagram Building(西格拉姆大楼),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里程碑式的建筑。大楼拥有 39 层,约 158.6 米,极具一体化。外部钢铁架构清一色垂直到底,外墙金属采用黑色青铜。为了一致性,Mies 甚至将垂直升降的窗帘设计得只有开、关、半开的方式。这个黑色、厚重、骚气的建筑屹立在了纽约最著名的公园大道上,位于 52 街和 53 街之间。
关于 Mies,王受之老师在其书中评论道——Mies 是一个现代主义外衣之下的形式主义者。
因为他的建筑,功能主义形式比功能更重要,甚至可以忽视功能第一的现代设计原则。然而 Mies 的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时代通过建筑的体现,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建筑代表!
最后请静静欣赏这位大师的作品,细细品味其人生、其设计、其魅力罢。
作品欣赏
Wolf House, 1927
Barcelona Pavilion, 1928 – 1929
Barcelona Chair, 1929
Wishnick Hall, 1945 – 1946
860-880 Lake Shore Apartments, 1948 – 1951
Farnsworth House, 1946 – 1951
The Seagram Building, 1954 – 1958
参考阅读
- MIES: THE MAN, THE LEGACY:miessociety.org/legacy/
- 密斯·凡·德·罗 – 中国建筑中心官网:archreport.com.cn/show-30-404-1.html
- 《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book.douban.com/subject/20384608/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UIcircle」 : )
关键字:设计师, mies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