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之美,感受产品的演化
nature.png
产品无数,问题无穷,人生有限,如何化解?
产品经理一辈子都在不断地发现产品问题,解决产品问题的过程中渡过。那么在这辈子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够走多远?好的产品经理和普通的产品经理差距,可能就是在能否掌握并熟悉运用几十个高阶模型。 因为高阶模型不仅仅是模型而是高阶思维,它意味着批量解决这辈子遇到的问题,意味着不试图通过胡乱猜测寻找产品方案,而是在更高级别上找到产品方案。 这两者时间的投入、效率的差异和成长的差距,岂是盲目努力几年能够弥补的。
这次分享通过三个案例构建产品系统模型,感受产品的演化,体会批量解决产品问题的意义,探索产品这条难走的路。 乘坐高阶模型时光机,追赶有限的人生,创造无限的精彩。
一、盲人摸象,不识大体
问题:既有腾讯优秀产品经理、又有流量优势,更是国内第一款短视频产品“微视”,为何失败?
- 享受微信、手Q等等大量流量资源
- 2014年春节投入大量广告费,用户暴增
- 花钱邀请明星进驻,“明星的短视频”内容为噱头
大家先别急着看答案,自己先尝试回答,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回顾一下,刚才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大家的答案各式各样:
- 明星内容不够多
- 用户手机流量不够用
- 拍摄功能不够好玩
- 用户拍短拍摄的需求少
- 产品推出时机不对,太早了
当我们给出答案后,我们有思考过这样一种潜在的情况吗? 我们的思路可能陷入某个细节纠缠;甚至往错误的方向寻找答案,离真实答案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全面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有技巧的分析出答案?
这段话不仅仅是用来描述回答微视为何失败时,我们解题的惯性思维。我们在解决其它产品问题、人生问题似乎也是这样的,凭着自认为很靠谱的“感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得出答案。但是从身边牛人非常少这个事实来看, 我们80%的解题思维、解决方案都是平庸的、一般的。
那么,回到微视的问题。把上述问题换成:如何有效、批量求解任意产品难题?大家有思路和启发了吗?【PS:这里的产品指社区、社交、平台类互联网产品】
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而是为了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通向所有问题答案的阶梯
批量求解产品难题
将产品抽象成简单的结构,也就是系统。【源自创新算法】
- 分离出整个产品中的核心模块,使用抽象词汇描述
- 将模块进行罗列,构成产品系统
短视频系统.png
一个完整的系统是要形成闭环:
有创造内容的人通过拍摄模块上传内容,通过分发机制将内容筛选给内容消费者看;内容消费者也会影响内容创造者和内容分发机制;
微视系统.png
接下来,通过微视系统分析问题。
拍摄模块:只有基础的拍摄、上传、剪辑、滤镜功能,对普通用户没有吸引力,对明星来说只是发视频的入口。
它是微视失败的核心原因吗?不是,因为国外的Musical.ly、Vnie在产品上线一段时间后都成功了,国内的快手也成功了。所以拍摄模块太基础,并不是答案。
内容消费者:被明星吸引而来的用户
这类用户本身没有问题,微博早期也是靠花钱请明星入驻吸引许多这类用户。所以这类用户也不是答案。
内容分发机制:是指微视团队将内容筛选、展示给用户看的一套规则。
明星内容本身也没问题,明星内容不够多这个回答有点接近答案。但是明星内容是花钱买来的,在现实生活中,预算再多也是有限的,并且无论是美拍还是快手,都是没有太多明星在里面,所以这也不是关键答案。
内容创造者:花钱引入的明星
很显然,请明星是能够吸引一部分明星粉丝来使用产品。但是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
- 新产品初期,对明星没价值,需要花大量费用让明星入驻发内容,内容拓展不开。
- 明星的短视频内容对粉丝来说也还好,并且拍视频的更新频率很低。相比微博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粉丝们更习惯在微博关注明星动态,并且一个人一般会喜欢很多明星,极少可能为了一个明星不怎么经常更新的短视频,下载微视。
- 对明星来说,更有价值的是“微博”,一方面粉丝以及沉淀非常多,另外一方面微博各方面利益生态已经将明星捆绑在里边。不需要微视这个还未成功的“视频版微博”。
所以微视问题的关键解出来了,问题出在选择明星作为核心的内容创造者,这些模块构成的产品系统明显是有问题的。
现在通过举出反例来证明刚才大家的答案不正确或不够好:
用户手机流量不够用——看剧看电影的优酷、爱奇艺大几千万日活怎么来?
用户拍短拍摄的需求少——拍得少没关系,看的需求多就好了。
产品推出时机不对,太早了——美拍比微视晚推出4个月,不也火了么。
二、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秒拍VS美拍.png
- 秒拍第一版抄袭美拍页面和功能
- 被微博投资后,通过微博进行导流
问题:为什么最后秒拍只有几十万的日活?社区都是媒体型内容,原创氛围全无。而美拍日活是秒拍的好几倍,用户使用时长是秒拍的2倍,并且原创内容为主。
美拍秒拍用户使用时长.png
给系统寻找鲜活证据
我们用刚才构建的短视频系统模型,继续批量解决问题。在原来的4个模块里面,根据美拍和秒拍功能、产品规则设计上的异同,寻找证据进行补充。 寻找证据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分析证据,了解隐藏在表面证据(概念)下的深层逻辑,而不被概念所限制。
产品功能的术语会存在固有的惯性,第一个把拍摄功能命名为“拍摄”的时候,这些词汇不是中性的,它们保留了自己的内涵和倾向。它已经深深影响任何使用过它的人。 只有重新定义它,回归需求的源头,才有可能跳出它给的框架,找到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做法,甚至发现新的用户需求。
美拍证据VS秒拍证据
美拍系统1.png
秒拍系统1.png
产品的高阶学习(分析)
先来看斯坦福教授马奇对人类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马奇被称之为“大师中的大师”,成名极早,三十岁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双得主司马贺主编《组织》,开创组织研究的卡内基学派。)
- 低智学习: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 高智学习:理解深层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换成产品的学习(分析)也是一样的...
- 产品低阶学习(分析):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连的产品、功能
- 产品高阶学习(分析):理解深层产品、功能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产品设计
美拍高阶分析VS秒拍高阶分析
美拍系统2.png
秒拍系统2.png
接下来,对比美拍系统和秒拍系统深层逻辑。
拍摄模块:美拍的MV特效和10秒拍大片的概念,都是为了吸引用户进行创作,降低用户拍摄门槛,推出之后引爆全网。秒拍虽然进行抄袭或照搬,但对于用户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新鲜感,玩腻了。不过,这明显不是秒拍背靠微博还输给美拍的核心原因。因为有几个成功的APP,例如Musical.ly、快手拍摄模块很基础,甚至没有美拍这样惊艳的特效,但是仍然成功,至于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文章最后会揭晓。
内容消费者:美拍和秒拍的内容消费者存在差异,留在美拍的用户喜欢看原创、人格化的UGC内容,秒拍则是明星或专业的PGC内容,这2类人群本身也没有问题。
内容分发机制:美拍是将流量、曝光更多的给到原创UGC内容,扶持UGC内容和达人的产生。秒拍则选择选择了专业的PGC内容和内容生产团队。虽然美拍的成长已经验证了,选择以UGC这个方向为主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回到2年前的当时去判断就不一定了,因为这些UGC潜在的达人是没有粉丝也没有什么影响力,都是普通的人,早期的内容有比不上专业的PGC。所以这样的人和内容秒拍是看不上的,秒拍倾向于急功近利,把流量更多给PGC等等符合大部分用户口味的高质量内容。而美拍选择以培养UGC为主,选择这条难走,但是具有长远价值的路。
内容创造者:为什么PGC内容质量比UGC更高,然而使用美拍的用户会比秒拍多?这就要回到UGC和PCG内容创造者的差异了。
UGC内容创造者
- 初期内容一般没有粉丝,在其它平台无法生存
- 内容真实、更新快、与粉丝互动多
- 数量多、潜力大
PGC内容创造者
- 内容高大上
- 全网都有的内容,PGC选择多平台发展
- 内容人格化的属性低,与粉丝互动少,缺乏“人情味”
总结: 如果说共产党的伟大和胜利在于解放无产阶级,那么美拍的伟大和胜利在于:解放无粉阶级
淘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美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网红。因为在传统路线上,要成为网红或者明星成本太高了。
三、上帝视角,系统之美
美拍VS快手.png
同样都是解放无粉阶级的美拍和快手,这2个产品的系统对系统内的人群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仍然按照解决微视和秒拍的步骤那样,试着继续批量解决产品问题
快手系统的证据
快手系统1.png
快手高阶分析
快手系统2.png
系统的演化,群体的行为
产品工作中最考验一个人能力的部分是在于有预见性,或者有预判能力。 能够清楚该产品解决方案、功能设计对自身模块,其它模块和系统的现状影响和中长期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有几种进化的情况?
预判清楚就能够回过头来思考当下,是否要这样设计功能?如何设计得更好?把路看清楚了,就知道如何走得更好。
美拍系统演化VS快手系统演化
美拍系统3.png
快手系统3.png
美拍系统之美 :
- 拍摄模块:鼓励更多的人拍摄视频,并且通过增加视频时长让视频内容发挥空间进一步提升
- 内容分发机制:让更多优质UGC的内容和达人得到成长,流量也渐渐集中在头部的优质达人
- 内容消费者:内容消费者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比较挑剔
- 内容创造者:顶部的内容创造者为了拍出更优质内容拍摄压力大,新的内容创造者早期内容不够优质,相对不容易冒出来
总结:美拍是一个UGC氛围很好,并且内容优质的短视频社区。未来的成长空间在于培养更多中部的内容创造者,并且将人群往下拓展。
快手系统之美:
- 拍摄模块:非常基础,有较短的时长限制,对用户视频、拍摄模块影响不大
- 内容分发机制:快手的滚雪球算法让人人都能上热门,至于能上多少人的热门,取决于用户对你视频的播放、点赞等等互动行为。因此内容品味是用户决定,新人也容易冒出
- 内容消费者:来源于二三四线城市,并且被快手博眼球刺激的内容吸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快手内容真实,亲切,接底气,在这里能够找到同类人和归属感。
- 内容创造者:顶部的内容创造者会被弱化,新的内容创造者有机会冒出来。并且快手的内容消费者源于二三四线,对内容要求不高。因此创造内容压力小,门槛低
总结:快手是一个UGC氛围更好,并且内容贴合二三四线用户群的短视频社区。成就快手的人群也可能成为限制快手往上发展的人群,未来的成长空间在于能否培养好社区的氛围,让内容更加健康的发展。
四、产品系统模型
产品问题之难
求解产品难题最难的地方在于
- 定位问题:如何在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产品的关键问题所在
- 设计方案:设计出合适的产品解决方案
- 分析预判:正确分析和预判方案
并且还有个隐藏难点:该产品解决方案、功能设计对自身模块,其它模块和系统的现状影响和中长期的影响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有几种进化的情况?
构建高阶模型是为了帮助我们打败认知吝啬鬼,克服认知的惰性,减少认知负担。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大脑关心的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即使是无用的答案。而不是能否真正彻底解决问题。
用模型来批量解决产品难题
我们已经用产品系统模型来批量解决三个产品案例的问题,现在是该减少大家认知负荷了。我们理一下产品系统模型如何构建:
产品系统模型构建三步骤:
一、抽象系统:寻找核心模块,抽象简单结构,组成产品系统
二、分析模块:根据模块划分,寻找鲜活证据,进行高阶分析
三、系统演化:享受上帝视角,追随系统运转,品味系统演化
产品系统模型.png
模型适用对象:互联网社区、社交、平台类产品
验证模型是否高阶,有bug:尝试用于分析感兴趣的产品:微信、QQ、微博、陌陌等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产品之美,系统之美,始于简单。
回到开头的问题:产品无数,问题无穷,人生有限,如何化解?
有限人生,几十模型,批量解决!
【无形装逼最致命...】
文/小A的思考
关键字:产品经理, 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