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研发同学又吵了一架
前天需求评审会上,跟研发同学又“小吵”了一架。原因很简单,我想解决问题,他们想“解决需求”;我想推进项目,他们想推掉项目。
咱们来还原一下这个场景。
当时评审的需求是:
- 场景1:夜班遇节假日,以0点为界限,自动拆分为工作时长(1倍工资)和节假日加班时长(3倍工资)。比如9月30日夜班20:00-次日8:00,期望结果是9月30日工作4小时,10月01日节假日加班8小时。
- 场景2:节假日夜班,遇工作日,以0点为界限,自动拆分为节假日加班时长(3倍工资)和工作日时长(1倍工资)。比如10月3日(法节)安排夜班加班20:00-次日8:00,期望结果是10月03日是节假日加班4小时,10月04日工作时长8小时。
第一轮“质疑”:干不了?
评审刚开始不久,研发同学就开始了第一轮的“质疑”。
研发说:“需求工作量太大了,计算量太大,我们做不了。尤其是安排夜班时,目前默认都是工作时长,我们的日报、月报等部分,如果要做就得强干。另外,我们需要处理的场景太多了,根本处理不了”。
客观而言,实现该需求确实成本高,预估至少56人日。涉及多种班次类型、日期类型、跨天方式、班次属性等,预计产生48个场景和64个分支。
产品经理(即产品)回复:“嗯,工作量确实不小,所以咱们只聚集解决关键场景。即只做固定班次、只考虑工作日跨法节跟法节跨工作日”。
又问:“日报、月报呢?我们现在的报表结果,都是基于班次的,如果9月30日夜班,只能全部归属于9月30日,不能拆分至10月01日”
PM回复:“咱们先看看工作量,期望还是最好可以拆分,否则用户看报表数据不一致,可能也不太行”
研发问:“做不了,都没有班次,工作时长是用应出勤时长-异常时长-请假时长,怎么生成日报?”
研发小组长在旁友插问:“竞品是怎么实现的?咱们可以看看。”
第二轮“质疑”:竞品实现了吗?
PM说:“主要竞品都实现了,每个系统在建设之初就存在较大差异,咱们即使知道竞品怎么做,参考价值也有限,何况很多细节并不能调研,比如日报是否有拆工作时长”
研发问:“肯定不会这么干,没人会这么处理。”
PM说:“目前没办法调研到这种程度,可能他们确实没这么处理,也可能是处理了咱们不清楚细节,可以再看看”
第三轮“质疑”:你的锅?
研发说:“咱们现在就是在开倒车,需要把去年做的日历功能,完全重做一遍,当时5-6个人干了1个多月,到现在压根就没用到,现在又需要再改回去。”
PM说:“嗯,当时确实考虑的是国际化,所以做了底层日历相关功能,但现在国际化战略不是很清晰,那个确实没办法放开,咱们只能看看怎么处理。比如在它的基础上,封装一个独立的逻辑,单独进行判断。”
研发说:“那你现在可以保证做了这期后,后续不会再做国际化时,又要改一遍吗?”
PM说:“我没办法保证,企业战略可能会发生变化,只能说目前确实没这个规划。”
第四轮“质疑”:不做是不是也可以?
研发说:“这个需求目前只有几家客户,现在也有解决方案,无非就是多创建几个班次,排班繁琐,咱们有必要做这个需求吗?”
PM说:“如果我们要主打制造业,尤其是合资/国际化背景的企业,合规就非常重要。每年大概有11天节假日,每次都需要手动处理的话,效率太低,用户体验也很差。第二,现有的解决方案,员工没办法连班打卡;第三,我们销售环节已经承诺了2家客户,所以做是一定要做。如果工作量大,我可以再调研下客户场景,咱们进一步聚焦场景解决问题。”
大结局
第一,PM又再调研了2家客户需求,明确了关键场景,收敛了需求场景。即从第一轮收敛48个场景到第二轮10个需求场景,最后一轮,收敛到只有3个关键场景。
第二,PM又再调研了2家竞品,通过对应产品手册,明确了它们的解决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却有限。
第三,PM和研发都进行了一些妥协。比如日报无法处理,但月报一定要处理;所有异常时长、请假时长等,不再100%按0点进行扣除,而是定义规则为“迟到优先扣除第一天时长;早退优先扣除第二天时长”;关键3个场景的改动,工作量大也必须做。
最后,在第二轮评审时,基于以上信息,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反思
1、你需要深入理解用户场景和竞品研究。避免评审时陷入被动,确保能有效回应研发。 2、你需要懂得切换视角。评审时,你既需要站在用户视角,坚守底线,也需要站在研发视角,合理取舍。 3、你需要提前预研。评审前,你最好提前跟核心研发同学沟通,避免所有难题全放到评审会上。
经验:如何说服研发同学?
第一,功夫在平常。产品经理跟研发属于“合作与对立”并存的模式。合作是说属于同一个团队,需要协作解决用户问题;对立是说他们代表各自不同的立场,前者代表用户的理想立场,后者代表企业的现实立场。
因此,日常工作/生活中,产品经理应主动与研发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增进相互理解。例如,选择靠近研发团队的工位,参与日常交流;共进工作餐等。后续如果工作中有些“争执”,不至于弄得“老死不相往来”,毕竟合作才是你们的常态,而不是对立。
第二,信息与数据透明。你可能比研发同学掌握更多的信息、数据(比如企业的产品战略变化、用户信息、用户数据等),你应该把它们分享给所有的项目成员(即使有些成员觉得不需要)。
比如每次评审前,我一定会同步最近的信息(包含项目预告、项目背景、产品规划、规划逻辑、产品运营情况等),让他们享有信息权与确定感。
第三,数据胜于雄辩。应依靠数据而非主观观点来支撑论点。与研发讨论时,用数据说话,避免无谓的观点或逻辑冲突。比如客户量、需求数、用户频次、人效、收入等;
第四,讲好用户故事。如果无有效数据支撑,则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用户故事。坚持代表用户把他们的故事讲好,在关键用户故事上,不能做妥协。比如跟研发同学沟通前,至少需要明确1-2个用户故事(或用户场景)。
第五,拥有一个好心态。应保持“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理解研发同学同样如此。不同角色可能导致不同立场和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将争执和质疑视为交流的一部分,避免人身攻击,保持平和心态,以推进项目进展。
最后,懂得有效取舍。不应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不容挑战。在说服研发时,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案和观点,并在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做出有效权衡和取舍。
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学好方法论,换遍工作都不怕,这里是产品方法论集散地,专注分享产品方法论与产品日常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