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花钱,你还会收听音频节目吗

2016年马上走到了头。这一年互联网界也是跌宕起伏,人们不再谈O2O,不再玩众筹不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连狂热的P2P也因e租宝事件的揭发而偃旗息鼓。

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人们总是在不断试错,不断纠正,最终催促着整个行业不停地向前奔跑。于此同时,VR、人工智能等新鲜的词汇开始映入大众的眼帘,或许它们也会像O2O一样,匆匆留下一笔,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毕竟留下过,说不定还能很好地活下来,比如码哥个人比较看好的 知识变现 ,或许还真能活出个样来。

知识变现的燃爆,应该从国民老公王思聪入驻 分答 开始说起。当时有网友在分答上花3000块钱提问王公子:「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王思聪回答了45秒,有22812人花1块钱偷听了答案。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个花3000块钱听45分钟的,真是有钱任性。可你不知道,根据分答的规则,这些偷听让这个提问者净赚了8406元,王思聪则赚了14406元。大众都有一颗八卦猎奇心,花1块钱图个乐听听亚洲首富儿子说了些什么,再正常不过,而且还是1块钱。

王思聪分答.png

当然码哥跟你聊这个事情不是引导你去分答上通过提问来赚钱,今天我们的重点还是在知识变现本身这个事情上,包括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发展现状和以后的憧憬。

分答 VS 值乎

其实早在分答之前,有一款产品也有类似的模式,那就是知乎产品线下的 值乎 。2016年4月份,值乎1.0上线,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让用户付费买单,反响相当不错。可能连知乎团队自己都意想不到在当下盗版横行、内容理所当然应该免费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还真有这么多人舍得花钱,虽然也没几块钱。有趣的是,姬十三等这帮人貌似很快就嗅到了这其中的商业气息,经过短短一个半月的打造,分答横空出世。最早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展示在大家眼前,很快在朋友圈里开始疯传。两者经过几轮的火拼,目前值乎的模式基本和分答一致,MOOC的职场沙龙和知乎live高度相似。这好像是一把火,没过多久浩浩荡荡的知识变现商业模式在神舟大地快速蔓延开来……

四国大战

媒体用「四国大战」来戏称如今的知识变现平台,其实也算形象。

知识变现主流平台.png

拿喜马拉雅FM来说,早期的模式主要是以一些免费的播客节目呈现给听众。主播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己的优质内容传递给观众,也可以设置一些打赏。当然这样的打赏很多时候也是杯水车薪,很多主播纯粹把它当作是一个爱好,或者是积累粉丝的一个跳板。类似的还有荔枝FM、蜻蜓FM等。其实说到FM,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的是电台。的确,在早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喜马拉雅FM的模式是将传统电台进行互联网+的打造,包括到现在APP里还有广播这个栏目,只是这个入口已经被放到了比较深的位置,从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在战略上的一些调整。码哥也算是喜马拉雅的老用户,从最初的广播到后来订阅收听一些主播的音频节目,直到最近开始花钱购买付费专栏节目。

喜马拉雅FM最近也是动作频频,从前段时间的知识大狂欢“123知识节”,到现在年关的知识年货周 。音频节目当作商品来交易,换在几年前,还真不会有很多人买账。所以余建军也在36氪主办的“WISE·2016时代峰会”上讲到:

知识网红会大行其道。我们现在很多直播上讲的网红都是看脸为主的,未来会有很多知识网红,所以要么是做知识内容,要么是做服务于他们的人

喜马拉雅年货周

可能看到这里你还是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真的会有这么多人为知识商品买单?嗯……我们就拿数据说话: 12月3日,喜马拉雅FM举办的“123知识狂欢节”,最终销售5088万元,能与2009年第一个双十一”的5200万元相当。 从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开始试水,10天交易金额破千万,到如今各种类别专栏百花齐放,一大批IP入驻,龚琳娜的「跟着龚琳娜学唱歌」,马云爸爸的湖畔大学带来了 「湖畔大学三板斧」,混沌研习社的「30分钟口袋商学院」,还有华少的「少说鬼话」。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知乎Live, 我们的李笑来老师的一堂2小时的Live「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的参与人数是121292,按照最低标准每人RMB100(已有网友帮我指出错误,应该是1块钱。live结束后目前最低确实是100),嗯……

李笑来live

花100块钱互动问答两小时,你说这12w多人傻吗?显然不是。 互联网的便捷,相比跑到线下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听讲座,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来换取十足的干货,显然人们愿意这么干。 那么到底哪些人是主要的受众群体?整合各家平台给出的报告数据是: 年龄段在25-34岁的付费用户最多,超过七成,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很喜欢36氪某位专栏作者对这类群体的描述:

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
知识付费的盛行来自于中产阶级(包括伪中产)的焦虑,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时刻不安,生怕被时代抛离。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他们时时需要充电,快速获取有效、有用的信息。然而相对于知识需求的增加,深度阅读时间却在不断紧缩,碎片化、有观点的干货成为社交硬通货。

码哥自己也在得到专栏上花了199买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其实买之前压根也没想多,就凭着吴军老师这名望,花个几顿饭的钱就能收听一年的内容,每天下班路上收听下每天的来信内容,晚上睡觉前回顾下信件里的文字,再看看网友的思考想法,即使没多少收获至少也开阔了不少眼界。

硅谷来信

再举个例子,比如以前你可能为了点小毛病要跑趟医院,你需要请假挂号看医生,碰到态度不好水平不行的医生或许什么收获也没有,或许通过这样的平台,花点钱也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关键还省去了很多麻烦。

当然,内容的好坏,值不值得去花这个钱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总地来说,平台就像一个筛选器,最后摆在大家眼前的一般来说是专业化和深度化的优质资源,最终你还是需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去明辨是非。

一丝展望

按照模式来分:分答、知乎,采用你问我答,索取式的形式,碎片化的知识内容。而喜马拉雅、得到,采用订阅式,系统性的知识占了一定的比重,也有很多碎片化。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碎片化的吸收已经是个必然的事情,如何从碎片化中找寻到高质量的内容,或许这样的平台可以帮你一臂之力。

至于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如何发展?更多的还是交给时间去鉴定。码哥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最后引用余建军的一段话:

对消费者来说,每个人的时间越来越稀缺,付费是非常高效、简单的,也是筛选用户体验的更好方式。只要有了付费模式,很多优质内容就会加入进来,社会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会更高,这个市场会越来越繁荣。

文/GreetW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