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你为「11.11」贡献多少?

又到一年双十一,打工人,你又贡献了多少呢?

看看最新京东和​天猫的双十一战报:

一个是从1号到11号00:09,下单超过2000亿;一个是1号到11号00:30,成交额3723亿​;不管哪一个,都是很大的数字。

很多人吐槽过这个数据,但这么多年​大家始终关注。

就像GPD/上证指数一样,你找不到更好的指标来反映这一年行业的整体​状况;它就像一个风向标,展示着电商这个超级赛道的​健壮程度。

所以对电商从业者来说,一年一度的电商​专属节日就像过年一样,即是对自己平台能力对全方位练兵,也是全面丰收、扩大影响的收获时机。

那除了做电商的,其他人就和​「11.11」没什么关系吗?

当然不是,我简单做了个脑图:

从大的角色上,​主要分为消费者、平台和商家。

一、既是消费者,也是从业者

作为消费者的每一个人,很难说自己一点都没有参与其中。

即使在双十一这么多天(是的,我也在吐槽,双十一的周期越来越长了)没有剁手买买买,甚至没有登录任何一个电商APP,贡献UV和点击;你也很可能在各大APP开屏广告、feed流推荐里看到各大平台的双十一会场。

或许是在地铁里、公交站台,甚至城市坐标、电视综艺上,一晃而过看到熟悉的黑色天猫/白色京东Joy​,或者是魔性洗脑的拼多多广告语。

而如果你是公共交通系统、影视传媒和线下广告从业者,电商大促花在你们身上的预算,也影响着你们兜里钱包的​厚度。

线上渠道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变现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广告,抖音、微博、小红书、知乎这类适合种草和传播的渠道,尤其受到电商金主的青睐​;对于自我造血不足的纯线上创业公司,手握流量自然是希望​广告主们预算越多越好。

除了加入能卖广告的公司,如果你是能聚拢流量的个人,在电商大促里也能​分一杯羹。

看公众号的各位,每年​拼多多百亿补贴的软文没少看吧?烧投资人的钱自然花钱大方,自媒体们​个个心里也是乐开了花;另外这几年兴起私域流量,如果你有很多微信好友或者社群,或者有便宜的流量渠道,做个推客(别人从你这买电商平台的商品,交易后平台给你佣金)​也有着不错的收益。

二、平台角色分明,各有分工

有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消费者感知,吸引消费者进入淘宝/京东APP,​是电商平台市场部天天绞尽脑汁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他们的KPI就是流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合作,想方设法拉来新用户,唤醒老用户;双十一期间我们会看着APP访问UV比日常高出一大截,高出来的这部分,主要就是他们的功劳​。

把用户拉进来了,怎么承接住汹涌而来的​客群呢?就像线下店铺一样,有人在大路边上吆喝客户进店,就有人在店铺里做好服务客人的导购。

电商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真人导购,但通过产品和活动运营也能很好地设计承接人群的​「场」:

  • 大促特有的互动游戏,大家耳熟能详的叠楼、拉战队等等,不管形式如何(有多笨蛋),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利益点来拉动用户粘性,提升(无效的)会场/商详到达率和加购率​;
  • 活动主会场、分会场等频道落地页承接外部渠道的直接跳转,包括大促氛围、优惠券抓手和个性化商品推荐,促使到达页面的人群多看多点,进一步触达到商详​;
  • 如果是主动来APP的用户,往往有一定的购物诉求,到了首页之后依次通过自主搜索、活动banner及运营频道(秒杀特价、新品爆品、百亿补贴等)以及下方的推荐位,对不同的购物意向进行分层承接​;
  • 电商直播也成为了大促的标配,目前大家已经形成了直播间买货更便宜的心智,加上极富感染力的优质主播卖力表演,​对于消化用户的冲动消费效果非常好。

「人」来了用合适的「场」和「货」接住,再往底层去看就是核心的购物流程和​系统稳定性了。

有购物意向的用户来到了商品详情页,或者种草把商品加入购物车,这块的核心职能就是尽可能帮助用户了解候选商品,辅助购买决策。

具体展开细说可就太多了,这里简单提一下产品的设计方向​:

  • 信息的展示如何突出重点、清晰简洁且符合用户习惯​;(涉及页面结构布局、图文详情/直播/ARVR之间的配合、价格/活动区域的展示等等)
  • 在购物流程上尽可能简化不必要的操作,结果可预期,帮助决策;(诸如到手价、领取结算、切换最优促销等功能)
  • 在氛围上合理利用心理特点,促使用户及时下单​;比如价格锚点(降价前后对比)、制造稀缺(库存告警、限时抢购、年度最低价)、喜好贪婪(赠品!赠品!)​等。

系统这块,大促时流量暴涨,高并发对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迫使研发侧进行架构优化或者采购服务器扩容​;总之要提供稳定的系统能力,花钱​是必不可少的,身后也是一条又一条的产业链。

三、​商家赚钱,更要花钱

平台自己是不生产货的,哪怕是自营的京东,货也是从品牌​方/工厂采买的。

我们从普通的第三方店铺视角来看,双十一是一年比一年复杂,不同平台又不同平台的政策,得好好看看又没有“二选一”,有没有“强迫降价”或者必须参与促销​。

的确流量是比日常大不少,平台侧也有流量让利,相当于以前用钱从平台买流量,变成大促时​商品降价来换流量。

这个逻辑很重要,商品真正降价,用户才会持续消费,平台虽然少收了流量税,但​拉新促活有声量,也是不亏,三方共赢。

单量增加需要备更多的货(也涉及供应链贷款)、更多的人手,店铺客服和物流配送的需求也明显提升​;包括电商平台从业人员在内,这些人必须的吃穿住行,还有备战大促时的消费(供应商送的花篮/小吃、目标达成的庆功宴、甚至往来的交通出行等)都会​显著增加。

所以说,​从电商可以看到整个经济社会​,而你,又在其中贡献什么呢?

​:)

 

作者:陈才源,京东产品管培生,公众号:陈才源

本文作者 @陈才源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