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红,罗振宇和高晓松两个胖忽悠
当讲真话变得很难的时候,吹牛逼就成了一种时尚。
娱乐知识化时代
知识网红
知识娱乐化时代,从罗辑思维开始。自媒体、知识网红这两年成了资本追逐的IP,同时,粉丝经济造就了不少“全民偶像”。如今在互联网社群里混,不说自己听过罗辑思维、晓说奇谈或吴晓波读书等知识自媒体频道,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一代有思想的网民。
鄙视链的最高端就是思想上的优越感——奇特的观点、独到的视角。似乎能俯视整个鄙视食物链。
有关传播学
粉丝们在网上议论纷纷罗振宇厉害还是高晓松更博古通今。城市套路深,江湖门派多。如果罗振宇像少林,那么高晓松就更像武当;一北一南、一内以外,最后都要万法归宗:天下自媒体人都是一家——传播吹牛逼。
想要了解自媒体人的特点,就要先了解什么是传播学。关于传播,即使外行也听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Who-What-Which-Whom-Wha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果)。
媒体人很懂语言,更懂传播,他们的目标不在意传播了什么,而是在意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最终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和知识风尚。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他们不关注受众获得了什么知识和观点,而是关注受众的知识和观点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是否引起了社会效果(人际间的再次传播)。
利于传播的东西的特点必须是大众的、媚俗的、取巧的、迎合的,如果玩高冷和小众,注定只是一小搓人的偏爱。如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 “ 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最好的沟通关系,也就是语言交换活动,其本身同样也是象征权力的关系。”_ _这也是人为什么喜欢出名原因,因为有话语权,“我说话,你愿意听。”
大多数的斗争,不管它们实际上争的是什么,都会以思想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搞清楚了什么是传播,你也就懂了最后各派的区别只是呈现形式不一样。
你说罗振宇厉害还是高晓松博古通今,有差吗?无论他们是讲互联网观点还是历史八卦;无论他们是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还是胡说八道地假正经;所有的这些观点,都是从别人的书上读来的,有些书他们自己未必读过,经由背后的团队摘录下来就好。 他们不生产知识,他们只是图书馆的搬运工,真知远见还不如当年那位北大的图书管理员。
互联网时代影响每个人的传播学
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
讲知识的知乎,上面很多人纠结他们所讲中的错误观点,傻缺呀,你信一个说书人的观点——呜呼哀哉!粉丝们听完后,还不是在茶余饭后把听来的口水讲给别人当消遣,区别的是人家以此谋生,而你们以此吹牛逼装知道分子罢了。
成年人,对错重要吗?都是讲利益的。你要给我五块钱,我也告诉你:“人没有理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学罢了,区别的是这届大师确实是读书人的。
”为什么一直在谈什么传播学,我才不管哪些术语?“
“我就喜欢听他们日日,管他们讲什么,我就爱听、就爱听。”
是呀,粉丝们都是这样被洗脑的。为什么一直讲传播学的利害关系?假如你误入传销组织,无论你想要继续发展捞一票走人,还是立即跳出来,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首先得搞明白这些人到底是什么回事吧?
“如果传播什么不重要,但它能入你的脑和心就变得很重要了。”
假如要传播一坨狗屎给你呢,你吃了还以为这是新开发的某种维生素片,把狗屎当营养也是如今时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呀…。
思想上的毒瘤比生理上的更可怕,更难以根除。有些人到最后你可能是蠢死的。
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这就是偶像名人的力量,他们不仅影响你,还可以操纵你。拿宗教来举例:最近发生在友好邻邦韩国总统被邪教操控的事件,总统朴槿惠早年加入邪教,一直被闺蜜间接操控和影响。
作为仪式的传播是最早的传播形式——传播社群和文化。打造一个共享互动的过程,如最早的罗辑思维社友群,让一群人处在一个共同的世界,有意让大家共享着一些东西,然后认同它、接受它。
最早的传播在宗教界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另一种是“我——你”的关系;“我”与“它”的关系中,人把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当成相对立的客体,我们用理性去思考,放在因果的世界里去把握;而“我-你”的关系中,“我”与“你”不是分离的,而是结为一体的,是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的生命来与“你相遇”。
就罗老师早期说的:“爱,就要供养”,人家在卖艺,自诩自己是个艺人。而矮大紧的高老师是在和你分享他的知识和见识,不论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你来,他不迎;你走,他不送”,高大脸在卖萌。两个人有什么不一样吗?只是广告语不同而已,都是要求粉丝爱他,老了还卖萌,一张老脸真是豁得出去~。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你们知道这招有多厉害吗? 从传播学上讲,就是上面提到的产生了“我与你”的关系,粉丝和偶像是一体的——在一起;从心理学上讲,这属于认知失调的自我合理化行为(比较拗口),人们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
大象的装法
扯到这里为至,喜恶是根据个人口味而定的。我也是个读书人,做为一个有点正常思维的读书人,都不喜欢把“学识”二字用到他们的身上。知识娱乐化也好,观点卖钱、思想变现也罢,都可以;但生意就是生意,商业就是商业,不要扯上学识二字,这些不是知识。
故意裁剪材料,隐瞒存在的证据,用来证明自己结论正确的,都谈不上“学识”二字,也就不存在什么区别。
知识是什么?
罗振宇喜欢推荐书,推荐畅销书,把不是畅销书的推成畅销的,比如把《物演通论》这种路边推的东西夸成哲思神作,平时喜欢跨界点评。高晓松喜欢时不时流露点自己的家世和背景,意思是:“哥们我的学富五车,知识和观点不单是从书本里来的,还有大院的,我可是真正有背景有料哟;凭我的背景本来是可以不靠这张胖脸吃饭的,但为了爱智求真,我豁出去了…..”.
以这二位为代表的超级知识网红(不懂当前知识网红为什么都是胖子居多~),一个喜欢把别人书中观点当成自己的知识,另一个喜欢把野史当正史讲;无论学富五车、博古通今,还是上知天文、下知鬼神……。但知识是有边界的,它的运作方式如下:在一个知识框架内,其稳固的根基可以让我们无顾忌地添加任何东西。
从方法论溯源或推演下去,才能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知识必须是体系的(参考《知识的边界》)。 知识不是一个大酱缸,什么都可以往里面添加;不是北京的炒肝也不是河南的胡辣汤;它可以是一碗白稀饭也可以是老火靓汤,但绝对不是乱炖。
事实才成为知识的一般基础和解决争论的最终方法。 知识的基础即事实。
而不是像罗振宇老师这样,用一个互联网思维就可以达成任意学科在任意维度上的链接。也不是矮大紧的高晓老师这样,用任何来料加工成的妙趣横生整成的一个全民知识大保健。
有趣、有料、有种,这不是知识传授,更像是曲苑杂坛,如果让我花五块钱,我更愿意听一段郭德纲的相声。
“人家成了第一大知识网红,你们这些读书人是不是都有点眼红了,才这样穷追不舍地吐槽?”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回答:“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一个理性的正常人,只想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乱世,讲一点常识的东西。回归正常,讲点常识不好吗?
他们成功、他们厉害但不代表他们所有的东西都可取,更不代表他们没有错误。只是别把生意当感情,别把娱乐当正统。
我对“知识渊博”这种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任何一个人识字的人都可以做的,传播观点嘛,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买三本历史教材也照样可以跟大爷大妈侃侃而谈。知识网络化其实就是信息碎片化,互联网就是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谎言、流言的集合。
所有的流行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能引起流行的社会心理无非那么几种:坏的节目迎合审美,好的节目迎合人性;坏的商业是迎合低俗,好的商业是迎合永恒不变的人性。
而我们中国人的人性:永远喜欢“不劳而获”。
当然人家二位已不是中国籍了,也就无所谓其它,站着说话反而不腰疼了。
最后忘记告诉大家了,我是罗辑思维最后一期的铁杆会员,认识不少所谓的“罗友”,他们号称喜欢读书,更多的人喜欢借读书的名义混圈子、“搞点事”,喜欢听罗振宇的人也喜欢听高晓松,也喜欢去吴晓波读书会;流行什么娱乐化知识就去听什么,今年流行李笑来和李翔这群人又蜂拥而至,他们是同一群人,他们对有知识的偶像是真爱。有些人有求知的欲望,没有求知的能力,靠听点别人的观点过活思想的一生。
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在这个比差的年代,花钱买观点和“知识”,总比花钱买大保健好。
我自诩也是一个读书人,所谓文人相轻到真没有,只是有点羡慕嫉妒,但不恨!
都是生意
文/朱常在
关键字:产品运营, 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