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的那点事:1 从微博未读池说起

为什么新浪微博次次被骂扰乱时间线,也要不断进行信息流优化?

为什么今日头条的每一次刷新,都能更准确的知道你喜欢看什么?

相比于可能略显晦涩的推荐算法介绍和市场及策略分析,我更倾向于从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切入信息流这个宏大的命题,所以这一次,我们来从微博未读池说起,聊聊信息流产品的那点事。


“夜幕”降临

遥想很久很久以前,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还是真正的时间线排序,而自从新版信息流的上线,微博就一直饱受扰乱用户时间线的诟病,CEO来去之间的微博下呼声最高的,也永远是“还我时间线!”尽管微博不断的对着这套算法进行调整,但用户的反响始终高涨,以致信息流已经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梗,连来去之间自己都在提到锤子手机发布会时忍不住自黑“如果再考虑渣浪的时间线——我第二天刷微博出来的都是当天看了前半场开喷的”。

这套饱受争议的微博信息流优化的算法,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未读池,每次刷新根据权重时间等因素提取顶部的十几条,这样的分发策略由于与微博的时间属性有着严重冲突,应用时出现了热点当时看不到内容,经常刷出几天前的失效内容等严重影响使用的情况,收到了一片骂声。


下沉市场与信息爆炸的双重困局

但是,在次次被骂扰乱时间线,也要不断进行信息流优化的背后,肯定有着普通用户难以理解的原因。根据CEO来去之间微博的一些透露和微博越发喜人的财报来看,微博的下沉用户量的增长与用户时长的增加,应该大部分归功于新版信息流。

相比于微博鼻祖Twitter的停滞不前与缓慢下滑的活跃用户,微博在长时间被唱衰后还能不断获取用户,应当归功于其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寻求新用户增量的战略。然而面对与一线城市对于内容需求几乎完全不同的,可能对于互联网产品并不熟悉的普通用户,不作出产品核心策略级别的调整,几乎必败无疑。

作为需要关注关系的社交类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与大众用户天然的惰性相斗争。社交类媒体要靠链接(关注关系)带来价值,而对于下沉市场的大众用户,发现并建立链接的成本可能过高,毕竟他们的需求只是获取内容作为消遣,一旦通过初始化的推荐关注满足了内容需求,很难引导用户去发现用户并新增关注,信息流的单一也导致大V的转发导流效果越来越强,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最后造成了早期的营销号联盟赚的盆满钵满,而真正的优质微博很难获取关注的局面;而且纯时间线由于没有任何的内容优化空间,也难以第一时间命中用户内容需求,对于内容质量造成的用户流失束手无策。

简单来说,对于仅为了内容消遣的普通用户,只要有内容可看,就懒得去寻找新内容,但是一旦觉得关注的内容没意思,不会仔细寻找新内容,直接流失。对于社交类媒体,这种不去进行发现的沉默用户可能就是灾难,毕竟,没有主动建立的连接,如何分发内容?而也许也就是头条类产品在下沉市场快速流行的关键点——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用户成本,不需要主动关注,阅读默认就是喜欢同类内容,会自动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内容而且看得越多推荐越准确。

而对于愿意进行内容发现,有着大量关注的高级用户,又难免面临信息爆炸的问题,时间线模式下,会将之前所有的未读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由于使用时间有限,很难将内容全部阅读完成,而下次再次打开时,该时段内新内容的积累可能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而那些之前没有被查看的内容,由于中间穿插了已阅读的内容,不想再看一遍,也就基本上永远失去了曝光机会。

举一个具体场景吧,在工作日每天早上地铁上刷微博,一共刷了50条信息,但是可能看了15条就换乘没时间关了,下一次就是中午吃饭再打开刷新了上午的20条,但是那些之前剩下的35条内容,不管质量多高都没有曝光机会了。然后再午休的空闲又刷了一遍微博,可能离上一次就隔了10分钟,只有2条新信息,又根本不够看。


算法拯救世界

在新版信息流未读池算法下,由于每次刷新只提取顶部的信息,就给了算法进行排序调节的空间,从根据转发、评论等互动情况和原创微博、图片、视频优先等规则对微博质量进行评估,到针对用户兴趣进行针对化推荐,解决了内容质量与兴趣命中的问题。每次刷新提取的信息有限,也可以实现在该时段内新内容的积累有限时,刷新出过去未查看的优质内容。打破用户对于微博就是时间线的认知,也为插入其他内容如推荐热门内容,广告等,留下了空间。

在新版信息流未读池下,之前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早上刷微博,50条信息刷出了20条,可能看了15条关了,中午再刷了20条,有上午的优质15条和之前未读的5条,午休的空闲再刷,就是新的2条和之前未读的18条了,做到了刷出不浪费(被阅读),想看有的刷。


挨骂冤不冤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一片骂声呢?

首先,对有时间属性的微博,最初的产品机制处理不完善。由于用户发表的内容与时间会有一定关联,微博最初的纯未读池就会出现“初三看到过年好”这种荒谬的情况。针对“明天”“过年”这种时间词进行匹配,不进入未读池的策略当然很简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的时间属性都如此明显。像锤子发布会可能会产生一个传播高峰,大家都在讨论惊艳的工业设计,一两天后又会归于平静,再出现相关内容,除了狂热粉丝可能就没有太大价值了,但从技术上难以准确界定这类关键词,也就难免会出现“永远看得是昨天的热点”这种尴尬的情况。

其次,作为牺牲品,官微和营销号的愤怒是必然。在自媒体、官微、影响力大V、兴趣小V生态繁荣,内容稀缺变为关注力与用户时长稀缺的时代,现在微博最关注的问题,已经从提升内容质量转为了提高优质内容到达率,相比于职业新媒体运营的定时更新内容流水的企业官微和赚的盆满钵满却只给自家导流的微博营销号大V联盟,微博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有效扩展高质量而缺少粉丝扩展能力的兴趣小V的影响力。毕竟作为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与链接,在有限的用户时间内,让优质内容代替流水账微博,通过推荐有新鲜感的兴趣小V打破营销号大V联盟的注意力封锁,这些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信息流优化才能实现,而作为牺牲品,官微和营销号对新版信息流的愤怒也是理所当然。

然后,是被降权的有一定量粉丝的用户的愤怒。对于非专业大V,他们的几百上千个粉丝可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新算法一上线,消息被降权,在未读池里最后分发,甚至干脆不分发,也就是曝光量大减,一夜回到解放前,难免让人恼怒。关于降权,微博的规则的确不够透明,微博互动转发评论少降权,无评论转发会降权,长图会降权,提微信公众号会降权。。。似乎是个黑政,但如果换种说法,微博转发评论多加权,用头条文章可以加权,短视频加权,似乎感觉上会好很多,但实际上,在各大超级应用争夺用户使用时长的今天,在用户极为有限的关注时间里,对优质内容的加权也就是其他内容的降权,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更深一层来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平台与用户间的利益矛盾,对于有一定量粉丝的用户,内容传播量就是最大价值,粉丝是自己辛苦赚来的的私产,向他们分发内容也就是他们不可侵犯的权利;而作为平台,单个用户的传播量并没有意义,只有用户的实际阅读内容综合质量高,造成的用户高增长、留存才是核心价值,对于内容必须要优胜劣汰,呈现最佳内容,Facebook等其他平台也都是这样的策略,无可非议。根据微博的数据,新版信息流下,优质内容的曝光量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有一定量粉丝,但难以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只靠关注量维持阅读数的用户,自然会受到重创。

最后,是重度用户的不满。表面上,这是老用户对于调整的普遍不适应与不满,但重点,可能正在于那些不适应的老用户,也只会不满。作为重度用户,他们可能会寻找切换回去的方法,可能会去投诉,而却很难真正的停止使用,长时间积累的关注与粉丝关系,使得刷微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只能边骂边用。而微博现在所关注的下沉用户,只会选择用脚投票,他们不会去调节设置,不会去反馈,刷不到爱看的内容就卸载,这就是三四线城市互联网的残酷逻辑。牺牲一部分重度用户的体验,来拉高总体用户的体验,是残酷而又理性的选择,在一线市场很难有进一步渗透空间的情况下,为了在这片只有今日头条才能茁壮成长的下沉市场上生存,做出再大的牺牲也不为过。


写在最后

市值和用户数持续上涨,使用时长显著提高,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很难去赞同对那些“新版信息流是无脑的修改”的诋毁,而在当初的微博面对的普遍唱衰的背景下,这样的重大转型策略也一定是一个各方博弈与妥协后的最后结果。

即使作为用户再不赞同这样的策略,面对这样的市场反响与微博的始终坚持,也只能说在现在微博总体用户的体量和始终坚持的下沉战略下,微博团队内部应当还会有更多的数据可以证明,新版信息流带来的内容体验上的提升,对全体用户的影响,足以弥补打乱时间线对核心用户带来的体验损失。

最后,在这个微信已经占据用户近半的使用时长,马太效应愈发强烈的今天,即使面对再大争议,新版信息流这样可能进一步争夺用户时间,打破巨头封锁的转型战略也是值得尝试的,毕竟,相比在成功后对结果进行理性的复盘,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中,除了尝试每一种可能性,没有人可以准确预言,下一个可能的增长点在哪里。

相关阅读:
信息流的那点事:1 从微博未读池说起
信息流的那点事:2 为什么信息流如此流行

作者 kuanso

关键字:产品经理, 信息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