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表表,北格子”现在可还好?

5年过去,当年的“南表表,北格子”,现在可还好?通过文章来一窥究竟。

目前,我国拥有将近四千万的大学生,大学生因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受教育程度高,年轻群体密度高等特征,常是各家创业公司瞄准的群体。

而随着人人的日渐没落,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一款牛逼的垂直产品,在青黄不接之时,市场上出现了两款从课程表这一工具属性切入的产品,也曾红极一时,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产品。5年过去,当年的“南表表,北格子”,现在可还好?让我们通过一场“老友重逢”的比赛一探究竟!

1.对阵双方

2.赛前

需求分析:

学生对于课程表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大致经历了 手抄-打印-拍照(截图)-工具四个阶段 ,而之前的解决方案也都存在相应的用户痛点:

  • 手抄:  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墨水纸张还有人力,如果字写得难看,天天上课前看一眼自己的字恐怕心情也不会太好
  • 打印: 打印技术普及以后,节省了人力也不需要考虑字写得是否好看。将教务系统的课表直接打印成一张贴在宿舍或是放在包里,需要时看一眼,不过和手抄一样,因为纸质的物品保留时间短,可能经常需要更换。
  • 拍照(截图): 移动设备普及之后,现在只需要一张图片,需要时拿出手机看一看就行,问题就在于,手机相册里的图片常常比较多,需要通过图库-相册-照片的路径来找到那一张课程表,这些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尤其是图片比较多时,很多网络上缓存的图片也会载入进图库,增加查找的难度。而且大学的课程通常分为单双周,课程表通常将单双周写在一张表上,你需要分辨出单双周课程,我们又经常记不清单双周,这无形中又增加了认知负担。

在课表软件出来之前,学生们每天都要忍受这么多的麻烦,也难怪,表表和格子问世后备受学生青睐!

大学生其实并不是一个那么垂直的群体,除了还未实现财务自由,和社会上的成年人没有太大的区别,那大学生需求究竟还有多少挖掘的空间?从上面这张图谱中,继续往下细分或许能找到一个利基市场,这里抛砖引玉,等着一起讨论!

商业模式:

(1)社交?

多数的工具型产品因为用户黏性差,停留时间短,导致难以挖掘可靠的商业模式,而社交又是天然能通过关系链黏住用户的方法。

因此这两款产品也都不约而同的在社交上探索商业模式,曾经的格子也以BBS作为切入点,然而现在只剩下一个校园资讯,不支持UGC,而且还时常被广告刷屏,体验极差。

而表表则走上了微博化的道路,推荐关注热门用户、140字发帖、插入话题、关注私信、账号体系等等,眉宇之间都能看出微博的影子。至于社区的活跃度还不尽如人意,我们拿微博和虎扑做个比较(虎扑是我最喜欢的社区,也是用户黏性最好的社区之一)。

可见,用户黏性的表现虎扑>微博>表表,打开表表的社区下课聊,也许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同样数量级的大v,评论和转发却和微博相差很大。且不说内容数量和入驻明星数量,就是内容质量和微博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作为课余时间的消遣,其吸引程度远不如微博。虽然将这样一款成长期的产品直接与成熟产品进行比较不太公平,但其实校园社交本就存在着天生的顽疾。

用户生命周期太短:“ 学生”是一个暂时性身份,尤其还是面向大学生的产品,用户生命周期也就四五年,衍生出的社交关系在时间上具有不可持续性。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很多产品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教育用户,然后用户在“学生”身份结束后纷纷离去。早期优质用户的离去会降低平台的内容质量(表表现在通过邀请达人的方式提高内容质量),从而降低了对新用户的吸引力,提高获取新用户成本。

社交场景限制潜力: 简单点说,就是“近的用不着、远的没必要”。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稳定而又狭小的空间里,学生用户群体的分布非常集中,本质上没有必要再多一个线上社交产品。

在我看来,社交产品都可根据关系链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行为事件、兴趣目标、和熟人,熟人社交有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之后基本没戏,这样一个更泛的社交产品已经侵蚀了很大一块学生这样的垂直社交市场。在很多校园社交平台上,即使双方投缘,关系也会迅速从平台转入微信,因此这类产品往往无法做用户沉淀,导致商业模式没法跑通。

而对于陌生人社交,在没有明确社交动机的情况下,也是玩不转的,豆瓣、知乎这类的基于兴趣目标的SNS社区还好,交友只是次要需求,更多的只是浏览和分享。但对于交友为主的产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玩法,尬聊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作为女生,收到太多这样的搭讪反而成了骚扰,男生多次受到冷落后对这种交友方式的兴奋点也会逐渐丧失。所以,用户活跃度和产品粘性不会太高,社交的空间和潜力也很有限。

现在很多产品也在探索陌生人社交的玩法,因为某个行为事件驱动的产品,比如婚恋、职场,也是能玩得转的,但如果聊得投机,最终还是会向金字塔顶端的熟人社交迁移的,也就是转战微信。

校园社交的窘境就在于熟人社交玩不过微信,陌生人社交又难以找到一个学生群体独有的行为事件驱动的玩法,而基于兴趣目标也完全没必要重复发明轮子(试想一下,有多大必要再做一个校园版的知乎或是校园版的探探?),因为大学生群体其实并没有那么垂直!

(2)校园服务?

除了社交这一条商业化道路,校园O2O也是一个新变量。校园O2O对校园社交最直观的意义是能为这些产品提供后续商业模式上的闭环。变现是社交产品永远的话题,在这一点上,校园社交产品可以通过接入生活服务相关的校园O2O服务来导流实现盈利,做最简单的流量生意。现实是,表表已经在这么做了,在首页的工具栏中,可以看到接入的各种第三方校园服务,将一对一社交转变为开放的平台,设置更有黏性的使用场景,圈住用户后再通过给O2O服务商导流等方式实现营收。

但是学生这样一个垂直群体,究竟还有多少定制化服务的需要?面向各种类型用户的主流产品很有可能已经一刀切的侵蚀了很大一块学生市场,是否还需要为学生做一个垂直版的特定产品?或许学生兼职会是个例外。因为兼职这件事,主流用户群体本身已经相对聚集在了大学生上,也许和同样来自广州的兼职猫联合能擦出火花!

3.第一轮:市场PK

市场表现:

在App Store给出的教育类排行榜上,超级课程表排名17,课程格子排名197,从易观千帆给出的详细产品数据表现来看,表表在各项数据上都超过格子一头,因为格子已经下线了一键导入课表的功能和校园BBS,因此在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的表现上都不如表表,加上糟糕的用户体验,在留存率上也不明显不如对手。

盈利模式:

课程表广告也算是一种新的广告展示形式,直接将广告植入进曝光率最高的课程表上,并且加注了红点提示,因为我的课程比较少,所以暂时不了解广告的推送规律,推送对象等。究竟是只有课少的表格才推送还是都推送,推送多少?不过将广告添加在周日上午12节(一般没课)的处理还是可以的,远离课程,避免分散注意力,红点也能起到提示和标注广告的效果。但是这种广告千万不能多,要不打开课表就看见牛皮藓一般的广告,很影响用户体验。

就盈利状况而言,表表的表现要更好

  • 拥有千万级别的大学生用户 ,DAU也达到了百万级别
  • 广告展示形式更加丰富(展示位更多)
  • 发展在线课堂,大学生资源更容易转化

不过在线课堂才上线不久,目前还是以广告作为主要的收入。对比之下,格子的广告位相对较少,DAU也只有几十万,广告卖不了多少。而电台和导购也因为用户量限制和产品竞争,难以转化成更多的现金流。

表表1:0格子

4.第二轮:功能PK

我们着重选几个功能进行分析:

一键导入课程表: 通过上述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上课之前(when)学生(who)在路上或者宿舍、教室等地方(where)查看课表,学生时代迟到又是常有的事,很多学生在赶往教室的路上,才赶忙查看课表,而之前的解决方法(method)各有各的缺点,一个是输入麻烦(抄写、打印),一个是输出麻烦(手机查找图片不方便、纸质课表查看不够“移动”),在那种紧张匆忙的场景下就十分难受了。

有了一键导入,最大程度提升了操作便捷度。在输出上,表表通过添加在桌面的widget,一个步骤就可以直接快速查找到今日的课程,设置好课程以后,就不需要在考虑单双周了,系统会自动为你显示本周需要上的课。而且页面更加美观个性化,这些都是之前的方法没法比的。

复制课表: 作为一键导入课表的补充,由于有些高校还没有接入,只能够手动添加的方式导入,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耐心手动添加,很可能就因此流失掉一部分用户。耐心的同学可以将自己添加好的课表二维码分享出来,然后直接扫码复制,当然你也可以面对面扫码,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方法,表表也正在积极的帮助用户构建社交关系链,面对面扫码可以将关系固定在产品上。

目标打卡、科学评测、早起打卡: 格子的这三个小功能和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小测试”、“整蛊游戏”等性质相同,都是内置于产品的传播因子,本身没有多大的价值。美图秀秀就建立了一套专门用来传播的体系,以增强自身的黏性和曝光度,在主界面中内置一格或多格变化的趣味活动,比如最近的金砖国家会议,美图就做了一格“晒出你的金砖范”的趣味游戏,上传照片然后变换成金砖国家的民族风格,这种趣味活动生命周期通常比较短,因此将代码写死的成本非常高,都是通过服务器下发的h5页面,当然,既然是传播因子,那自然少不了“分享”。

表表的功能实实在在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比如一键导入课表,成绩查询也支持更多的科目,而格子还有很多鸡肋功能,比如科学评测这类的朋友圈小功能。

表表2:0格子

5.第三轮:结构PK

产品结构:

注册流程:

表表拥有海量的大学生用户,因此首次启动的页面是登录页,方便老用户直接登录;而格子因为用户量更小,因此开门见山就是获取课表,帮助用户流畅的完成注册。

表表的首次启动引导页是在注册完成之后显示的,在用户即将到达终点之时还设立卡口,不太友好。而格子在启动之后马上显示了引导页,先介绍产品的基本功能,然后循序渐进引导注册,但是格子把添加课表前置有待讨论,虽然能先行完成部分课表,但是抬高了注册门槛,对于急需用户的格子来说伤不起,不过也使得注册完成的用户因为先前投入的沉没成本而更加忠诚。表表因为深耕社交,注册完成后还需要设置推荐关注,先让用户时间轴上有内容可看,知道在平台上能做什么,进而引导用户创造内容。

表表的功能结构更加复杂,但是还是比较好的做到了层次分明,将多余的工具放在了入口较深的工具箱内,保留了课表这一核心功能的“地位”。注册流程上各有千秋,因此这一局打个平手。

表表2:0格子

6.第四轮:交互PK

添加课程

(前为表表,后为格子)

可以看出,表表和格子都支持点击空白处添加课程的操作,但格子的添加需要长按而且需要手动设置单双周,并且在首次使用的时候没有加以引导,很多用户或许都不知道可以这么添加;相反,表表在首次使用的时候就通过图文引导核心功能的使用,而且单双周设置是默认全选的,因此表表的操作要更便捷一些。

格子商城(课程格子)

之前有文章报道格子已经开始通过格子商城迈出变现第一步,然而我看到格子商城里的虚拟商品全都是免费的,可能是这条路行不通干脆全部免费。

下课聊(超级课程表)

(知乎滑动效果)

在导入课表上,表表的表现更加出色,操作更便捷,也做了引导,虽然下课聊社区还有部分交互有待完善,但还不至于引起反感。而格子的交互真是做的一塌糊涂,用完还能忍受的那是真爱!

表表3:0格子

7.第五轮:运营PK

两款产品都把运营重点都放在了微博和微信这两家流量最大的平台上,因此着重对着两个平台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

微博运营:

简单对比一下双方的数据,拉长时间维度来看,表表在微博数不如格子的情况下粉丝数占优。

而管窥来看,从开学季以来,表表的更新更加勤奋,用户反馈也更活跃,比如双方都发布过的这条内容相同的福利,格子的福利多了周边产品,然而在发布更早且置顶的情况下,转发数和评论数都远不如表表。从数据上看,表表的微博运营是要优于格子的,那双方的差距究竟在哪呢?

定位+持续交付价值

表表的微博定位非常清晰,因为超级课程表本就有自己的吉祥物——表表(一只穿着超人服装,并自带美瞳的呆萌方块头小人,它表情丰富,会卖萌,爱掉节操,却拥有一颗学霸之心,一身正能量),如此呆萌的人物形象,在大学生人群中,尤其是以女性居多的产品中自然备受喜爱。还记得《引爆点》创造“流行三法则”吗?第一条就是附着力法则,让信息具象化、视觉化、可操作化,这就是这个人物形象带来的作用。

整个微博的文案内容包括回复都是围绕这个人物形象设计的,拉近了和用户的心理距离,人格化了品牌,更具有同理心,让你觉得不是在和冰冷冷的机器对话。翻看表表的微博,就可以看出,从官微到情感博主,再到被问要各种表情包、要晚安、要唱歌,甚至被问要视频会员,官微都尽力满足,是不是有一种海底捞服务的感觉?这点师从杜蕾斯,杜蕾斯的官微定位于无节操的屌丝青年。

(表表与粉丝的日常)

有了好的定位,接下来就是持续的交互用户价值,表表的受众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微博经常发布一些关于校园生活的内容,或有趣、或感动,吸引用户持续关注。这些内容更像是一个校园自媒体的内容,因此很多技巧,包括发布时间,发布频率等,都是尽可能的符合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已达到最佳的触达效果。

创意文案+微博小功能

一个好的微博传播文案,首先自然是文案内容要足够的吸引人,好的文案要包括利诱、共鸣、趣味、互惠等社交币当中的一条或多条,比如这条微博,因为程序员出错,官微用了一套可爱的猫咪表情包代替认错,让人哭笑不得,很好的平复了用户情绪。有了一个好的文案,那自然就需要扩散传播,其实运用好微博自带的几个小功能——关注、转发、@、评论、话题,就能很好的扩散传播,比如下面这条微博就是直接用了创意文案+小功能应用,也达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借势营销

微博是一个信息流汇聚的地方,有时候即使有了创意文案,也有可能石沉大海,所以还得学会借势蹭热点。比如9.8日凌晨,薛之谦和前妻在微博发声宣布复合,引来娱乐圈的哗然,表表就依葫芦画瓢的在微博照着原图P一幅图,并配上推广自家产品的软文,好好的蹭了一把热点。

然而,此文案和“师傅”杜蕾斯相比还是略显功力不足,同样蹭了热点的杜蕾斯,还是简单的一幅图,一句话就把产品和热点紧密的捆绑在了一起,还插入了话题,增加曝光度,反观表表的文案显得有点冗长,不利于传播,而且没有插入话题,略显可惜。

格子的微博运营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 官方化语言,更新频率慢,内容结构混乱 等都是问题,唯一值得持续关注的理由或许就是不定期的福利。

微信运营: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课程格子的功能介绍,简洁干练,表表的功能简介略显复杂,不能一下就提炼出核心功能。

也许是力度不够,也许是定位不同,格子的公众号更像是一个宣传出口,内容更新频率低,而且多为软文广告、活动策划、福利放送等等,阅读量和回复量也较低。而表表的公众号更像是一个自媒体订阅号,内容更新频率稳定,多为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情感内容,容易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体阅读量和回复量都要高出格子不少。

不过两者的公众号里都加入了成绩查询的基础功能,以方便用户快捷查询。此外还包括朋友圈流行的各种趣味小游戏,用以建立产品外部的传播体系,比如表表的录取通知,就是通过生成带有你名字的名牌大学通知书,分享朋友圈显得逼格十足。

内部运营:

表表产品功能模块里有一个超级实习生的功能,类似于校园代理,也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方法:

  • 帮助寻找合适的员工
  • 帮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实践能力
  • 帮助推广产品

在社区运营上,表表通过新上线的个人徽章系统和特约红人,也在一点点的向微博靠拢,并且通过官方的话题运营,持续提升用户活跃,但我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没有一个好的社交玩法,用户随时可能转移。

表表4:0格子

8.赛后

这场比赛,以表表的完胜宣告结束,但还有个问题没有解开答案,那就是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两款产品的差距越拉越大,我们也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找到一些答案。

翻开格子的版本历史,这几年的格子过的很纠结也很迷茫,社交探索遇冷后,干脆删除了社交模块做起了电台,现在的校园模块只剩下一个被广告占据的校园资讯。而目前的电台内容少,分量不足,再加上众多体量更大的电台产品的竞争,前方又是一片滩涂。

(早期的格子校园版块,相比之下,现在则显得冷清许多)

翻看表表的版本历史,表表这些年一直专注于下课聊社区和商业化道路的摸索,虽然也犯过一些错误(将最核心的课程表纳入到其他模块,不过后来马上又独立了),总体来说,走得还算平稳,用户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但盈利状况依然不佳,不过从工具栏接入的各方服务平台也能看出,表表依然有它的野心——建立中国最大的大学生服务平台。

格子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提升用户量,提高用户体验(交互做的真闹心)并且重新上线一键导入课表功能,没有一键导入,加上用户量少,就别指望用户还会使用你的产品了。有了产品作保障,再挖来增长黑客的高手,还是可以期待一下。

而表表目前已经坐拥了半壁江山的用户,现在如何变现才是最头疼的,以及如何找到基于行为事件的创新社交玩法,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微博的模式,从微博的虎口下谋得生存才是余佳文要思考的!

文/黄毛小子

关键字:产品经理, 表表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