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大会这么火,2017 年的互联网有什么可做的

文/刺桐小孩

一天的工作让大脑有点迟钝,以至敲一个有话可谈的主题都颇是费劲。我供职的公司作为GOOGLE DEVELOPER的VIP,今天也出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GOOGLE大会现场,正好迎着热点,就聊聊互联网吧。

GOOGLE算是执世界移动互联网之牛耳的伟大公司。苹果的创新,在乔布斯离世之后瞬间进入蜗牛时代,GOOGLE却屡屡惊艳世人,GOOGLE HOME、GOOGLE CAR、HONOLENS等等,惊喜还真的使不少。

2016年,能够世界互联网在这大池塘惊起涟漪的事儿,基本都是硬件的伟大突破,特斯拉、Facebook演示VR交互、spacex这样的东西,反而移动互联网早前火红的APP群体,慢慢成为一个没有多少惊喜的角色。

我努力想了想,哪怕国内能称得上大事件的APP,也是一手数得出来。

最近逻辑思维用半年应收1个亿牛逼了一把,网易的不要脸但很赚钱的一元夺宝因为事故博人眼球,网易另一款真的很牛逼的游戏阴阳师火了很久,哦对了还有那两辆单车,除此以外还有没有什么APP或者时间能称得上惊了世人的,尤其是功能性的产品,实在没怎么想起来。说到功能性产品,这一类产品的突破尤为困难,似乎是因为衣食住行通讯娱乐,基本巨头格局已定。

今天,那个全球APP最大的卖场和管家,GOOGLE正在如火如荼召开大会的情况,2017年,移动互联网还有什么可为之处呢?

我自己小小揣度,想到2个方面,在2017年的移动互联网上一定会有长足进展。

第一、VR&AR的应用场景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适配VR&AR的APP会引起另外一波风潮。

很多人判断VR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后一块屏幕。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颠覆,是不是最后一块屏幕不好判断。可预见的是,VR这一领域很有想象空间,我们尚有机会探索,而且将会有巨大变革。

VRAR这类虚拟现实增强的技术,应用场景的实在太多了。

军事是最先使用的,精尖端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医疗行业已经有很多遐想,更不用说现在就烂大街的视频、游戏。目前的体验并不算好,可想想当时我们玩CS伪3D、第一视角,也觉得体验真渣,结果大家慢慢地都习惯。

我买了4个VR和AR内容方向的域名,买的原因无他,就是受了域名交易圈子的影响。圈子的人自吹说,域名是互联网的房地产。我觉得颇有道理,于是看着这么廉价的“房地产”,心想这估计是唯一现在买得起的地产,自然不愿放过。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此虚拟增强的遐想和规划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全部。如果有耐心,大家可以上万网看看那些申请关于VRAR的域名,什么领域,什么方向都有。

Facebook的几家公司,都是这个领域前沿的技术团体。从他们的进展,我们基本可以揣摩出这个行业的空间和走向。如今,支付和社交的简单功能已经实现了,虚拟现实商城也被淘宝做了出来。明年,技术再成熟一些,也许绘画、阅读、办公事务等都会有相应的应用也会出现,甚至于,听说已经有公司推出了VR手机。一个行业的基础是它的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条,技术是平台,供应链是血脉,其余是就是市场的机会。互联网时代下,这些环节都是起头并进的,所以发展飞快。

许多朋友都担心现在的VR设备价格高,一时达不到平民价格。我和一些国内VR供应商也有一些合作,大概了解一些价格的情况。其实目前流程的VR一体机,技术难度并不高,可以理解是为一部手机,一个VR盒子,加一个软件内容平台。一般质量的一体机,造价大概在三四百人民币,当然Stationplay那样的VR设备肯定要贵上很多。不过还请大家不要忘了,中国有一个伟大的地方叫作华强北,就像智能手机,智能手机能够降价,华强北是有功劳的,深圳是有功劳的。我还记得我第一部HTC花了近3千元,现在那部手机千元左右大概都有了。所以,价格肯定会平民化。

第二、APP的市场已是一片血红,内容性产品总有想象;而只有极致的、冒尖的功能性产品才有前景。

AP1P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内容为重,另一种是以功能为重。内容为重的产品,核心是黏住用户让用户花费更多时间;功能性产品则是竭尽全力为用户节省时间。

这两年,直播、头条等资讯类产品瓜分了原本集中在知乎、微信公众号、贴吧的用户时间。这类产品是成功的,手机用户现在黏在内容类应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今日头条用所谓的个性化,俘获了上亿的用户, DAU高的不行。

但尽管内容方向的产品有很多的巨头,却还有大好机会。文化就像流水,哪怕是磐石,都会被滴出一个洞来。这因为如此,秒拍、小咖秀、美拍、一条等等短视频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梨视频还能够毅然决然进入这个市场。

但是功能性产品就让人困惑不已。

我本身是做功能性产品运营的。

工作期间,我主动或被动得要去研究不少此类产品,我发现有一个特征十分明显——同质化。GOOGLE Play上,应用同质化简直惊人,比如壁纸这类产品,就有成百上千个同类型的产品,功能都相似到,恨不得是同一家公司出的。

难道大家都没什么东西做了吗?

移动端的功能类APP产品似乎突破难度更高。移动设备的功能进步也许是一个局限,手机的功能没有什么更大的突破(讯飞语音、跨应用界面传送算是比较大的突破)而且,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从现实往手机上搬的东西,基本搬完了,音乐、视频、天气、新闻、办公、记账、银行等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VRAR虚拟增强技术有可能引发下一次移动互联网升级的原因,它有延展性。

即使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一年的功能性APP,我以为有两个方向可以拓展:

1.小团队研发产品,追求功能极致;

极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尤其在互联网公司讲究量化、流程化开发的情况。有一个产品经理胆敢对一个产品的功能、交互、各种细节坚持到极致,简直能牛逼死。这倒不是说产品经理发现不了或者达不到这样的水准,而是公司环境。环境本身会让你这样的坚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可能是压力、可能是金钱、可能是人情,总之很难。

可哪怕很难,也是必为之事。很多优秀的产品,都是十几个人的小型创业公司做的,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成果就是在一个功能点上钻研到极致,而且没有流程效率极其高。

反观大型互联网公司很容易用传统实体企业的思路来做产品,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用80分的产品,复制十份,然后发广告,很快赚钱。这种操作方式好处是赚钱很多,但是坏处是很难走在行业前沿,也很难赚大钱,毕竟没有真正关注到用户。极致,哪怕是极致的态度,才有可能是尖端的。猎豹如果不是潜心研究他的清理大师,现在也没有办法在安卓世界做到大部分江山收入囊中。

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真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2.大产品要做平台和走向国际化;

由于产品运营并没有什么行业标准,没有判断对错,只有是否有效。对于一个新产品,运营人会想,如何把这款新产品的爆点打出来,推出去;引来用户之后,运营人就会想,如何把这些用户伺候好,让他们赶快掏点钱、点一些广告;等到用户达到一定量级之后,产品运营产品经理都会开始思考,如何往聚合平台上靠

从逻辑上讲,似乎是有道理的。

产品到达一定量级的时候,会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比如说微信已经覆盖了8亿用户,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十倍,期待其用户再突破一个量级会比较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是用户属性的问题,本身这部分用户就不想你这个微信,他们就喜欢只用QQ或者陌陌,细分不同。另外一方面,这个阶段,产品的用户获得成本会蹭蹭往上涨,买量开始变得死贵死贵,谁让你已经那么出名。

所以趋向成熟型的产品大体都会往平台方向拓展。微信是如此、QQ是如此、猎豹、知乎也是如此,只是在平台内容的细分上各有不同。

除此以外,国际化是此类产品的第二个选择。

很奇怪的一点现象,扎根于中国,以服务中国用户起家的产品,国际化都很难。

微信的国际化举步维艰,即使请了梅西做代言人也没有太大起色。360、美图秀秀、最美锁屏、最美壁纸也都有国际化的举措,效果也没有办法像在国内一般火热。如此看来,似乎国际环境有着另外一种产品基因。

从这个角度上看,Facebook、twitter简直吊炸天,还真值得在这个切入点,好好研究。

决定先写到这,已经深夜。

作为一个互联网新人,刚入行一个月,很多知识还需要丰富和储备,很多内容还需要学习。以上内容权为与君共享,探讨,请多多指教。

文/刺桐小孩

关键字:业界动态, 市场, 产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