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才是第二代多式联运的催化剂

第二代多式联运与第一代多式联运的主要区别在于多种运输模式转换的衔接点间装备设施的差异性。当然,这种差异性也会改变多式联运的整体运营方式。

1946年,美国卡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了20英尺单位承装货物的集装箱,使得装载容器得以标准化、可周转,并建立起一整套相应的运输体系,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也让全球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说,正是集装箱及其相应标准的建立成就了第一代多式联运。

基于集装箱的多式联运模式虽在全球取得了极大成功,却未能在中国获得普及和推广。除疏港集运的公海联运外,国内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的比例还不到1.5%,而美欧等国多式联运的比例则高达40%。

如果按照国际多式联运合同或中国海商法对多式联运的规定来计算的话,这个比率就更小了。 这也导致我国近两年虽将多式联运的示范与推广作为物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但效果尚不明显。

尽管使用集装箱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铁路行业更是将增加集装箱比例作为货运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在社会物流中集装箱的使用远未达到规模效应,多数市场主体企业并没有使用集装箱及多式联运的切实需求,特别是许多集装箱因为归属关系复杂且规模不足,不能实现集装箱固有的可周转属性,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多式联运的使用,导致装箱成本与负面收益歧高,使得多式联运并不具有市场运营优势。

第二个影响可周转属性进而约束多式联运发展的载体则是集装箱内的托盘。托盘的标准化及循环共用严重不足,仅国标目前就存在两种,而企业实际使用的托盘标准更是五花八门。

理论上,标准化托盘与标准化集装箱都是一个运输或仓储的集装单元SKU(库存量单位),只不过托盘更小而已。交通运输部一直在积极推广使用1200mm×1000mm的标准托盘及一贯化带盘运输。

但由于托盘自有量占比过高,而租赁量占比不到1.5%,结果托盘的归属关系影响了托盘在物流网络体系中的循环共用。

第三个影响可周转属性和多式联运发展的则是难以共享的信息基础平台。由于物流数据信息既包括物流资源的数据信息,也包括物流中物品、资金和管理等数据信息,各行业甚至各企业间往往并不乐于开放自身的物流数据资源,造成信息相互隔绝成为孤岛;同时,物流行业本身发展的滞后也让许多数据信息并未实现电子化,这也是造成数据信息难以共享的主要原因。

第四个影响可周转属性和多式联运发展的因素是物流运营的整体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运营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企业间联盟难、协同少,而企业自身规模又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经营网络,更缺少跨运输行业适用于多式联运运营的货代机构和有效代理机制。

因此,尽管从社会总体考虑,多式联运效益巨大,但国内物流企业往往出于企业自身效益考虑,缺乏参与的动力。公路运输大都乐于用整车和零担代替集装箱,而以大宗运输为主体的铁路运输则乐于采用自身习惯的箱车、罐车和棚车,特别是铁水联运中还存在固有的“下水容易上水难”(即集装箱配重平衡)障碍,也制约着多式联运的普及。

而第二代多式联运首先从技术层面上实现了创新。

多式联运的核心是无须将运载单元内的货物取出重新换装,从而达到可周转且易于周转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物流中的货物逐渐从大宗货物向重量轻、体积小、附加值高的货物转变。

因此,无须换装的运载集装单元应向更小尺寸标准转化,而考虑标准的继承性,由更标准化的“集装箱+标准化组合分箱(更小的封闭式运载集装单元)”来部分代替传统的“集装箱+托盘”模式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集装箱的宽度统一为2438mm,而高度则有2989mm、2591mm和2438mm三种,为综合满足公路运输的“门到门”服务需求,故标准化组合分箱应在1200mm×1000mm×1200mm或1200mm×1000mm×1450mm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形成国标。

随着电商物流、快递、白货以及冷链市场的高速增长,标准化组合分箱从根本上满足了“门到门”间全程封闭无换装的要求,而基于标准化组合分箱配套的集装箱则满足了既能在物流节点高效分拣又能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处封闭交换的需求,因此,集装箱+标准化组合分箱的模式将成为“门到门”市场竞争的成本工具和效率工具。

基于市场拓展和效益递增的考虑,公路运输企业会率先进入第二代多式联运市场,而铁路和水运企业也会为争取无缝连接“门到门”通道而加入多式联运体系,相关各行业企业的主动性意愿或将成为发展多式联运的最大助力。

另外一个技术突破就是物联网的引入 ,犹如共享单车在物联网支撑下直接将有桩升级为无桩的创新型突破,车、货、人等物流相关异构数据在物联网的支持下,也会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全产业链条协同。

在技术突破支持下,创新管理才是第二代多式联运的催化剂,如“甩挂运输+物联网”有可能形成新的车、货共享模式;而无车承运人则进一步实现了物流行业各方的价值增长。

“集装箱+组合分箱”替代“集装箱+托盘”无疑是技术上的突破,它让“门到门”成为第二代多式联运的优势,但多式联运的普及也需要管理上的创新。

(作者为中交协危险品专委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博导)
来源:亿欧网

关键字:产品经理, 创业, 多式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