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中台、城市中台、经济中台的实践思考与比较探讨
最近回答了一个关于会不会读死书的问题。个人理解为这个问题实际是,看书看多了,会不会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就个人成长而言,一方面是要脚踏实地,参与工作本身就是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大环境,同时项目经理岗位面临的最急迫的事情往往就是如何采取卓有成效的手段定义并达成现实的阶段性目标,这么来看还是沉得下来的;另一方面还是要仰望星空,要回答我们的业务愿景是怎样的?我们的产品演进路径是怎样?我们的工作标准什么?。
上述两个方面,一个是道,一个是术,都是需要自己通过不断的吸收更加先进的知识经验并不断总结反思的,就目前情况评估,现在的阅读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篇文章算是对最近一年干的事的简单总结,从具体事情上来说,包括:政务中台项目投标及相关项目建设;经济中台的落地探索与实践;基于经济中台上的应用场景的建设。而这篇文章要说的不是具体做的事务而是“仰望天空”的遐想,一些理想化的推理。因此,本文算是基于我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简单串联了“企业中台”,“城市中台”及“经济中台”等概念并开展遐想和推理的结果,漏洞自然很多,有待实践的检验。
一、企业中台
1. 对于企业中台的基本理解
个人理解,企业中台概念的产生是因为互联网巨头发展为具有多个产品部门的形态,造成大量的烟囱式管理系统,要想整合这些技术、数据和业务于是集团内部就有了建设拉通相应能力基础设施的需求。
当这些互联网厂商包装这些实践形成所谓中台产品并出售给传统企业的时候,中台似乎更多的变成了以解决企业当前营销问题为导向,支撑企业开展消费者运营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我理解上述目标也是企业中台和城市中台最大的区别。企业中台的出发点是解决企业这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核心就是怎么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因此是站在市场或用户“需求侧”的角度出发来规划整个企业中台建设。而城市中台,是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解决的是为城市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并推动城市有效治理的问题。
从企业中台的建设路径来看,核心是围绕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开展的,这一点上我觉与城市中台有共通之处。其建设的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基于数据驱动的运营。
相比传统企业信息化系统而言,企业中台试图解决的是企业全价值链条的问题,比如汽车零售就是试图解决“围绕消费者认知—体验—考虑—购买—使用—服务”的企业经营问题,而不单是企业某个职能部门管理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支撑企业中台的技术进一步进化,用到了一系列更专业的技术理念以提供有效的支撑,包括:云服务、容器、微服务化等。
2. 企业中台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如果基于上述判断推演,是否带来了一些建设层面的现实问题:对于普通企业而言是否需要这样庞大的技术支撑?从实施层面,需要一个多么卓越的组织才能够成功实施?这样的系统建设成本又有多高?这也是阅读《中台实践: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解决方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疑问。
这样的资源要求与现实的矛盾对于大多数企业我想都是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经济中台或者是产业互联网建设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适合更大多数企业的解决方案,这部分在后面的经济中台模块中阐述。
继续梳理企业中台的建设过程,会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数据和业务双中台概念里,数据中台的建设逻辑似乎更容易成立和易于落地,而涉及业务中台的实践就不是那么的简单。
从业务本身来看具备以下特点:首先,业务的特性明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之间业务存在显著区别,这一点在我做erp项目的时候就深有感触;其次,业务流程本身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受公司文化影响较大,变更及整合业务流程更是涉及到公司本身的变革。
上述情况意味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厂商在业务中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深厚的行业积淀,也带来了实施周期和投入方面的现实问题。
单从业务中台的建设目标来看,其就是要为企业抽象出通用业务能力并与现有业务应用系统深度融合并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通用业务能力底座。
业务中台对业务本身进行抽象的同时也意味着他是不能直接带来所谓的业务价值的,因为中台不直接承载具体的业务功能和动作,也无法直接触达企业的合作伙伴或顾客。因此在进一步的实施的时候,要回答的就是哪些能力属于通用业务能力需要沉淀到业务中台中去?切分标准是什么?以及具体的业务架构规划和技术实现问题。
同样,这个问题在城市中台和经济中台的建设中也会遇到,后面进一步讨论。
二、城市中台
1. 智慧城市的演进与城市中台的定位
城市中台是通过服务于城市管理者(政府),使城市管理者为居民提供更有效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站在政府的作用和价值出发,个人认为,政府一方面就是要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市场充分的竞争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是提供公共服务,兜底民生相关问题,具体就包括医疗、教育等领域。
这两个方面,站在智慧城市建设层面,后者主要是基于现有电子政务建设的延伸,同时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而第一个方面,在当今消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下,经济交易数据都已经被互联网消费巨头垄断,政府其实更多的还是政策手段的直接干预(比如出台反垄断法),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决策支撑工具。
结合后面阐述的经济中台并与城市中台进行比较,我认为第一个方面政府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于经济中台的建设,目前了解这个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还是探索阶段;而第二个方面价值的体现,依赖于现有城市中台的建设。
我们从智慧城市角度出发讨论城市中台建设,这里借用黄奇帆在《结构性改革》一书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的版本框架:
- 智慧城市1.0版:数字化,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达出来;
- 2.0版:网络化,就是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要件联系起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
- 3.0版:智能化,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
- 4.0版: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对照现有的城市中台建设逻辑来看,包括三个方面:“聚”、“通”、“用”。理解“聚”和“通”是基于智慧城市总体建设1.0版本到2.0版本的过程,即数字化到网络化的建设;而“用”追求的就是智慧城市3.0和4.0版本的高版本动作。因此这么来看,城市中台在其中发挥的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或底座的作用。
2. 城市中台与企业中台的比较
基于上述框架的4.0版即智能化,比较企业中台和城市中台,他们的核心目的都是要通过数字驱动运营,只是说主体不一样,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城市。
进一步通过城市中台大的分类与企业中台进行比较,通常包括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三个组成部分。城市中台建设中技术中台被单独抽离出来了,系统实现层面有一个单独的封装和开放平台。
个人理解为相比企业中台,城市中台需要面向更广阔的技术需求方提供通用技术服务能力,而站在企业层面并没有太大的需要。在数据中台层面,企业中台的数据体量也许并没有城市中台大,但是其业务的复杂性也是相当高的,二者在这一方面也许并不能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比较。
3. 关于业务中台建设问题的继续探讨
在这里想站在城市中台建设层面继续讨论业务中台建设遇到的问题:包括资源困境和业务难以抽离及如何为具体业务赋能两个方面的问题。
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个人理解城市中台也是要抽离这许多电子政务服务应用共同的业务属性,为后续应用建设提供共性能力,并基于此开展有效运营。
城市中台的业务抽离是否更加困难?首先,对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言,其业务属性本身就不像企业场景和后面的经济场景那么强,这里的比较标准是涉及交易业务数量多少来看的;同时这样的整合不仅仅是企业部门之间了,而涉及到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是否难度就更高了。
也许正因如此,目前无论是“城市中台”还是“城市大脑”建设,更多的都是基于某个公共服务场景数据本身的融合、共享及单个场景支撑的智能化应用,典型的如智慧交通,涉及城市级别的跨部门业务沉淀及协同比较少,目前我个人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们不妨从数据中台建设的角度考察业务中台建设问题的解决路径。黄奇帆在今年的外滩金融峰会曾说“数字化平台具有全空域信息、全流程信息、全场景信息、全解析信息和全价值信息的‘五全信息’,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链一旦能够利用‘五全信息’,就会立即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从而对传统产业构成颠覆性的冲击。”
这个观点是否提供了一种推理依据,当数据本身足够的全面、足够的场景化、足够的准确,他自然会带来业务模式的变革,就能实现所谓“数据的业务化”,因此数据本身不仅仅能够支撑业务,甚至数据就能带来业务甚至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进一步推理,在具体的建设中我们是否可以将数据化的标准提高来作为业务变革和支撑的有效的抓手?
这样的逻辑是否会带来一个悖论:数据本来就产生于业务,要产生这样的良性循环,成了回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总结来看,个人认为还是要依赖于具体的业务运营手段,而这些支撑业务运营的不是“中台”而是前端应用。
企业中台的建设依赖于大量面向消费者的前端应用,同理城市中台也应该是如此。于是我们回到了企业中台建设面临的一样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先建设大量的前端应用或者是接入和整合这些应用。这样看来,这个硬骨头还是要啃下去。
三、经济中台
1. 经济中台解决的问题
经济中台相比城市中台个人理解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概念。如果讲城市有明显的地理界限及行政区划的划分,那经济并不是如此,经济活动通常是不受区域限制的。
这里说的经济概念更像是产业的集合,而经济中台建设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前文所说的城市管理者通过一个有效的抓手或决策工具“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市场充分的竞争和发展活力”的问题;另一个核心,我认为甚至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中台解决“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问题。
如果基于上述定位,就使经济中台相比城市中台即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又具有明显的政务属性。这里市场属性指的是产业发展归根结底是市场主体的自愿行为;政务属性是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其中要发挥更“有效”作用,基于后者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两个维度开展具体的动作。
站在政府这只手的角度,我们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政府这只手的边界是什么?他希望做什么?他能做什么?这个需要在实践中结合具体的项目运营动作去探索。
2. 产业链视角下的经济中台
站在市场这只手的角度,我们不妨降维到产业层面来推导一下经济中台的发展前景及路径,这里还是从企业中台面临的业务中台建设困境说起。
在前面阐述的企业和政府维度业务中台的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资源缺乏及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业务协同和整合的困难。记得在政务中台的建设中,我们的方式是通过构建或整合应用前端实现,我们是否有更加有效的途径。最近在电商领域看到了一种解决方式,这种方案是shopify和有赞这类产业互联网企业实施的。
他们的回答是,面向电商产业链上的实体企业,只提供配置化的开店工具,实体企业不需要再单独建设前端支撑应用,电商产业平台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架构,面向市场上已经具备的各种服务应用,平滑的接入若干应用能力即可实现为实体企业提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服务。这种方式与其说是产业中台不如更形象的说是产业的“路由器”。
针对这种方式,他们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小微企业。正如有赞创始人所说:“有赞的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家的需求更加趋同。‘范标准化’是中小企业服务的趋势,就好像一个好的收银机可以满足所有小卖部的需求一样。”
站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一下其商业模式。这类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电商其最大的不同是为实体企业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工具,在关键的销售渠道等方面依赖于实体企业自身的“私域流量”,而不需要依赖于淘宝等中心化平台的“公域流量”。
站在消费者体验来比较,消费者不需要通过“淘宝”就能访问到具体的卖家,可以直接通过访问卖家店铺的私有域名就行,至于是通过微信、抖音、美团等渠道进入都是可行的。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实体企业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自己服务的消费者群体的用户画像等一些列核心运营数据,更有助于打造自己的核心品牌,经营自主性随之也大大提高。而在这类模式出现之前往往只有大型企业才能独立开辟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中小企业通常会受制于建设成本高昂和平台垄断等问题。
因此,总结来看,shopify和有赞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产业互联网建设模式,他通过为产业链上的若干实体企业赋能,进一步增强了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客观上也达到了“去中心化”(相比现有的中心化电商平台来看)的效果。
站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类方式的出发点不是站在单个企业数字化,而是站在产业的角度为链条上的企业去赋能,从而解决他们自身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和苹果应用超市或微信小程序出发点上有本质的不同,后一种还是巨头的圈地行为,是为了将流量更好的流在以巨头为核心的生态圈的做法。
当然,目前了解的产业互联网的做法不能局限在shopify和有赞这一具体模式上,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都是具备相关特征的实践模式。
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共同的,这个平台的建设者的基本立场一定是中立的,而不是既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如果基于此推导这样的平台不会是围绕核心企业的自建中台系统演化而来的,也不会是消费互联网巨头的“圈地”行为。
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即解决消费互联网巨头带来的垄断问题,也能佐证产业互联网模式的合理性: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消费互联网巨头们提供了众多互联网场景下交易及服务的基础设施,能解决线下交易场景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带来的垄断等问题,但目前来看随着其发展也带来了垄断,消费互联网所具有的网络效应等特点带来的实际效果是“赢家通吃”的商业竞争结果。
那面对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政府层面当然可以出台反垄断法,但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我想如果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果都具备了基本的数字化能力,那自然政府担心的市场公平竞争问题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基础设施化”的平台工具,这个平台就是要均等开放的为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而不是“割韭菜式”的服务。
站在商业进化历程的角度,也许能够更好的阐述“基础设施化”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里引用刘润在《商业简史》中提炼的商业进化历程:即商业的核心是围绕交易,商业发展从商业原始社会到线段商业文明(如丝绸之路)到中心化商业文明再到去中心化商业文明,而每一次商业的进步都是依靠消除信息和信用不对称来解决的。
就目前来看,我们肯定是越来越依赖科学和技术工具来消除这样的不对称性,而这些平台工具都应该是基础设施的范畴。随着整体社会层面的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出越来越基础设施的趋势。
如果要对照这样的发展阶段,个人认为:消费互联网的巨头代表的就是中心化的商业文明,产业互联网应该代表就是去中心化的商业文明。
这里面总的趋势是随着商业进化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会越来越高,相关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能力会越来越强,这当中没有绝对的边界,其实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产业互联网评估应该是比消费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加底层和革命的基础设施。
3. 从产业互联网回到经济中台建设实践
如果我们要为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更加革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均等化和开放包容的平台,实施层面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
- 站在技术层面,中台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技术底座,在这个底座肯定是要有效的吸收企业中台、政务中台建设中先进的经验,这里面包括:业务中台及数据中台的建设经验;
- 站在市场层面,要为经济中台要为产业链条上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一整套共赢的运营服务方案,教实体企业(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怎么中台提供的科技工具,武装自己开展有效运营;
- 站在政府层面,结合前文所述的政府的关注点和可以采用的动作协同运营,有效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四、综述
综合来看,企业中台,城市中台,经济中台所站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站在企业主的视角;一个是在城市管理者视角;而经济中台是站在产业角度解决产业畅通及协同共赢的问题。
但是归根结底,他们都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只是这个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不同,基础设施化的程度不同,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连通、整合赋能的对象不同,但他们也都是运用科技手段围绕数字化,围绕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来开展的。
本文作者 @特立独行的猪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