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未来:是 Facebook Messenger,还是微信(完结)

引子

最近和客户用Facebook Messenger聊得频率很多,说实话,我是不太习惯,但是老外觉得不错。少数几个老外在我鼓动下用WeChat后,感叹道,这是款让人尖叫的产品(盗用雷军的话= =)。但是,对,什么事儿都有个但是,我其实并没有这个感觉。鉴于两者我都有使用的情况下,加之前段时间我在微信上也有做过简单的调查,于是乎不如写上一发。

好久没写竞品了,希望许久没从产品角度分析问题的在下还能找点儿感觉,请各位多多拍砖。

本文主要从:

  • 1. UI:主界面,聊天界面等
  • 2. 功能:发起会话,接受消息,非通讯功能(附加功能)
  • 3. 未来:Facebook Messenger还是微信?

Messnger Vs WeChat---之产品设计

这两家公司都是通讯APP中的佼佼者,提供的服务类似,包括SMS, 语音电话,发送图片,视频,和好友分组。通过UX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差异之处,我们能够看出两款即使是功能非常相似的产品也会体现出其不同的着力点。你们可以在百度,Google,Medium找到很多类似的文字去分析这两者的异同,有从营销角度的,有从技术角度的,但是很少有UX角度去分析这两款伟大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写这篇文字的一个目的。(本文配图是iOS版本的,如果有哪位想从Android版本来做分析,也很欢迎。)

左边的是Messenger的主界面,而右边是WeChat的主要界面。主界面UI设计的风格,两者都遵循了iOS一贯的设计思路:工具栏至于底部,搜索栏在顶部,中间是对话框。每一个对话栏目的设置:用户缩略图,昵称,内容。这个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因为几乎大多数的通讯工具类的app都采用了这种非常直接,简单的展示方式。好下面说点儿不一样的:(为了更好的比较,我切换了英文界面的WeChat,为的是更好去说明我的观点)

1. 发起会话

在微信,你可以在右上角看到一个 “+” 的按钮。当第一次使用的用户(初次使用的用户的界面就是空白的,尚没有任何对话),你肯定猜测这个按钮按下去是不是发起对话的地方,但是,并不是。点开的是什么?

  • 发起群聊
  • 添加好友
  • 扫二维码
  • 收付款

第一个 “发起群聊” 并不是用户发起一对一的对话的功能,而是一个类似QQ中发起讨论组的功能。点击后,会弹出一个界面,你可以添加你需要拉进来一起群聊的好友,然后点击确定可以开始聊了。 “添加好友” 就不用说了,点击后,你可以选择雷达加好友(其实就是加附近的人为好友,面对面建群(输入同一组数字即可),扫二维码名,qq/手机联系人,以及公众号。说到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扫二维码的单独功能。而 收付款 是自从微信支付开通后,用于线下用户支付,收款使用。但是对于第一次使用的用户来说,会觉得有一些奇怪,毕竟这个功能不属于“通讯”(当然这个吹毛求疵了)。

说了这么多,问题就来了,怎么聊天,(对于初次使用者)还是不知道?

要发起一个新的聊天,你需要做的在底部工具栏上点击“通讯录”,然后选择一个你想要聊的好友,然后你到了这个界面:

点击: “发消息” 或者 “视频聊天” 就可以开始聊天了。

这一点,我觉得Messenger的方式更加人性化。Messenger的设定是,你在主界面右上角找到类似 “纸笔”的图标, 点击后,进入一个界面,在这里首先选择你要聊的对象,然后才是书写你需要聊的内容: (见下图)

点击之后,用户能够直接的进入聊天的对话框。如果你想要看好友的个人资料,需要点击聊天对话框顶部的 “昵称”区域的文字 ,然后进入个人的资料页。从用户的使用场景来说,这样的设定是更为合理的。因为少有好友聊的时候需要先看到个人资料,然后才决定是否要点击 “发送消息” 开始聊天。这里,很多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纯粹是无聊,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闲着蛋疼。但是,通过小的细节的设计去理解其对整个产品功能,会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产品。

试着想想这个问题: 为什么微信要采取“先展示用户的个人资料再聊天”的设计,而不是直接的转接到聊天界面呢?

我的理解是:微信的这种设定是想要让用户去发现好友最近的动态(朋友圈),因为你们在用户个人资料这个界面上可以看到“个人相册”的缩略图。朋友圈是微信提供给用户去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去分享给好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这也是微信把握用户留存的一种方式。 由于Messenger和Facebook的粘合度是很高的,所以,不需要在Messenger中再去赘述这些类似“朋友圈”的内容。

聊之前先回答前面的咖友@yeats_JJ提出来的关于发起会话部分的疑问,非常感谢,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这里我可以简单的说两句我的看法,

第一,对老用户 。对于熟悉的用户来说,点通讯录再聊天其实也没什么。但是,如果当他们要发起一个会话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类似Messenger设计左上角的“新建消息”功能,马上开始对话,不是更好吗?相比点击通讯录,滑动一轮的找你要聊的人,或者是通过搜索框输入找到点击,然后进入的还不是直接聊天对话框,而是这个人的资料页,然后点击‘发送消息’再开始聊天,哪个简单快速直击需求,不是很明显么?

第二,对于新用户 ,我觉得我解释得很清楚了,是个空白界面,比如会去点那个‘ +’ 去试试,然后才会去点底部的 “通讯录” ,同上我说的那些步骤,过程有些多了。其实这并不是教育成本的问题,学习怎么聊天也不难,关键是,怎么去专注于沟通这个体验,优化这个过程,对于不需要的步骤做减法,这样做才是专注,与成本无关。

说到这,提到了一个点,也是我想说的点--- 专注 ,在第三部分我会针对性的聊,下面我继续。

2.接受&浏览消息

除了发起新对话之外,通讯工具的app的另一个常见的使用功能是—接收&浏览消息。分析这一方面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歪果人和果人在设计产品思维上的差异。两者的关注点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Messenger在这个方面显得更加的专注还是聊上 。我们从实际使用场景来对这两款APP,就 如何提示消息,如何展示消息的方式来讨论两者的优劣。

对消息提示, WeChat 主要从两个不同的场景进行了设计:

  • 静音通知
  • 非静音通知

对每一条消息,WeChat会根据用户使用的时候是选择静音通知还是其他方式进行推送;非静音开启的情况下,在主界面, 我们能够在屏幕上看到这个XX的头像前有一个红色的数字进行提示 ,而数字代表有几条消息,根据接收的时间顺序把接收到的消息进行依次排列。

比之WeChat, Messenger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比较符合老外使用风格,采用的是对发来消息的人和部分消息的内容进行: 黑体加粗,同时在消息框的最右边,以蓝色字体提示信息来的时间(比如星期几)。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由于在底部工具栏的地方Messegner的功能中并 没有像 WeChat 一样有红色数字标记提示的设计,所以,很多人使用的用户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Messenger 的提示功能显得弱了很多。

这里可以看出, WeChat的理念是在消息通知的时候能够尽量多提供用户更多关于内容的细节 ,但是,这么做的问题又在哪儿呢?如果一个人同时发过来3条以上的消息,其实消息的细节并无法完整的展示这是其一; 其二 ,由于红色数字的提示标记过于明显,比如有10+(曾经有人为了欺负强迫症用户一次发了99+的消息来,想象一下前面提示的99+消息,MD啊),用户很容易会把注意力给转移了。Messenger代表了老外做产品的一贯思路(简约设计),所以没有红色数字的提示为的是让用户看到黑色加粗字体提示后能够专注到这个消息内容上,而不会花那么1,2分钟的时间先去惊呼 “_我擦,10条消息,神马情况”,_而采用的方式是:单刀直入。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到底是好是坏?其实很难说,个人觉得其实无伤大雅。就老外的思维习惯而言,WeChat的这种提示方式是不适合他们的,因为红色在他们的观念中山有非常紧急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是红色,有一种压迫感,他们会说“OMG, What the f is going on here?” 所以,有很多国人使用Messenger后会吐槽这一点,我觉得其实是没有道理的,观念不同,习惯不同而已。

另外一个不同在于主界面展示对话框的方式也有差异 。在WeChat,我们是无法知道对方在我们要聊的时候是否在线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确定在我们发送消息那一刻,对方是否能够看到;另外,你和对方沟通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是你说的还是对方说的,你是无法知道的除非你点开对话框查看。诚然,WeChat 在消息通知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但是似乎只关注到了接收,而对于这个沟通过程中这一个第一个环节的把握似乎有点儿不足( QQ 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你可以看到对方是在线,还是忙碌,还是免打扰等等)。相比WeChat ,Messenger 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你不仅能够看到谁在线,也能够看到你和对方交流的时候,最后一句话是你说的还是对方说的,比便于下一次的继续交流。 实际上,对实际沟通的场景来说,最关键的是要知道交流暂停的地方在哪里,谁说的,这样是有利于如何继续沟通。因此,就这一点上,Messenger做非常的细致,你能够找到所有聊天的记录中谁说的那句话,因为Messenger是的方式是:头像(在线标记):xxx(说了什么),这样你不仅知道说了什么,还能够确定对方是否能够即时接收到。当然,WeChat做的细致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发送对话的具体时间,几点几分,能够显示出来,这一点Messenger并没有做到,但是仔细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考虑下,这个“几点几分发过来的消息”的消息真的那么重要吗?我的理解是只是为了弥补微信无法知道对方什么时候在线的这个不足吧。 两者唯一设计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允许用户向左滑动,对于对话框进行编辑,比如删除消息,标记消息 。

说到到这,从聊天发起到聊天结束,Messenger对这整个使用场景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考虑到,致力于打造一个好的聊天体验。似乎Messenger设计团队认我,通讯沟通就应该专注,过多不必要的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的因素(比如微信的红色数字提示)应该适当做减法,使得这个使用过程顺畅,保证了聊天前,聊天中,聊天后,三个维度的体验都能够专注。而相比而言,微信更专注的是如何快速把消息送到用户的界面,而对于用户如何去“用”这些消息,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

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点上更是龟毛,没事儿找事儿,尤其会对上面提到的 “知道最后一个消息是谁发的 ”这种丝毫不会影响到聊天的挑刺儿。恩,其实并不是。有一个细节证明它对于WeChat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那就是Wechat 的讨论群是有最后一条消息谁说的提示的,那为什么到了1对1聊天的时候就省掉了呢? 这个真的不重要吗?1对1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等对方说完了再接着说,这个实际场景下,没有关注最后一句话谁说的,沟通将如何进行呢?就算是打岔,那也是在知道对方在被你打岔前那句话说的是什么而进行的,对吧?所以,这个细节很重要。

做事情要专注,这一点从德国人,日本人的做事情的态度上都能看出来,而且你们也能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既然是通讯工具,这个细节我觉得不应该忽略

(由于发起的Quora还在和人讨论中,所以后面的部分会慢一点儿上)

其他的功能

聊完了SMS的核心功能,我们来看看一些附加功能的设置。无论是Messenger,还是WeChat,都在一直尝试开发附加的功能来增强用户黏度,比如:发送接收图片(本地图片,表情图等);发送语音短消息等。下面聊些沟通之外的附加功能:

转账 。似乎支付+社交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交产品成了等同于SMS核心功能的又一核心。就在不久前,Messenger也推出了转账功能, 这是Facebook继12年彻底下线Facebook Credits(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用户支付游戏币的支付通道)产品之后,在支付方面的第一步。此次Facebook推出Messenger 个人转账支付功能,在美国都不算创新。先不说天朝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就连美国的支付大咖,比如:Venmo、Square,以及同为通讯工具的Snapchat都要早于脸书推支付这个功能。值得说明的是,如果说这是Facebook出于考虑如何支持用户以后可以直接在Messenger里转账,而无需再跳转到第三方的平台,如 Venmo,Square,或者是PayPal进行直接支付,那么用户的行为也会有很大的改变(看着很像模仿微信的路子,对吧,未必),那还是有些意义的。同类竞争产品中,还有Snapchat也做过这个功能,因为Snapchat在2013年11月就推出了Snapcash,其功能就和 Messenger 的个人转账支付从功能上看很相似,但, 区别在于Snapchat是和 Square 进行合作以提供转账功能,而Facebook 的支付系统是独立开发的 。

虽然Messenger有很多的附属功能是可够下载的,这样使得这个产品更加趣味性,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真正的会去下载,因为隐藏得太深了(在聊天对话框倒数第二个的标识中)。

当然,如果非要和WeChat相比,Messenger路漫漫其修远兮啊。特别是在转账支付的功能上,WeChat+WePay的到账速度更快。总之,相比Messenger,WeChat在这一点要领先很多,WePay的功能显然是要成熟很多,后文会进行讨论。

回到对话框的功能来说,Messenger的设计思路是是以排的方式展示,点开某个对话框后,在界面的底部可以看见,所以从体验上还是很容易被注意到的。(见图),

  • 第一个是 :用户显示输入消息的文本框
  • 第二个是 :切换到相机
  • 第三个是 :本地图片(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个功能从相机中区分开)
  • 第四个是 :表情符号
  • 第五个是 :语音
  • 第六个是 :支付的接口
  • 第七个是 :附加的功能(见图2,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隐藏得太深,所以很少人能够发现,并且有真正使用)
  • 最后一个是 :点赞图标(不是很懂这个图标设计来干什么的)

相比之下,WeChat这一点的设计显然比Messenger要更加贴合用户聊天的实际需求,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无需选择,可以直接从语音按钮,输入框,表情按钮,以及最右边的附加功能进行选择,点看之后,剩下的功能就和Messenger差不多。

总的来说, Messenger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把这些所有功能全部排列出来,能够保持所有核心功能的平衡 ,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和前面我提到的在发起会话的时候有优势的那种快捷聊天的设计相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功能一并的排列在使用者的对话框界面中,难免会转移用户聊天的注意力,显得不够直接。而这一点,微信似乎做得更加的专注一些,把语音按钮,文字输入框,和表情,三个聊天最为常用的功能并列,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满足用户聊天的需要,还能让用户能够专注在“通讯”的本质功能上。

好了,到此处,所有的关于通讯功能的内容我想要说的基本已经说完了,剩下的部分是我对两款产品的发展未来的几点看法,想要聊的论点无法是一个:通讯工具类产品是应该横向发展还是纵深发展?


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我们接着更新。评论区有些咖友的问题不错,我稍后在文字最后给予我的回答吧。开始

Messenger VS WeChat--之商业模式

我们聊一个产品的未来都会很兴奋,因为这包含着我们的憧憬。其实不管是什么产品,社交工具,电商平台,打车APP,众筹,互联网金融P2P等, 都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横向 or 纵向 。

有网络上的声音在说,WeChat实际上是给Facebook的未来指了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从2015年3月,Facebook发表了官方声明,说了这么几件事情:

  • 1. 允许开发者快速开发app并地接到Messnger上---So what? 获得6,000,000的新增用户
  • 2. 方便商务用途的中频繁的eMail的沟通交流

有和外国人打过交道的都会有这样的发现:歪果仁非常喜欢email的方式进行联系,无论是工作之需,还是普通生活的使用,email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您不熟悉也没有关系,看Uber的客服,硬性要求使用邮件反馈问题就可以了解一二。好,那么,Messenger这么一搞,虽然是在UI设计上有email的形,但是内在的神已经变了。加上可以允许开发者随意对接app,是不是似曾相识?难道是在学WeChat。

好,我们退一步说,Facebook就是在学。有那么简单吗?未必。不同于微信,由于Messenger和Facebook是两个独立的APP,要想打通APP之间的关联,从技术层面上还是很有难度的,比如,Facebook已经开始推出一个新的APP,称之为视觉游戏(英文叫eyeing games,我是根据我的理解和实际玩儿的时候翻的),想要对接到Messenger中有难度。一部分是技术上的原因,另外一部分是用户实际体验上的原因,因为前文我提到了Messenger把这个APP添加的功能藏得太深了,大部分用户还在缓慢的试用期,所以也加大了难度。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看一下这个游戏到底是个啥: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With-Messenger-Apps-Sluggish-Facebook-Eyeing-Games

有数据显示,只有5%不到的用户发现原来在Messenger的聊天对话框里面还有app的功能,这个就足以说明问题。

这里您要问了,如果Facebook引入app的功能是为了打造自己的生态圈的话,又是简化了email的通讯方式,那为什么Messenger没有成为像WeChat一样那么出名的社交为中心的综合平台呢?

宏观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的是存在很多架构上的问题,而这个架构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恰恰是为什么这种综合型平台类的产品(手机端也好,PC端也好)容易在亚洲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用户层 。其实影响用户体验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处于app在不同环境下的运算处理能力。那咖啡馆来说吧,相比无线广泛覆盖的亚洲的大城市,美国很多地方免费WIFI的覆盖率没有那么大。日益增长的关联系影响着app在不会降低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向平台化发展。对于美国的开发者来说,他们多数都特别热衷于提供原生应用(native app)处于考虑到,相比其他的形式的app能够更加保证到用户体验,就算是在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比之其他,原生应用(native app)的运行能力也强很多。

硬件层。 对于亚洲地区的消费者来说,平板电脑开始逐渐占据他们的生活当中,这个也给移动app开发者就往现有的一个APP中添加更多的UI设计元素有了更多的处理空间。对于很多欧美地区的用户来说,出于他们对于特定尺寸和规格的手机的习惯,显得没有必要在移动端退出更加多功能的app。

微观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微信同样也提供给开发者很多的空间去给这个产品更多的附加值,就这一点,我们再结合Messenger来比较一下:

开放性 。对于开发者来说,他们可以随时有权查看到用户数和精准的用户数据,其中包括支付信息,消息,GPS定位等。这一点,Messenger暂时无法提供支付信息和地址信息的相关数据,对于内嵌APP的数据分析毫无益处,所以也不利于Messenger的开发者去开发新的app,导致少有用户会去留意并购买Messenger内嵌的应用。

便捷性 。对于开发者来说,使用微信(公众号,或者服务号)进行开发,利用少有的资源,节省大量的时间,开发出一个完整独立运行的应用。这个对于android fragmentation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如果开发者试图在Messenger上接入一个第三方的app,对接好之后,用户还是需要从app store中下载一个第三方的独立运行的app才能够使用。对于那些通过Messenger开放的app中接口中去开发自己应用的开发者,还是需要单独去开发iOS和Android的原生应用之后,才能对接到Messenger里面去。这点,微信显然就便捷非常多。

推广 。微信这一点想得很周到,用过微信公众号开发后台的都知道,微信为了方便开发者做运维,在公众号后台有一个功能健全的简易版CRM和推广工具,不仅对于开发者来说绝对是一家省事儿的事儿,也有利于那些要进行运维者来说能够更好在有用户的基础的时候,做出最效的推广。这一点来说,Messenger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工具去把握用户。

聊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从微观层还是宏观层面,微信都是完爆Messenger的节奏,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我们回到 聊天 这个通讯工具最为本质功能再来分析分析。

这里要提到收购WhatsApp的事儿了,至于收购Instagram,我就不说了,因为道理和收购WhatsApp差不多。

WhatsApp的性质是即时聊天工具,Facebook收购它可谓是优势互补。WhatsApp的优势在于通过电话号码来认证,无需注册,无需密码。连加好友也是通过访问你的电话薄来推送好友,而不是记下你抽象的昵称,难记的账号,然后输入,还要验证,最好才加上好友。这种电话号码加好友的模式与你现实最可能发生联络的朋友圈进行了全面覆盖,,同时还能实现主动好友推送,免去被动加好友的复杂,繁琐的账号、昵称、密码的录入,你只需要确认一下即可,想想你忘掉了多少个账号的密码吧,这是多么滴清洁方便。这些确实Facebook本身没有做到的。

据我的一个澳洲客户说,WhatsApp的月活跃用户4个多亿(也就是4个多亿的数据基础),你觉得Facebook会不动心吗?肯定不会啊,加上Facebook很清楚WhatsApp缺什么,比如:上传照片,视频,文字等。相比WhatsApp比较原始的更改自定状态功能(很像QQ签名),Facebook的出现无疑是互补。另外,Facebook多年的用户群也不错,收购后,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用户和WhatsApp用户之间的糅合,这一点很像微信那样实现电话薄和QQ好友之间的好友关联,以实现圈子之间的粘性,打造出Facebook和WhatsApp的生态系统。

那您要问了,为什么之后有出了Messenger? 通过我前面宏观和微观的分析,你们也应该体会到了WhatsApp和Messenger的定位是不一样到, WhatsApp想实现的目标是代替短信,侧重的是交流,功能轻便。而Messenger有更多样性的功能,注重的是分享和社交 。

综上,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单纯的去做通讯工具这个单一功能是没有竞争力了,是时代的大势所趋,Facebook的轨迹很像是多细胞的生物,现有细胞,再有组织,然后器官,然后成型。而WeChat更像是一个单细胞的生物,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进化和迭代,也就是它更像是基于一个现有产品的模板进行ctrl c+ctr v,然后做细微的调整(功能添加,比如支付,游戏城市服务,金融等),谁才更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呢?

Messenger Vs WeChat---未来

读前文分析的人,很容易认为我比较看好WeChat。其实不是。

WeChat现在遇到的问题也非常的多,张小龙之前说要做一款让用户用完即走的产品,恰恰说明了他已经看到WeChat的问题了。首先,是公众号和服务号的困境;其次是,朋友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运作方式,开始日益微博化;然后是,微信支付又面临着在支付行业更大的挑战;另外,和京东对接,并没有给企鹅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得京东获取了一定的用户数据,开始推自己的金融,支付产品,虽然现在看不出什么,但是可想而知,WeChat在电商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 之前,我说WeChat让用户(老外)尖叫的地方在于,使用支付的时候,你是可以和商家进行实时沟通的,打破了过去网页支付调整网银再跳转回主页面的纯人与机器的交流,有一种你用微信支付就好比是和真人进行支付一样的体验,这是PayPal, Messenger Pay都无法给予的全新体验 。 另外,手机可以话费,订票,餐饮,导航,这些曾经多个app完成的工作,一个app就完成了,完全符合老外当时看到只有一个按键的iPhone手机的那种尖叫感。 WeChat的 钱包 栏目中 , 整合了很多的生活服务,比如订票,餐饮,城市服务(公积金查询,办理护照等),打车等等,加上最新的微信阅读,所有的一切都看出微信已经远离最初的那个微信(通讯工具),而发展成为一个服务工具。我不怀疑微信有能力去整合很多所谓的长尾市场,提供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服务。

然而,我们在沉浸于WeChat为我们带来的一切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短板。我们会发现似乎WeChat开始进入一个模式: 什么都做,什么都只是来一竿子,而已 。因为我们并没有觉得Wechat在哪一块上做得好,能够非常专注的深入下去,比如支付(限额,申请困难,覆盖业务有限),阅读app(字体,书库,广告投放,UI界面也有比较多的不足),公众号(自媒体,不温不火),订票(还行,相比携程,渠道商有限),我们看到的是横向一直膨胀的微信,是一个要形成综合生态圈的微信。 可是,一个没有纵向的深入的产品是很容易被另一个做得纵深的产品替代的 。随着服务的加多,WeChat的服务器的负载也是个问题,很简单的栗子,去年因为红包,WeChat在大年夜的时候出现服务器崩溃,这让我为WeChat之后再推出所谓应用号提前打了个问号。

Facebook的一系列的举动,从WhatsApp, Instagram的收购,到Messenger的推出,一切附加功能的引入,我们看到的是脸书是在步步为营。小扎的思路是很清楚的,他也明白前期脸书积累的用户对这个社交工具的意义---利用这个庞大的数据去构建自己的生态圈。与WeChat不同的是,小扎把产品更具实际的领域做了细分:Messenger主打分享和社交(各种app的开发接口,虽然现在体验上差了,相信未来会有迭代),Facebook主打自媒体的功能,Instagram主打是图片社交,每一环有每一环的垂直的发展空间;因为每一个拆分的app,Facebook似乎都有想要深入去挖掘,去垂直化,把产品做得精,做得细的规划。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的几年,WeChat会在很多方面比Messenger更加的出色,但是过了5年,10年,当微信超负荷的时候,任何一个小的服务的bug都会导致整个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当年的IBM, 诺基亚,娃哈哈,哪个不是一时独领风骚,最后的结局。

未来属于WeChat还是Messenger,其实很难说,就看谁能够专注了。短期,WeChat无疑是一款伟大的产品,因为这种all-in-one的思路无疑是最符合Don't Make me think的产品设计思路的;从长期(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如果WeChat并没有太大的举措去改变其现有不足的话,我看好Facebook或许能给用户更多惊喜的空间。


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欢迎各种不同意见的大咖来指教。

附录:

不能再拖延了,一口气写完吧。我承认最后这个未来的部分我个人的主观判断比较多一些。由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看到书籍,资料,以及其他材料来源只限于自己圈子内的商业外籍人士的交流,所以,得出我比较看好未来的Messenger的一家之谈。

我一直是比较青睐于垂直化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平台,我一直喜欢亚马逊多余淘宝天猫,喜欢Kickstarter多余国内的众筹,喜欢Medium多于国内很多的自媒体的原因。

@朝阳群众李二狗 你的提出来的微信的这种基于QQ养成的用户喜欢更加适合国内用户,而Messenger的类似邮件形式的界面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方式,这点我非常的同意。鉴于Facebook推出的中文版在兼容性,字体,以及意思的准确程度来看,FB确实有在对中国用户进行研究,所以,我相信会有一个折中的方式,让用户去适应Messenger。

@虐猫狂人薛定谔 你的问题我已经在文字里面写了。

另外:吐槽打码的各位,对不住啊,凑合着用吧,写的时候没上心。


文/凯撒:知名第三方支付公司 营销。

关键字:微信, 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