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幻里的政治,有时比想象来得更加真实?
你知道《星球大战》中的反抗军吗?实际上这部电影是导演支持北越对抗美国的形象投射。为什么很多电影、卡通片,总有一个想要夺取天下的疯狂科学家类型角色?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会感到奇怪,编剧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不妨从这些科幻的电影中,来看看科幻电影与现实政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星球大战中的反抗军
反乌托邦在希腊语中指的意思是恶地,反乌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 反乌托邦思想的探究。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技术的泛滥,技术修饰着原有的优点,深深掩饰着固有的缺陷。
而在科幻电影中则频繁出现了反乌托邦的题材。包括小说《1984》、电影《饥饿游戏》、动画《攻壳机动队》、《瓦力》等都运用了反乌托邦的主题。
它们大多描述科技带来带来的权力称霸世界或者无政府的末世、荒谬的情景,以此来证明这个世界不是由少数人控制技术,便是人类彻底被技术控制而造成的。
掌握尖端科技的疯狂科学家经常妄想掌握世界,已经成为许多科幻电影、小说的经典清洁。像经典游戏《洛克人》中研发超能机器人的威利博士,或《大都会》中的罗特万。
这些文字和电影是一则则政治寓言,象征着脱离人类掌控,称霸世界的科技,正如一个暴君安坐在皇位上,在荒凉的宫殿内,除了电流和电路板什么都没有了,非常像中国古代皇帝一个人独坐在龙椅上自称寡人,其实一旦离开皇位便什么都没有。
独坐皇位的皇帝自称寡人
而这些美好的科技想象其实很多都来自冷战时期科幻小说家的作品。在美苏争霸的军备竞赛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国小说家对科技与政治的敏感神经,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应出来,而与当时政治狂热结合产生的疯狂科学家,便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产物。
俄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说过: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事实上,科幻小说家、剧作家或编剧都常以创作来反射现实。
《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是坚实的民主党支持者,他曾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全力支持奥巴马;而根据《纽约邮报》专访卢卡斯,星球大战中的主要反派白卜庭议长,投射的对象正是1972年水门案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
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是个反战主义者
卢卡斯同时也是个反帝国主义者,《星球大战》中主角阵营的反抗军的装束与风格,实际上是以越南战争时,对抗美军入侵的北越战士为参考蓝图。
自由战士与强大科技帝国的对决是他在纽约邮报受访时形容《星球大战》的主题;事实上在他拍摄《星球大战》之前,他更想拍摄的其实是一部以反战为主题的纪录片。
此外,更有许多参考了现实政治结构设计的电子游戏。举例来说,曾风靡无数网咖的多人大型在线游戏《天堂2》,就重塑了血盟这种中世纪的权力机制:领主可以收税、驱逐成员、组织亲卫队与旗下的骑士团,血盟的管理地位唯有直属者才能继承。
而作为下属的玩家,则必须对盟主显示效忠,这样才能获得技能或奖励,但同时也须考虑各结盟之间的连横合纵。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能通过《天堂2》这类游戏,体验中古封建政治的氛围,如何渗透到真实的人际关系里。
天堂2通过中古封建政治渗透到真实的人际关系
科幻作品是科技的人性化展现──由此,它也拓展了人类对政治疆域的想象。通过这些文本,我们或许可以在既有的现实政治外,重新思考政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利用手边的数字技术,划出自己在这新世界的一席之地。
欧美科幻挑战性别政治
欧美科幻片常敢于挑战传统政治文化,例如1966年《星球争霸战》影集第一季出现的黑人女性通讯官,便是首个在大屏幕上与白人男性接吻的黑人演员。而在此此前,一般黑人女性在电影中清一色都是扮演女仆的角色,从来没有在电影中担任过主角。
日本科幻的政治争议
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描述了一群被巨人围困在墙内的人类,懦弱的过着家畜般的生活,直到主角群的调查兵团走出墙外,正面挑战巨人。这被部分网友视为高度军国主义倾向的作品,是谏山创不满日本战后只能征召自卫队的现况,而支持修宪建立军队的隐喻。
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
总结: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不管是小说也好,还是电影也好,乃至游戏也好,其实很多的作品都把政治的因素夹杂在里面,有一些映射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地方,只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其实背后隐藏着许多的政治的因素。
文|公子义
关键字:产品经理, 创业, 科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