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市的企业家们都在想些啥?
A股市场的IPO即将重启,很多拟上市企业早已跃跃欲试,他们既想通过IPO渠道融得巨资,又想通过上市的机会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不过,在这世上就有一批企业家们,却喊出“坚决不上市”的口号,这在当今社会中显得有些“另类”。
目前在企业家群体中,究竟是把企业当猪来养,还是当儿子来养,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把企业当猪来养的企业家最希望早日能够上市,自己能够一夜暴富,功成名就。而想把企业当儿子来养的企业家,则不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志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那么不想上市的企业家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其一,上市花钱又劳神。现在很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兴致勃勃的去美国上市(最近有京东,后面有阿里巴巴),而美国的许多企业都不愿意上市,因为从首次公开募股(IPO)中受益不多,而且上市之后却要被政府的监管文件所束缚,美国证券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且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是一不留神,被浑水公司查出造假等问题还要被“做空”甚至被投资者发起“集体诉讼”。
此外,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上市公司平均支付的审计费用总额高达330万美元,而私营公司的这项支出仅为22.2万美元。上市公司审计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为1.25万小时,而私营公司所消耗的审计时间则仅为3394小时。因此不少人认为,如果公司规模无需扩张太大太快的话,他们不会为此付出这么昂贵的代价。
其二,只想闷声做事业,不想把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暴路在大众目光之下。日本的特色是有大量大型综合型公司。三菱、三井、住友、丸红、伊藤忠商社等财团式公司也是采用综合业务经营的模式,把业务延伸到了日本所有的经济产业链条中。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电子公司就由技术相关产业开始疯狂地扩张和投资,它们的业务大到通讯卫星、核电站,小到锂电池、抽水马桶。日立公司曾下辖1000多家子公司,经营成千上万种产品,年营业额高达600多亿美元。而日系的汽车公司则因为多数采用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所以在自己的垂直生产领域里也会在有关的重要零件公司中大量参股。
这些大型综合公司在自己的领域无所不干,它们一般采用直接投资固定资产的方式与囊括所有研究和生产工序的垂直生产模式,并且喜欢不断更换新的设备、厂房和流水线,以求得更高的效率。这种业务模式导致日本公司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并不紧密:日本公司通常采用直接投资固定资产,再以固定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获取资金,有时还会设立自己的金融公司来进一步降低贷款成本。
所以,日本公司向来对为股东创造利益不敏感,董事会常被外界指责“透明度不够”。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够透明”的制度,也就没有资本市场的掣肘,日本公司更强调长远发展,因而它们会允许公司内存在许多长期不盈利的投资。
此外,还有中国华为的任正非,他认为,华为上市存在着天然障碍,中国相关法律规定公司上市之前最多只能有200个股东,但是华为当年为了激励员工,使得6万员工持股。显然华为在国内难以上市,但这不影响华为成功的脚步。
其三,上市后会努力谋求回报,这样会失去企业发展的机会。欧洲最著名的不上市的企业就是瑞典宜家家居公司——是88岁的创始人英格瓦 坎普拉德拒绝让宜家上市。宜家的业绩一直不错,在2010财年,据说公司销售增长了7.7%至231亿欧元,净利润增长6.1%至27亿欧元。但坎普拉德一直对外宣布:“宜家永远不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对此坎普拉解释道,如果一旦上市,股东们必然要求获得更快、更多的回报,这将改变宜家的长远目标和运作方式。在坎普拉看来,宜家如果是上市公司,每年就必须拿出大约30%的获利给股东,不上市的话,这些钱就能成为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那为什么要上市呢?
无独有偶,顺丰快递董事长王卫也不愿意上市,他的看法与那位瑞典老企业家差不多。王卫认为,他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的发展,让一批人生活无忧。而上市后的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会变得很浮躁,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其四,不上市创始人很团结,一旦上市队伍很可能分裂。因上市带来的公司创始人利益分配问题,将许多企业拖入深渊。准上市公司土豆网、赶集网、真功夫掌门人纷纷被自家媳妇告上了法庭。纵然上市不是他们纠纷的根本原因,但上市确实诱发纠纷升级的触点。真功夫蔡达标前妻潘敏峰曾向媒体公布过一份声明,“为了做第一大股东,你丧心病狂、不择手段,带领你全家人疯狂地侵占我和我弟弟的财产。”两方对股权的争斗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讲过:企业一旦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或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于华为不是好事。而我认为,一些企业不上市管理团队很团结,可以做到“众人同心,其利断金”。而一旦上市都会为自己的私心而动,队伍就不好带了,这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很多企业家们高调宣布自己不上市,企业家们究竟在想什么?我觉得倒不一定是他们在做秀,而是他们在做了权衡之后,才得出结论。因为上市的好处无非就是圈钱和提高知名度,而一些企业觉得与其得到利益相比,上市之后各种束缚过多,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做强做大。所以企业上不上市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上市。从表面上看,企业家们宣布不上市纯属“异类”,但实际上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明智抉择。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