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刷屏,成员混杂,主流社交媒体正遭遇用户逃离危机

产品经理

本文作者:南七道  原文地址:猛戳这里

前段时间杨绛先生去世,朋友圈出现了新一轮刷屏:《杨绛给年轻人的十二个忠告》、《杨绛:如何成为一名最贤的妻》。当然不出意料的,还有闹了笑话的,在“杨绛先生走好”下面配上了她丈夫钱钟书的照片。

杨绛先生曾说,你们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想得太多。有人引申说,你们给去世的名人点的蜡烛太多,但读书太少。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刷屏或不刷屏的权利,纪念或者不纪念的权利,但是,每次面对这种大型刷屏事件,都有种逃离的冲动。

为了逃离这被朋友圈裹挟的生活,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弃用朋友圈。国内其他的主流社交媒体,比如豆瓣、知乎、微博,都出现过资深用户逃离现象。而在国外,也有数据表明青少年正在逃离社交媒体。逃离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新趋势。

全球网民的主流社交媒体厌倦症

随着注册用户权限降低,知乎的问答内容质量每况愈下,逃离的人原来越多。和知乎一样,微博、豆瓣的用户也从网站们把自身定位为“大众化社交媒体”的那一刻开始逃离。当它们的用户体量越来越大,就像一个私密的饭局突然涌入了一群毫不相干的人,一种被冒犯的感觉悄然滋长,用户产生了抗拒心理。

在经济、教育、科技都超级发达的德国,只有一半网民使用社交媒体。德国人更喜欢通过书本来获得信息,也更喜欢面对面直接沟通,他们“吝啬”于向社交媒体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身处这个社交至上的时代,为什么还会有人逃离社交媒体?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青少年逃离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主流社交媒体之后,转而使用一些比较小众的工具,比如Messenger或Snapchat。在18-29岁的智能手机用户中,37%的人使用Pinterest,22%的人使用LinkedIn,只有32%的人使用Twitter。大众社交媒体PK小众应用居然落败。在这些小众应用中,用户习惯与亲密好友分享一些比较私密的信息,比如幼稚的自拍,琐碎的吐槽等等。

人们逃离的不是社交,也不是社交媒体,而是主流社交媒体。

离开的主要理由就是不开心

从人们对主流社交媒体的种种反应上看,想逃离的理由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厌倦毫无秩序的圈层阶级关系。由于社交媒体逐渐引起老年用户的关注,它们对全球青少年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不管是以前的QQ空间还是现在的朋友圈,自从来了多年不联系的三姑六婆小学同学初中校友,一下就没了说话的欲望。

2、厌倦朋友圈的日益聒噪。每逢节日的集体刷屏,朋友晒娃晒车秀恩爱,还有不相干人转发的励志鸡汤,都让这些社交媒体充满了十足的烟火气。可是,他们发的那些东西到底跟自己有多大关系?

3、 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形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出于职场形象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人们不得不更小心而有策略地使用主流社交媒体。试想一个文质彬彬满腹经纶的年轻人,要是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波多野结衣的小视频,他以往的纯洁形象就完全崩塌了。

4、不想再小心翼翼地维护他人的情绪。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莫名觉得谁发的状态是针对自己,或者自己发的状态莫名中伤他人。在主流社交媒体上,你所有的动作和情绪都被放大,随时要跳出来跟人解释自己发布状态的原因,烦透了。

6、想要把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主流社交媒体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而不只是社交平台。人有种寻求关注的本能,同时又有专注的需求。而大型社交网络商业化之后纳入了更多人群,更会让需要专注的人觉得厌烦。比如知乎,怀着“不愿再回答那些low问题”的心情,大v们纷纷选择离开,感慨知乎离“一个围绕着精英阶层的知识社区”越来越远,他们急需逃离,急需找到一个垂直性的社交平台。

其实人们逃离主流社交媒体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玩得不开心了。主流社交媒体已经背离了私密朋友圈社交形态,违背了很多人参与线上社交的初衷。

为了囊括更多人,主流社交媒体打破了阶层层级的圈定,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价值观的人群遍布社交网络,交际圈变得乌龙混杂。而差异过大的人,他们的社交联系其实是越来越趋于无效的,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压力和尴尬。

社交平台也逐渐成为长辈和老板窥探你生活的一个途径,你和他人的社交,并不是自己主动寻求的社交需要。他人即地狱,人们使用主流社交媒体的体验快感越来越低,像被困在人际关系的小圈层里,总而言之就是不快乐。

物极必反,过度社交的厌倦和失衡

在主流社交媒体待得不快乐的根本原因是,平台上的人际关系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社交承受极限。

一个人最多能交几个朋友?关于这个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资源允许TA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150人。这150人是你可以邀请他们出席大型聚会的“随意朋友”;其中的大约50人是“亲密朋友”,你会邀请他们共进晚餐的那种;这50人当中的15人属于“信赖朋友”,大多数事情上你都足够信赖他们; 15人中的5人属于“亲密支持朋友”,他们是你最亲密最好的亲友,对他们几乎可以毫无保留。

如果一个人要保持的社交对象超出了“150”界限,基本上大多数社交就不单纯是出于交朋友的目的了,更多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在和150之外的人在进行交往。

这时候社交工具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功利工具。当你拥有三千多微信好友,你会在朋友圈发些什么?发工作状态?集赞求转发?你发的东西将严重偏离社交内容。不仅微信里的陌生人会感到厌倦,就连朋友都会厌烦。这时候你已经无法跟朋友保持正常的关系了。

糟糕的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远远超出150个朋友。

主流社交平台让交朋友这件事情失去了界限。就像在一个KTV唱歌,本来是三五个好朋友的私密聚会,唱得好好的,突然朋友带来了几个不认识的人,这时候你唱得没那么嗨了。又进来一批呢?压根就不想唱了,没劲,坐在旁边看别人唱。

为什么主流社交媒体越来越让人不快乐了?原因就在这里,人和人的社交,是有接触距离和接触规模限制的。

人类的社交心理决定了,人类社交行为不能过度交叉。当工作生活问题集合在一个社交场景中,就会导致过度压力,让人心理失衡。

而这形成了一个悖论:主流社交媒体的发展逻辑就是要不断吸引更多的人。它鼓励人们不断卷入朋友、亲人和陌生人,突破150人的社交上限。

很多人被迫被卷入主流社交媒体。正如当年精英人士们都喜欢使用MSN,结果因为工作伙伴和周围的人都用了QQ,就被迫改用QQ。(当然,MSN产品本身很烂)但社交网络与传统工具应用不同的是,人一旦太多,产品体验就会下降。而在目前,这种矛盾还无法克服。知乎大V的逃离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的主流社交平台的设计,就是把人聚拢在一个列车里,逼着他们往紊乱尴尬压力的方向走。吃喝拉撒工作全在里面,还要被认识的不认识的熟的不熟的围观。为此你不得不成为一个演员,重新包装自己的同时,还要看别人的拙劣表演。这显然并不是个舒服的社交方式。虽然人们可以见到更多人,更多事了,但也触碰到了社交心理的极限。

但人类还无法真的完全逃离主流社交媒体。尽管很多人宣称逃离,很多人在烦躁,但从数据上看,主流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还是在增长。

逃离只能一种暂时的逃离,或者转移社交媒体阵地来进行自我调节。面对人际交往过密的状况,人类的社交心理自清能力正在起作用。

所谓的逃离,其实正是短暂的心理调节行为。就像人们从压力巨大的城市去往大理、丽江、西藏这样的地方旅行,大多数人只是想要透透气,并不会真的就不回来了。

所谓逃离主流社交媒体,也是一样,其实只是去别的平台的一场旅行。人们聚集于主流社交媒体,跟聚集大城市一样,总体仍然是不可逆的趋势。

腾讯核心创始人Tony,在谈到设计产品时的信仰,说最难的是克制和敬畏心。那么社交呢?是不是也需要克制?

关键字:行业动态, 用户逃离, 社交媒体, 社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