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体验出发,爆改药店会员营销新思路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小区楼下的餐饮或美容店铺每过一段时间,不是在换老板就是在关门的路上,但药店不一样,特别连锁大药店基本上五六年不变,除非装修换新。这其实离不开会员营销带来的业绩支撑。
以我小区为例,我近期去了几趟药店,发现药店的运营花活玩得很多,会员营销味很浓。很多时候我都误以为这不是一家药店,而是一个挂着药店牌子的新零售超市:会员+私域+小程序商城+即时零售。
今天我想从一个真实的消费者视角出发,基于药店线上线下会员一体化运营,和各位谈谈我的思考:
药店该不该做会员营销?怎样找到药店营销与服务的平衡点?如何爆改药店会员营销?
从药店全场景会员运营方法出发,围绕用户购买旅程去设计营销和服务功能,从“查找-咨询-购买-离店服务”四个重点环节去会员服务。
会员营销本质不是作用于单纯的营销效果提升,而是在增强会员服务能力前提下,为营销增加信任感,增加会员对活动兴趣,拓宽药店的消费场景和使用频次。
01 用户的购买决策是什么?
以我个人为例,药店对我来说,是刚需消费场景,一般身体没什么小打小闹是不会去买药的,也不会因为活动或者价格因素影响我选择哪个药店,影响我的选择是“便利”和“品牌”,
第一选择,便利:哪个店人少我去哪,哪个店离近一步我就去哪;
第二选择,品牌:在华南地区,特别在广东,大参林无疑街坊药店的老字号,如果两家店在便利条件同等时,我会下意识选择大参林。
而我太太和我到药店的需求会有些差异,除了身体出小毛病到店买药外,她也是个“养生”达人,经常会在微信读书里看一些中医养生的书,有时候会到药店买点方子自己调理,有时候也会买一些药材煲汤、泡水泡茶等等。
她和我一样也是选择大参林比较多,也不会特意因为活动而到店购买,她反而更注重“服务和体验”:用药咨询、药品差异、保健建议等。
再者就是“习惯”,和店内药师交流多了,也会有熟悉感,也就更“习惯”选择大参林。
除了医药品类,我也发现有很多人还是比较原意到药店购买滋补品和营养品,比如阿胶、燕窝、蛋白粉、各类营养补充剂,在价格上门店虽然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但所见即所得这是最大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优势。
总结下来,影响用户购买选择来自四个因素:便利性、信任度、熟悉度、真实感,而且很多时候到药店时候一般痛点和需求是比较明确的,价格反而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药店到店场景来说,服务为王,营销为辅,通过好服务建立熟悉关系,还能引入到自家门店社群和添加微信,把到店场景延伸到店外服务场景,那才能有下一次到店或线上复购的可能。
02 要营销,还是要体验?
在用户消费场景中,营销和体验有时候难以共存,二者选择其一,是牺牲购买体验做强触达强促销,还是保护用户体验弱化营销,但业绩又该如何提升呢?
这对于药店来说是否要强营销,有没有可以平衡营销与体验的办法呢?
我先从一个亲身经历来说起:
某次早上起床,我有点感冒迹象,就想着到药店顺带拿一盒感冒药走,从进店、咨询、到结账前很顺畅,但在结账时候就出现了强营销的环节。
店员问我是否有会员账号,我报了手机号后,店员在系统中查到我的会员状态。因为我是普卡,店员就开始引导我进行会员升级,由于当时因为赶时间,我就和店员说先不升级,但店员又抛出了最近的一个活动要向我介绍,我再次提出赶时间出门,店员还是抛出话术说一两分钟就能办好并且能享受,最后在我多次婉拒后才给我结账。
这来回拉扯中,其实我的整个购买体验是很不好的,一般买药的场景可能是身体带着不舒服,或者是出门或回家路上顺手带走,从身体和情绪状态上都是处于低点,都不愿意在药店久留。
这非常考验店员导购过程中的“察言观色”,在保证用户购买体验时,如何让营销合理化:
1、识别用户状态,决定营销力度
如果是精神饱满,状态不错,那可以在导购过程中多聊下门店活动;但如果看着身体和精神状态明显不佳,降低营销导购力度。
2、洞察和分析用户产品使用场景
在导购过程中,通过用药需求和用药对象,了解是否适合进行营销活动导购;
比如购买一些紧急类药物,如过敏药等,也是本人所需服用,那么就不建议过多营销,容易引起用户反感情绪。
如果是给家人带的药而且不是很着急情况,可以在结账前进行话术营销。
3、营销时机前置,话术由浅入深
门店导购营销肯定是在服务之后,但不一定全放在结账环节一口气完成,还可以前置并且逐渐渗透,但原则一定是在“服务”之后,无论进店用户是否已经有明确购买药品,作为店员药师都可以先询问下是哪里不舒服,这是用户愿意交流和不会反感的事情,因为这是对他一个服务的体现。
这样就可以通过在用药咨询过程中发现营销机会点,结合专业意见以A+B效果更好的搭售、或者买一赠一活动、门店会员积分活动等穿插在话术过程中,这其实和我们私域里私聊成单的逻辑是一致,得先有提供价值获得信任,才有营销话语权。
03 真活动,还是玩套路?
在活动营销中,形式一定要简洁且清晰,尤其是结合门店营销。我以消费者视角,在大参林购物和入会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
1、活动丰富,但信息易过载
大参林围绕“会员”为核心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店员导购分为三层营销活动:
第一层,入会升级活动
根据提供手机号查看是否办卡和等级情况,如果没有办卡直接快捷办卡,如过已经办卡但是普卡,然后会进行引导办理“至尊会员”,年费128元有6项会员权益;
第二层,社群引流活动
引导添加门店群,进群可以领取一张38-10元券,每日社群专享活动;
第三层,各类会员日活动
门店营销活动大参林有丰富的会员日,比如近期在做积分兑换券活动。
三层营销动作,在用户进店短时间如果都要进行口播营销,对导购短时间引导的能力要求很高,重要的是对用户来说难以消化,购物感受也不好。
比如128元升级年度至尊会员活动,其中一项返回的100元券包权益,实则是对应10张10元券,每月也只能使用一张,如果不仔细查看细则或聆听好店员的说明都会遗漏。
又例如,会员节活动,门店导购在活动宣导时候其实只强调了积分兑换立减30元券的活动,而没有说明需要单笔消费满99元,如果不是我看到了门店内海报多问了一下使用门槛,那估计我会误以为是无门槛满30减30元券。
所以,在门店时候由于环境影响、时间短暂、接收信息缺失,用户是很难消化这么多信息,就算成功营销,但后续也会容易引起客诉,就算没有客诉,也影响用户对活动信任感。
在门店线下活动中,应不多于两层活动,一个常规活动+一个特别活动,而且口播话术在简单清晰的同时,需要讲清楚门槛,减少售后压力。
2、包装热闹,但参与限制多
特别在结合门店营销,减低用户的理解门槛和使用门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就以“惊喜会员节,30积分兑换30元券”为例,如果不认真阅读使用门槛,我就以为是一个普通兑换活动,但实际上有很多门槛规则:
1)兑换时间和使用时间的部分错开;
2)非全场券,部分红标商品参与、中药商品不参与;
3)兑券与用券的限制,单人兑换不超10张,单次使用不超3张。
前两个门槛其实会容易产生问题,关键不能让用户高效参与其中。
问题1:兑换和使用时段的错开
8月1日开始可以兑换,但实际要到9号后才能用,在运营角度上,我理解是增加一个兑换的预热期,同时让9号前兑券的用户,增加一次9-13号到店的频次。
但在用户体验上,我兑换了券之后,还想着马上使用,却看到说要到9-13号才能使用,说实在是多少有点感觉被套路了,即时参与活动的正反馈缺失了,做活动的要点是不是让用户省多少钱,而是让用户感觉占多少便宜。
所以,这个活动在用户体验的设置上是不好的,即时是消耗积分了,但后续这个券的核销率肯定是大打折扣。
今年618很多平台都取消了预售的玩法,回归到即时优惠方式,也是在简化活动体验,为营销祛魅,反而门店却玩起“预售”模式,确实让我有点想不通。
所以,会不会这次活动是为了做会员耗分,而不是真的希望用券活动带动销售?在活动设计的目的上意图是什么,这里就有点模糊了。
把兑换和使用时间统一起来,积分兑换提前锁客的玩法直接去掉吧,增加前期各个触点的内容预热或者小程序预约用券提醒的方式,这样效果更直接。
问题2:参与品类局限,影响参与转化
海报一眼看下去,以为是全场活动,但实际上能参与的商品局限性还挺多,中药类不能参与,部分红标商品才能参与。
在运营层面上为了更好把控毛利率和统一性,像中药这类非标产品确实难以设置活动。但从用户体验角度,既容易产生误解,而且实际也没什么商品可以买,最后为了不浪费券从而去购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进行凑单。
这样看,这次会员活动本质是凑单型的玩法,但可能策划人员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门店凑单对比线上凑单的玩法其实不好落地的。
为什么?因为在线下门店,红标商品各个货架都有,难以快速筛选,最终用户也会有可能放弃活动,而在线上凑单,有筛选功能,有凑单活动专区,凑单决策是很容易下的。
那么参与活动商品,过往零售卖场活动,要么做全场券活动,简化用户思考;要么直接拉单品券活动或者单品类券活动,聚焦用户需求简化他们参与活动认知。
04 切忌竭泽而渔,营销为体验服务
看似平常简单的积分兑换活动,在实际落地和用户体验上有很多细节会影响转化效果和体验感受。如果此类细节问题多了,用户很容易对同类活动免疫,一旦用户形成不好的肌肉记忆,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掰过来,特别是像旁边就挨着海王星辰,用户也就有平替的选择。
假如我是大参林的会员运营操盘手,有几点会去做优化:
1、简化用户从认知到参与门槛
活动不是越复杂越好,越复杂意味着要优化的环节越多,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越多,比如:去掉积分兑券环节,直接积分当钱花(做好每单支付限额说明)
2、区分线下参与场景和线上参与场景的差异化
即使再简单的活动,都要把用户旅程刻画出来,从线上直接进小程序的路径,和线下进店参与的流程都是不一样,用户场景和心态都不同,要考虑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运营路径,每一个环节优化10%,三个环节优化就有可能带来指数级的提升。
3、门店导购流程精细化
要规范好营销逻辑,哪些人群需要强营销,哪些情景不能过度营销,哪些场景对应的话术方式,需要有具体的方案和培训落地,而不是千篇一律像群发信息一样地打广告,既完成不了公司业绩,也把整个购物体验做得不好。
对于店员导购来说,这个是指标是任务,但大多是不懂如何运营的,这需要总部给到门店清晰的培训与指引,不然就会变成为做而做,为考核指标而动作变形。
虽然门店是值得挖掘的流量池,但对于药店兼具民生属性业态来说,过重营销味容易引起反效果。
最好的办法是增加线上线下的服务接触点,把营销活动在用药咨询等服务的过程中引入进来,从单纯口播或群发活动,到结合用户的产品需求提供最优的方案,让用户真感受到“会员”服务,竭泽而渔,而不是把会员当作是销售的借口。
作者:晓峰的运营增长私域增长幕后大脑,公众号:知晓运营思维,小红书:晓峰的运营增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