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3年,波折之下未来可期

一、新零售 3 年,质疑声四起

2016 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新五通一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的概念,“新零售”宣告诞生,至今已近3 年。

实际上,“新零售第一店”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的开业时间是 2016 年 4月19日,如以此为起点,则新零售诞生已历 3 年。

3 年来,对新零售的质疑从未停止,于今更甚。

近来,业界似乎弥漫着一股对新零售的“反思潮”,先是“盒马的反思、侯毅的焦虑”引人关注,后有“大润发被盒马带到坑里”引发质疑。

诸如“死伤一片的新零售还能走多久?”、“新零售最终会不会也是一地鸡毛?”、“新零售正在退潮”、“新零售风口要停”等所谓“反思”不时见诸网络,更有甚者喊出了“世间再无新零售”的“神金句”,“新零售模式尚未跑通”成为不少人的看法。

质疑新零售的人可以列举出很多案例:

比如,“风口中的风口”无人货架全军覆没;有“零售终极形态”之称的无人便利店所剩无几、门可罗雀;新零售咖啡店高歌猛进势头不再,连咖啡陷入“关店潮”;瑞幸咖啡遭遇融资困境,抵押咖啡机换了4500万融资……

再如,“站队”阿里后,三江购物、高鑫零售的业绩并无显著提升。

近期,三江购物剥离盒马,杭州市场上的盒马运营权由三江购物旗下子公司转移到杭州盒马手中;高鑫零售 2018 年录得销售、利润、同店3项指标下降,股价下跌,“大润发走下神坛”;盒小马首店也“关张大吉”。

由于以超级物种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务持续亏损(2016 年、2017 年分别亏损 1.16 亿、2.67 亿,2018 年前 3 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到 6.17 亿),永辉超市已将永辉云创剥离出上市公司。

不久前又传永辉云创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华生调岗离职,还有“知情人”爆料,由于到家业务亏损严重,永辉生活部分业务将被出售,目前已经在商谈阶段。

又如,京东 7FRESH 扩张速度一再放缓,创始人王笑松调岗,“三年千店”的目标眼看就要歇菜;美团小象生鲜关闭常州3店、无锡2店,调整后仅余北京 2 店;盛传叮咚买菜对盒马鲜生“新零售先锋地位”构成挑战,引发“盒马反思”、侯毅焦虑。

在前不久的“2019年,填坑之战”的演讲中,侯毅反思了“包装食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大海鲜还性感吗”、“餐饮是否必须要成为标配”、“线上物流配送成本能否覆盖”、“盒马的商品结构是否是最佳模式”,而这 5个“反思点”差不多都是早前的“盒马标签”。

2017年盒马仅有十几家门店的时候,曾公布实现规模盈利,进入百店规模后,反而再也不见整体盈利的消息。

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侯毅表示“我们从不用亏损两字,而认为这是投资”,并说“盒马财务一两年内将会逐步走向健康”,应可视为盒马整体还在亏损阶段的实锤。

不少评论者拿出“胡萝卜标签门”、“蛋糕早产标签门”说事,认为盒马的管理、服务跟不上疯狂扩张的速度。

最新的例证就是位于苏州昆山吾悦广场的盒马鲜生将于 5月31日闭店,这是盒马开业以来的首次关店,因而备受关注。

有评论称,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新零售模式非常成功,甚至连基本成功都谈不上。似乎,新零售的 3 岁生日礼收到的不是祝福,而是质疑声一片,“反思潮”汹涌。

新零售“模式尚未跑通”是伪命题,新零售可能永远不会形成一个成熟稳固、一成不变、稳赚不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实际正好与之相反,它是一种快速迭代、不断试错、业绩分化、千差万别的泛零售形态,也是消费者主权时代最基本的零售形态。

事实上,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完美的、永恒的,持续优化调整、不断迭代进化正是商业零售的魅力所在。

二、新零售是最契合市场变化的零售形态

新零售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从大环境看,我国经济转型是新零售诞生的最大时代背景

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经济增速由过去的2位数增长变成个位数增长,未来虽有深化改革开放、减税降负新政、刺激消费等政策红利,但我国经济不可能重回过去的2位数增长,甚至不排除由“中高速”跌入“低增长时代”。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从粗放式增长转为精细化发展,增速减速换档、发展提质增效对零售行业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

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收入增速放缓,而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制约因素还在,零售增长的支撑动力由强变弱,增量有限,对存量的争夺必然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商业竞争空前加剧,线上线下几乎都进入“饱和状态”,零售业的竞争也必然由过去的“跑得快”变为“走得好”,引入新模式、植入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创造新价值也必然成为零售企业脱颖而出的发展路径。

第二,年轻时代成消费主力

从消费人口来看,年轻世代已经成为消费主力,“新人类”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决定了零售业的基本形态。

消费变革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人的变化”。

尽管消费人口的新老交替从未停止过,但这一届主力军从根本上不同于以往,“Y 世代”、“Z 世代”消费者伴随互联网普及成长起来,普遍拥有超前的国际视野与全新消费理念,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注重优质生活品质,期待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

他们更愿意“选我所爱”,更乐于为“内心所向”付出。既成熟理性,又率真任性,“捉摸不透”、“难以预测”是当代年轻人的标签,他们不是商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内容和体验的创造者、推动者,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了商业活动之中,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群体……

新零售从多个维度切中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与痛点,与随心所欲、高度任性的消费特点相吻合,是最契合当代年轻人的零售形态。

第三,从消费趋势来看,服务经济、体验消费代表了零售业发展方向

服务经济、体验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是从温饱阶段走向小康阶段的普遍规律,由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从功能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移,是我国消费形态变革的主要内涵,也是“消费升级”、“美好生活需求”的题中之义。

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有多高?

  • 2018 年 8月,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公布的数据是 40% ;
  • 当年11月,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给出的数据是 :2017 年,服务性消费比重为49.2%,2018年前三季度达到50.2% ;
  • 今年2月,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升至 49.5%。

不管是 40% 还是 50%,都是相当高的比例,这是我国消费由基本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的持续崛起,未来服务型消费的占比还会进一步提升。

服务型消费的“蛋糕”存量既大,增长又快,引起线上线下的争夺在情理之中。要发展以吃喝玩乐为主的服务经济,不在线下落地,不引入互联网思维。技术就无法满足消费需求。

第四,从市场主体看,急需向内涵式成长转变

从市场主体看,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零售,都面临业绩增长的“天花板”,都急需“两条腿走路”,也都急需从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式成长转变。

电商经过十几年发展,增速从早期的百分之几百降至去年的 23.9%,今年前 2 个月,更是跌至史无前例的13.6%,仅为上年同期的1/3。电商的获客成本、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阿里、京东对 GMV 的披露越来越少,就因为“天花板”已经越来越近,“纯电商会很艰难”体现了马云的远见卓识。

与此同时,在 38万亿的社消品零售总额中,服装、鞋帽等易于线上渗透的品类早已成为电商的“盘中餐”,攻陷餐饮、生鲜等高频、刚需品类以及即时性消费场景是电商维持高速增长的必然途径,但必须结合线下才能实现电商蚕食和进攻线下的意图。

实体零售的情况还要糟糕得多——去年,我国网上零售额突破 9万亿,增速 23.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过 7万亿,增长 25.4%,占社消品零售总额的 18.4%,是全球电商渗透率最高的国家。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 8.3%、6.2%、3.8% 和 2.4% 。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 年,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 6.8%、3.2%、6.2%和1.8%。

如果剔除CPI因素,很多领域的实际增速可能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随着线上商品的不断丰富,电商经营的日趋规范,按照目前的增速对比,显然留给实体零售的空间越来越小。

因此,实体零售也急需发展线上业务,开展到家服务,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更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强化供应链建设,推进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顺应碎片式、任性化消费需求,虽不能反攻线上,至少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化解冲击,实现生存和发展。

第五,技术发展进步是新零售演进的内在动力

需求变革是推动零售业进化的外部驱动力,技术进步则是零售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新零售诞生也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

PC 时代没有新零售,线上线下是割裂的,因为人们不可能随时带着电脑。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社会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加上移动支付的成熟、现代物流的发展,为新零售的场景融合、业态创新、到家服务等多维度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零客双方的连接与互动。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商业零售形态、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而区块链、人工智能、5G 技术的进步、成熟、商用也必将成为推动新一轮零售变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商业零售正在成为先进科技高度集成的行业,技术不仅改变了商业形态,也使商业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匹配更为精准。

尽管迄今为止,新零售还没有一个能获得各方认同的准确定义,但一些基本特征已在 3 年来的实践中表现无遗。

诸如双线融合、技术支撑、数据驱动、需求导向、人货场重构、服务到家、会员经营、快速迭代、供应链升级等鲜明特征都是与时代变革、经济转型、消费需求变化、竞争格局调整匹配度最高、适应性最强的零售形态。

新零售问世以来,不仅阿里、京东、美团、小米、网易等互联网企业迅速布局、加速落地,从购物中心到百货店,从大卖场到超市,从品牌专卖店到夫妻老婆店,从餐饮店到零食店,从家居店到便利店,从母婴店到饰品店,各种零售形态的实体店也都加快探索、试水。

过去几年中,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零售运动”早已席卷全国零售市场,催生出无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变化,使我国商业零售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我国零售业创新也从过去跟随者变成引领者,新零售发展创新进入“无人区”,领跑全球。

家乐福大中华区总裁唐嘉年曾表示:

“中国是各种零售创新模式的试验田,能为集团其他国家带来启发和借鉴。”

仲量联行发布的《全球零售目的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发展最为迅猛的零售业市场。据说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决策就是贝索斯在参观盒马后作出的。

三、再多的质疑也阻止不了新零售前进的步伐

就像当年100科学家联名反对也无法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再多不成功案例也无法证明新零售的方向是错的。

首先,以盒马为代表的生鲜超市只是新零售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过去 3 年,席卷全国的“新零售运动”方兴未艾,涵盖了几乎所有商业形态。当前,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发展最为迅猛的零售业市场,实现了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新零售的发展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我国线下零售业绩回暖,新零售功不可没。

《2018-2019 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 年百货店的销售总额增长了4.2%,利润总额增长了6.4%。

报告提出,经历了数字化、新零售等多轮零售变革洗礼,百货业有了重新抬头迹象。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名誉会长楚修齐也认为:

“经过转型、调改、提振、数字化应用,未来百货业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

要知道,自 2012 年以来,百货店一直是商业零售的“重灾区”。

超市方面,沃尔玛、家乐福借助新零售上演的“逆袭大戏”更为强烈。

与腾讯、京东深度捆绑后,沃尔玛 200 余店入驻京东到家,山姆会员店与京东全面合作,小程序用户突破2000万人,紧凑型智能超市“沃尔玛惠选”店落地,一系列新零售动作,使沃尔玛中国连续十几个季度保持增长。

沃尔玛中国区总裁陈文渊预计,2019年沃尔玛中国电商业务将实现3位数增长。另有沃尔玛高管表示,沃尔玛排第一位KPI是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吸引到消费者,主动、积极、频繁地到沃尔玛购物。

2018 年,家乐福集团新任 CEO“拯救”家乐福的主要手段就是“押注数字化、全渠道”的新零售。

当年初,家乐福中国接受投资“站队”腾讯,当年底,家乐福中国微信小程序访问量过亿次,深度沉淀会员过千万,日活会员突破30万,31 座城市 200 余店入驻京东到家……一系列的新零售转型动作使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传言不攻自破。2018 年,家乐福中国利润猛增11 倍达 3.5 亿,而 2017 年,其利润仅为 3000 余万。

新零售同样成为品牌的“增长利器”。

不久前,欧莱雅集团宣布迎来了14 年来业绩的“增长巅峰”?2018年,其业绩增速达 33%,“新零售拉动”被视为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安巩介绍,欧莱雅中国去年线上渠道大涨 40.6%,其中 YSL 48% 的销售额来自无门店城市,欧莱雅整体业绩有 35% 来自线上。

不仅欧莱雅旗下23 个化妆品牌中的 22 个已入驻电商,宝洁旗下的 SKII、玉兰油,雅诗兰黛公司的MAC、YSL、兰蔻、纪梵希、海蓝之谜等“奢侈美妆”也已成为我国 95 后最爱购买的高端品牌。

来自阿里的消息称,在天猫,百货店、购物中心一楼的化妆品牌已经聚齐,天猫也被越来越多的化妆品上市公司财报频频提及,众多化妆品牌都在天猫平台上创造了新的销售纪录。

近日,新华社发布《数字化或助推本土美妆业“弯道超车”》的文章。

文章称,近年来本土化妆品牌虽奋起直追,仍难撼动外资在化妆品市场尤其是高端彩妆市场的主导地位,新零售或许为本土美妆行业创造“弯道超车”的机会。

文章认为,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对于企业而言规模已不再是优势所在。企业要善于从数字化角度来分析和挖掘新模式、新价值、新商机,以此驱动效率提升、产品增值、流程再造和生态构建。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竞争优势,有望助力本土品牌在美妆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诞生“世界级企业”。

受惠于新零售的企业不计其数,银泰、天虹、王府井、大悦城、步步高、物美、李宁、太平鸟、优衣库、良品铺子等企业都在新零售创新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时至今日,可能很难找到一家完全与新零售绝缘的实体店。

当然,新零售也并非包治百病的药神,零售商业绩的回暖是一种“分化式回暖”而不是“普惠式回暖”。

新零售浪潮之下,亏损、倒闭的企业也不少,但这只能说明某些企业可能还未找到打开新零售的正确方式,而不能证明新零售是错的。

正如侯毅所说:“只要盒马能够做成功,新零售就是成功的。你做不成,是你没本事。”

其次,新零售正在快速迭代,以更务实、接地气、更具烟火气的姿态落地

其实,早前以大海鲜、美食为主要卖点、店仓一体的盒马店不失为成功模式,它在上海就创造了远高于传统零售坪效,而且实现整体盈利。

只不过,早期的大店模式、高昂的装修成本未必适合二三线城市,大海鲜、现做现吃也必适合所有的消费者。

“一店通吃”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这可能也是盒马只有十几个店时能够盈利,而一路狂奔之后反而陷入亏损的原因。

但显然,盒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不久前,盒马一气推出了盒马菜市、盒马 mini 店、盒马 F2、盒马小站等矩阵店型,基于不同的消费市场、商圈特性,在不同的市场开不同的店,这显然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务实策略,一种更好地匹配消费需求的接地气之举,“千店千面”才是新零售加速落地的应有姿态。

实际上,关店也是布局优化调整的务实动作,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只开不关的“貔貅店”是不存在的。

在扩张策略方面,阿里 CEO 张勇将早前的“舍命狂奔”修正为“保命狂奔”,强调“跑得久才是最关键的”。

显见这是阿里高层要求盒马在急速扩张的同时,提升管理、服务、品控能力,从粗放式跑马扩张向精细化、专业化营运转变。这可以理解为,阿里高层要的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规模的“老盒马”,而是质量、效益、规模、速度兼具的“新盒马”。

早期的互联网新零售项目大多带有浓重的传统电商痕迹,习惯于烧钱圈流量、抢份额的思路,一种模式尚未验证,就大干快上、拼命烧钱、舍命狂奔,由此带来了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诸多后遗症。

不过,今年以来,不少新零售项目都改变了传统玩法,以越来越接地气、可持续的模式落地、扩张,朝着务实的方向调整。

当前大热的各种“买菜”、生鲜前置仓是新零售朝着亲民务实接地气调整的集中体现。

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买菜、苏宁菜场、每日优鲜等竞相发力,这种以前置仓取代店仓一体,采用“菜场 +APP”的“手机篮子”模式,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扩张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更高,可复制性更强。

也更加聚焦于蔬菜水果、米面粮油、水产海鲜等品类,对标民生消费,且由中心商圈走向社区,从中产阶级转向普罗大众,从单一业态包打天下到多种店型协同发展,从重金试错向瞄准方向、小步快跑演进。

第三,“千仓大战”或重演“看不见”到“跟不上”戏码

每日优鲜创始人兼 CEO 介绍,2017 年,每日优鲜的亏损率高达 30%,但到了2018 年亏损率持续收窄,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北京市场已实现盈利。

知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每日优鲜是前置仓玩家中运营时间较久、经验最为丰富的企业,其用户人群已覆盖 20 个城 市1.5 亿人,整体营收10亿/月,做到 15% 的毛利就可以活下去,盈利模式已基本跑通。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突破 4万亿,电商渗透率不到4%,而在上海市场的渗透率为8~10%。

每日优鲜 CFO 预测 :“2019 年上海的生鲜电商规模将达到整个市场的20%”。显然,这是一个要命的拐点,一个非党恐怖的份额,一旦实现,将对包括永辉、沃尔玛、大润发等在内的传统生鲜零售造成巨大冲击。

李成东认为,千仓大战,入局者不一定能活下来;但不入局,可能连汤都不会剩下。所以京东、沃尔玛、苏宁、永辉纷纷试水,不愿错失机会,那些还等着看笑话的传统零售企业,有可能重蹈“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覆辙。

第四,无人零售虽遭遇挫折,但未来可能成主流

对于新零售的质疑,无人零售的“低潮”以及Amazon Go、淘咖啡等项目未进入大规模商用成为“有力的佐证”。

正所谓“领先一步是先驱,抢跑两步成先烈”,无人零售进入的时机可能偏早,一如电商兴起之初,技术尚不成熟。高额成本和欠佳的体验制约了无人店的普及,但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体验提升或将使其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这一天可能比人们预想的要早,人类终将迈进智能化社会。

当前,不仅 Alphago 进步神速,华为的 5G 技术、百度的自动驾驶、阿里的城市大脑、腾讯的医疗影像、科大飞讯的智能语音、大疆的无人机等同样一日千里。

人工智能革命早已开始,这不是科幻,不是可能,而是实实在在的趋势、动作,智能机器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把人类远远地甩在身后。

可以预见,无人店不会消失,更大的可能是与有人店长期共存,以有人店的部分无人化的形式体现,而未来,它有可能从补充地位上升为主流零售形态。

第五,高鑫零售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徒劳无功而是积势蓄力

高鑫零售 2018 年并不乐观的财报被很多人视为新零售式微的指标性案例,这是因为合作双方的阿里和大润发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选手,但就像“站队”阿里并非“黄明端被时代抛弃”一样,“高鑫零售的新零售转型徒劳无功”一点谱也不靠。

不难想象,如果高鑫零售不与阿里、盒马合作,未实施包括入驻淘鲜达、功能品类重构、营销、营运、服务、供应链数字化等转型,在大卖场整体衰退的大背景下,其业绩就不太可能是微降,大概率会断崖式下跌。高鑫零售业绩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400 多店的家电区整体打包给了苏宁而未纳入统计。

事实上,高鑫零售并不亮丽的“成绩单”仍不乏亮点:毛利增长 1.8%,毛利率提升 1.2%,淘鲜达实现全覆盖,新开 24 家大卖场,行政费用增长降至0.1%,门店运营成本增长率降至 6.1%,这些都是新零售转型带来的成果。

客观来看,1% 的销售降幅、6.5% 的利润减少在众多实体同行中仍属不错的成绩。

实事求是地分析,高鑫零售与阿里、盒马的合作刚刚起步,尚处在磨合、适应期。船大难调头、万事开头难,成本投入增加、某些业务阶段性收缩恐在所难免,且400多家门店接入淘鲜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再加上接管、整合欧尚 77 店也费时耗力,再好的转型措施、创新思路,落实落地都需要时间。

高鑫零售新零售转型成效可能关键就是要看今明两年,恢复增长应可预期:

  1. 随着业务模型的成熟,与阿里、盒马的合作必然进入快车道;
  2. 其基础设施投入已基本完成,没有大笔的转型投入,利润增长是必然之势 ;
  3. 高鑫零售的最大短板在欧尚超市,由大润发团队统一经营管理,应该会有较大提升。黄明端最近表示,整合后欧尚总部成本可节省 1 亿元;
  4. 租赁出去的家电区如不纳入业绩统计,则少一个“坑”,如纳入统计,就多个一个增量。

高鑫零售 CEO 黄明端自己也说 :“新零售改造将于 2019 年至 2020 年内完成,并在 2021 年看到成效”。可以确信的是,对“八路纵队”之一的高鑫零售,阿里不可能不倾注更多的资源助其转型成功,打造赋能实体商超的样板。

第六,“永辉们”的新零售动作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持续加力

尽管新零售业务带来亏损,但无论是永辉超市、高鑫零售还是苏宁小店,都没有“踩刹车”,反而投入更多资源、更大力量、以更加凌厉的进攻姿态加以推进。

永辉云创创始人张轩宁在3月的一次演讲中称 :“永辉云创独立是为更好地做业态和模式创新,这只是一次新分工,不存在分家的问题”。

永辉董事长张轩松也强调 :“我和轩宁没有一分钱的矛盾!”

啪啪打脸“兄弟分家”、“兄弟阋墙”等种种不实猜测。

张轩宁最近表示:

“永辉的整体思路是用创新的业务保护核心业务,用探索业务保护创新业务,永辉云创即是承担其中的创新使命。”

今年一季度,永辉新开 Mini 店 93 家,签约 146 家。有分析称,永辉 Mini 店是要往替代菜场的方向走,会成为永辉到家的“前置仓”。

这表明,尽管云创从永辉超市剥离,但二者的互动和协同依然紧密,供应链共享未受影响,出售永辉生活也早已被证实为“无稽之谈”。

很多人只看到永辉云创的亏损,而忽视其业绩的增长。去年,云创收入 21.46 亿,增长近 3 倍,这样的增长在传统线下零售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超级物种成熟门店坪效已达 6万元,一旦迈过盈亏平衡点,永辉云创必将进入创新红利收割期。

四、以抵触心态看待新零售不可取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实体零售业者抱持看热闹甚至是看笑话的心态看待新零售,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新零售的对立面,看到某些新零售项目亏损、倒闭则欣欣然,这种“闻过则喜”、为反对而反对是一种典型的“义和团心态”,实质是以传统零售遗老遗少自居,这种闭关锁国的心态是非常有害的。

我国新零售发展形成了互联网企业带节奏、实体零售跟节奏的局面。

互联网企业创新颠覆、节奏快、迭代猛,而实体零售更多采用一种“小步快跑”的跟随策略,投资审慎、节奏稳健,因此出错更多的是互联网新零售项目,这本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无人区”领跑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交一些学费。

对此,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欣赏的眼光看待,毕竟,创新总是值得欣赏和尊重的。

只看到失败案例而忽视其积极作用是片面、狭隘的。

很多人看不到盒马对线上生鲜做出的突破性贡献,培养了消费者“生鲜到家”的消费习惯,只看到盒马的暂时亏损。

实际上,暂时亏损缘于它的雄心抱负,如果愿意偏居上海一隅,盒马应该早就实现了整体盈利,但它志在全国市场。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生鲜零售总销售额达 4.93万亿,仅有不到 3% 的交易来源于线上,在衣食住行四大刚需消费领域中数字化程度最低。这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一旦盒马真正掌握了“打开密钥”,驶入这片广袤蓝海,其前景将不可限量!

家乐福首席营销余莹曾说:

“过去5 年,家乐福门店的客流减少了50%,主要原因是周活变成了月活,还有10%的顾客就不再来了。”

客流持续减少是实体零售企业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采取控制成本、降低费用加以应对,这虽必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一看消费者对盒马等新零售项目的喜爱,看一看那些新零售门店的热闹场景、丰沛客流,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新零售才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一时的波折、低潮不能否定创新的价值,只要消费者喜欢,流量充足,就拥有调整优化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思进取、四平八稳的传统零售,终将在“温水煮青蛙”中快速边缘化,直至黯然出局。

忽视新零售创新、试错的积极意义,眼睛只盯着问题和不足,是非常短视和狭隘的。新零售贴近需求变化、更高的效率、更精准的营销、全时段连接消费者、不断创新顾客价值等等,都值得每一家实体零售企业学习。

当然,零售是一场“马拉松”,正如张勇所言“跑得久才最关键”。

在新零售发展道路上,实体零售企业要看清方向,只有坚持观念引领,坚定地拥抱新技术、新人群,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才能不落伍、不掉势;冷眼旁观、犹疑不决、彷徨焦虑永远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零售之路。

当然还应把新零售的思维、技术与商业正道、零售本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经营创新、商品质量、服务品质、食品安全、顾客体验,基础打得越牢,基本功练得越扎实,新零售的转型效果就会更显著。

不久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提出了“六个匹配”,即:

  1. 发展策略与市场现状匹配;
  2. 发展模式与中国国情匹配;
  3. 商品服务与目标顾客匹配;
  4. 发展速度与管理能力匹配;
  5. 投资能力与收益水平匹配;
  6. 战略布局与未来趋势匹配。

虽然他说的是“中国特色的便利店之路”,但显然,这“六个匹配”也适应于实体零售企业的新零售之路。

 

作者:老笑,石基商业评论作者;微信公众号:石基商业评论(id:efuture555)。

本文作者@石基商业评论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