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的那点事:4 头条系的困局与变局

头条系产品虽然收获了巨大成功,但也收到了内容质量差、标题党、低俗化、回音室效应等指责,这些问题究竟是我们对于头条模式的偏见,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一次,让我们来聊聊,信息流产品的面临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法。


“内容质量差”

头条系产品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内容质量差”,低俗内容、标题党...“低质量内容”盛行。

原因也似乎显而易见,头条系产品所依靠的自媒体,本身的内容生产水平有限,无法与专业媒体编辑相比,再加上根据流量进行奖励的政策,为了吸引眼球只能在选题、命名标题等方向各出奇招,最终导致了“内容质量差”,而且这似乎是头条系产品与生俱来的问题。

但是,如果真的“内容质量差”,那么如何解释头条系应用的广泛流行?难道各大媒体在资讯领域多年的积累,换来的就是连一款“内容质量差”的产品都无法防御?为了更好地解释头条系应用的广泛流行,我们只能放下作为“互联网高端用户”的高傲,重新关注“内容质量”这个问题本身。

首先,“内容质量差”在内容偏好时代,可能只是个伪命题。我们已经聊到过,下沉市场用户的最大需求就是满足内容偏好,那么在这样的定义下,用户爱看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而我们作为可能更深度的内容消费者所定义的“内容质量差”,对于他们来讲可能毫无意义。

而且实际上,即使作为所谓的互联网深度用户,我们对“内容质量差”的理解,可能也有着一定的偏差。深受数码产品爱好者喜爱的产品测评,其他用户可能会认为是深度植入的广告软文,一个不了解“二次元”的用户看到COS甚至可能会认为是与美女图类似的擦边球内容。

只不过我们在某些领域上,达成了共识,共同界定了一批“低质量内容”:可能我们都有更重要的内容来阅读,所以认为打发时间用的搞笑社会新闻是“低质量内容”;可能我们都认为有更严肃的内容来阅读,所以认为各种明星八卦的娱乐新闻是“低质量内容”...

今日头条用户画像

但是回归到头条系应用的主流用户上来,了解一下他们真实的内容偏好,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认为的“低质量内容”,可能就是满足他们的内容偏好的优质内容。从今日头条的用户画像上来看,我们所诟病的打开应用推荐的“低质量内容”,可能正是对于一个没有使用记录的新用户,为了实现冷启动需要的,根据大众用户画像推荐的,最可能迎合他偏好的,最可能让他继续使用并留存的内容。

我们所担心的,“低质量内容”可能诱发点击,产生“越看越推荐,越推荐越可能看”的自激循环,对于他们,可能就是推荐的内容更加符合他的偏好。我们想摆脱的的,根据大众用户画像推荐的,可能有些“俗气”的内容,对于他们,可能就是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他们,就是大众画像中的一员。

可能正如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访谈中提到的,“在通过技术手段屏蔽虚假、诈骗、血腥、暴力内容后,让用户看他们喜欢的用户看八卦娱乐、搞笑新闻又有什么问题呢?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的确,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只阅读精品内容,从新视角看待世界,甚至要求自己实现“每日认知迭代”,但是,也请不要剥夺大众用户的,不抱有那么强烈的目的性的,轻松的阅读的权利。而这种超脱于技术外的,心态上的转变,可能正是头条系产品成功背后的关键。


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在只分发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的策略下,用户只能接收到符合他观点的内容,产生一个封闭的单一观点反复重复的环境,让用户产生,这个小群体的认同就是整个现实世界的共识的错觉,不再能接受其他的观点与多元的现实。

这又是一个深度互联网用户的,对于头条推荐模式原理上的担忧,担心这样会使用户丧失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甚至思想偏激。

首先,从头条的用户画像上来看,主流用户只是消费娱乐性内容进行消遣,较少关注涉及到价值观判断的深度内容,即使是会引发单一的观点的内容,也绝大多数在与骂小三,反对物价上涨等一些传统社会民众关注的领域,而在现实中民众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实际上一直就是单一的,并不是头条引发的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可能又是一个由于对待阅读的态度不同产生的,无用的担忧。

另外,从单纯的算法角度来说,一个好的推荐模型,只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只根据用户偏好进行推荐,造成的内容单一的“过度拟合”,实际上是算法本身不完善的表现,不能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

通过优化算法,实现“模型泛化”——帮助用户发现更多他可能喜欢的内容,才是算法努力的方向。协同过滤算法根据用户或者内容间的相似性进行的推荐,就是解决回音室效应的有效方案,具体方案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相比于去指责算法,我更倾向于相信技术本身是中立,不带有倾向的,一个好的推荐算法,就是我们的在互联网上的投影。

如果我们只愿意接受自己赞同的内容,即使没有算法的介入,只去看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并没有什么难度,毕竟在现实的社交圈中,我们都可以实现一个没有“异见”的小圈子,在互联网上,靠着订阅和屏蔽,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任务;而如果我们可以接受他人与我们不同的观点,而不是置之不理甚至点击不再推荐,相信一个好的算法并不会只推荐给我们单一角度的内容,因为我们的内容偏好本身,就是对不同角度内容的偏好。

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对于推荐算法作恶的指责,也可能包含着对算法反映出来的,自己从未认识到,也无法接受的,真实的自己的一丝恼羞成怒。我们当然可以通过算法的调整来摆脱这种困境,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去承认接受,并慢慢改变这样的自己。


标题党

标题党,是头条系应用——“点击阅读就是喜欢”——这样根据用户使用的操作,来判断内容偏好的策略,随之而来的副作用。这样的策略,对于争夺下沉市场大量的,不愿做出主动选择的沉默用户,是一个适合的策略,但由于判断条件单一,无法得知是因为被标题诱惑,还是因为感兴趣而点击,实际应用中就会出现通过标题党,来诱导用户点击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挖掘一些真正可以代表用户的内容偏好的,隐性的用户操作数据。比如对于文章,除了点击,阅读时间,阅读完成度,是否查看文章的相关推荐内容,都是可以考虑的角度,相比纯粹的点击判断,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标题党的问题。再比如看视频,如果快进次数过多,虽然看完了,可能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值得反复回看的内容,命中内容偏好的几率就相对较高。

通过用户阅读数据,对推荐算法进行修正,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来抑制标题党,真正的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才就会得到更多的曝光机会。


同质化

??头条

上图是三家主流的头条系产品去除了顶栏与底栏后的截图,你能分辨出每张图是哪款应用吗?

这也就是头条系产品所面临的一个略显无奈的问题——同质化严重。由于基础的推荐算法各家都可以实现,竞争的重点就转向了算法层面的深度优化,而这种无法直接体现的,改善效果有限的优化,主流用户是无法有效感知的。在内容来源上,“头条号”,“网易号”,“uc号”重金推广下 ,背后的内容生产者产出的内容,也很难有本质区别。至于用户体验?再看一遍上图,答案就不言自明,大体验很难有突破性改善,小优化对于下沉市场用户的作用,也相当有限。这样的情况下,同质化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的手机用户普遍会在12个月左右换一次手机,纯信息流产品多半需要重新获取一遍用户。”正如微博CEO所言,当各家都普及了基本的推荐算法,完成了自媒体生态布局后,主流用户已经很难区分各大应用间的细微差异,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流量推广与品牌营销的旧战场,只不过今日头条等新兴平台,由于占领了先机,积累了口碑,有了和传统新闻门户一战的机会。


社交关系链优势

除了同质化竞争的内忧,头条系产品还面临着社交应用头条化的外患。当算法推荐的优势被普遍认同后,其他有着内容积累的应用,微博、知乎甚至是B站,都普遍转向头条化,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类应用,攻势最强。在完成了以推荐算法为基础的,新版信息流分发策略调整后,相比头条系应用,微博由于大量自媒体大号聚集,不需要重金奖励,就已经拥有了大量持续的可分发内容的优势,再配合微博关注的社交关系链优势,可以有效提高留存。

正如前文所说,头条系应用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阅读即喜欢”的策略,不需要像微博一样点击关注以建立关注关系,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但是使用成本降低的同时,也就丧失了深度关系链带来的高留存优势。微博信息流调整时,老用户对于调整的普遍不满,但作为重度用户长时间积累的关注与粉丝关系链,使得他们很难停止使用微博来抵制,只能边骂边用。

而如果头条的某个调整让如何产生了不满,用户由于没有建立深度关系,用户更换应用也没有很大成本,没有强链接,用户对于内容也就没有精准化的需求,不会由于缺少特定的内容而留在平台,使用同类产品一段时间,积累一些内容偏好数据,用户体验上的差别就已经不大了,用户流失率高,这可能也是“中国的手机用户普遍会在12个月左右换一次手机,纯信息流产品多半需要重新获取一遍用户。”的另一种解读。

如果临时换手机,第一个要装的的是什么应用?微信,应该是最普遍的答案。稳固的社交关系链才能带来最强的留存,这恰恰是今日头条现在所缺少的。在内容应用普遍头条化后,微博通过新版信息流实现内容推荐与优化后,还可以保留强社交关系带来的高留存优势,但是头条系应用想打破用户的不需要关注自动推荐的认知,转向建立用户强链接,只有通过产品机制上的强引导,才有可能实现,也就是现在的微头条的产品方向。

用抖音证明了可以做出高端产品,用火山证明了可以做出UGC产品,头条的下一步,可能就是用微头条 ,证明自己也能做强关系的社交媒体。从底栏tab位,到相比普通内容,微头条在信息流中突出的显示面积,再到信息流中智能推荐微头条用户与内容,微头条的产品地位可见一斑。

拥有最强社交关系链的微信,也开启了从QQ邮箱时代延续的的实验室功能,推出看一看功能,正式进入内容分发的战场。那么,为什么有算法推荐机制的想做社交,有社交关系的想做算法内容分发,算法+社交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算法+社交=?

现在的头条系应用和其他的内容产品,大多都基于同一个逻辑——内容消费是用户自身的需求,所以优化的方向,也就是不断迎合用户的内容偏好,从最早的门户网站以频道方式聚合,到订阅关注的方式更加精准的内容分发,再到通过算法从海量内容中只能推荐,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精准的迎合用户的内容偏好。

但是由于社交关系链的缺失,内容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发掘——社交货币。

我们需要内容来和他人分享,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中寻找认同,证明品味;我们也需要了解朋友们的阅读内容,有谈资来跟上朋友们的新话题。

让内容成为社交货币,社交关系链必不可少,而在中国,强社交关系链,某种程度上就是腾讯的代名词,在腾讯一家掌握了全部社交关系链,用户粘性高到其他巨头多次强推都无法有效争夺的情况下,微信顾全量,QQ重年轻,这样的差异化打法,又让闪聊这样,snapchat式的,从年轻用户群切入的社交产品模式鲜有成效。

为了避免沦为社交软件的“内容服务商”,内容产品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试图重塑关系链。但无论是微博在早期凭借着社交媒体的定位,和转发二次创作的的产品机制,营造出的针对特定内容,进行深度交流与二次创造的用户群与兴趣社交关系链,还是黄油相机、美拍类工具软件,通过构建垂直化内容聚合与社交平台,鼓励用户在应用内分享与社交的方式,形成的深度用户间的关系链,这种关系链虽然可能有很高的粘性,但都局限于线上关系与有集体认同的小群组中,而向线下突破,进入用户的现实社交圈,让内容真正成为生活中的社交货币,则似乎总有一道穿不透的墙。

既然内容到社交的路如此艰难,那么从社交到内容呢?让我们从社交货币的视角,再来看微信的看一看功能:

首先,熟人关系链的加入,让内容推荐不仅仅基于用户个人偏好,更可以让你了解到朋友阅读什么,关注什么,让内容不再局限于自己阅读,更可以成为朋友间的交流谈资,真正成为社交货币。这样通过朋友圈进行社交信息过滤的,可以延伸至现实社交关系的推荐内容,你感兴趣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其次,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内容推荐,某种程度上,是基于用户的协同推荐的现实版,可以从原理上解决"回音室效应"。因为即便和你最志同道合的朋友,阅读的内容也不会完全和你相同。所以,你总会看到一些你内容偏好外的新内容,由于是朋友阅读的内容,你对于这种阅读舒适区外的内容的抗拒,也会大大降低。

最后,不要忘记,现在的看一看,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初版。只有当这个功能走出实验室,有了9亿用户和社交关系链的加持,才能真正发挥算法+社交的威力。


写在最后

在这个可消费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可供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争夺用户时间,已经成为了各大应用的主战场。

通过无限刷新的信息流,降低用户在碎片时间降低寻找阅读内容的难度;

通过视频与直播,提升在可以持续消费内容的场景的用户粘性,降低跳出率;

通过音频形式,降低消费内容的难度,挖掘用户在驾通勤等,之前未有效利用的新场景下的内容需求。。。

内容消费在不断进化,内容分发领域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是继续由头条系的算法统治,还是内容应用加入推荐算法后会迎头赶上,社交的加入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局,可能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作者 kuanso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