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卡点,为啥火不长久?

现在各种地方都喜欢竖个路牌,写上特别土的文案,什么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啊,或者搞个粉红色霓虹灯牌子,写个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尤其是现在各大城市,不知道抽的什么风,集体搞了一堆蓝底白字配色,极其逼真的路牌,连文案都是出奇的一致:

我在xx很想你。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本来要是只有个一两个还好,结果现在不管你去哪个城市都能看到这玩意儿。而且还有一堆人打卡,发在网上,不仅是各大景区越长越像,连打卡地都搞不出分别了。

也难怪有人吐槽:

如何让一个景点迅速变土?立个路牌,上面写:我在xx很想你。

01

网红路牌虽然最近才火的,但是分析一下源流,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

2013年,一部名叫《等风来》的电影上映,讲的是一个大都市时尚女白领在一次尼泊尔之行中洗涤了灵魂,收获了心灵的平静。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片子本身没啥大意思,是当时很流行的那类鸡汤电影。但是在宣发的时候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类似「冰桶挑战」的活动,邀请网友拍摄一张手拿小纸条,上面写着「我在xx(地方),我在等风来」的照片。

那个时候,社交网络营销才刚起步,淳朴的网友们哪里见过这么好玩的东西,纷纷参与挑战,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有人举着这句「我在xx等风来」拍照。

最后电影票房8000万,不温不火。但「等风来」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式,也变成了后来各种网络鸡汤金句里的常用佐料。

所以说,如今的「很想你」路牌只是「等风来」的翻版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还会有「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这类文案。

02

在我看来,网红路牌的大量涌现,堪称城市被异化为景观化的究极体现,是朋友圈在真实世界的投影。

我之前在关于景区的内容里提到过,现在许多打造网红景点的核心,其实是「出片率」,是如何最大程度吸引人们去拍照。

一开始,这种拍照打卡,是随机性的,带一点自发的探索。比如去一个地方旅游,发朋友圈的时候往往会带上定位,说明自己在哪儿。而有时候就会干脆找一个写着地名的地方拍照,而且这个地名的标志,越大越好。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很快,单纯的地名就不太够用了。最早我认为是地产开发商选择了大量使用这类文案,因为这些文案的标准就是:第一,要突出城市名字,第二,要展现出一种小资情调。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路上的一些楼盘文案,许多都带有这样的特点。

但是地产商毕竟是有钱的,至少还会请专门的广告公司去设计版面、文案,所以哪怕偶尔文案土了一点,但是整体效果看着就没那么令人尴尬。

对于竖路牌的商家来讲,就不一样了。

商家要的是什么?就是客流,只要能吸引到人拍照、打卡就行。这种花大钱专门请人设计,成本就太高了。

文案土不土,油不油无所谓。重要的是直接、简单,而情感向的文案显然是最容易吸引人的。不仅是路牌,像各种表白墙、失恋博物馆之类,都容易激起人们的分享欲。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而路牌这个东西吧,就很妙,我自己偶尔会出门扫街,有过扫街经验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路牌、消防栓、邮筒,甚至是垃圾箱,都是出镜率奇高的物品。

所以本来就容易吸引人拍照的路牌,再加上一句矫情的文案,这种低配版本的地产商广告,会成为打卡热门,也就不奇怪了。

03

我为什么说网红路牌就是朋友圈在真实世界的投影?

因为许多旅游朋友圈,常见的要素就是一句文案+一张照片+一个定位,而这些,网红路牌一次性完成了。

这种网红路牌最大的好处还是成本够低,相当于普通商家的一个网红补丁。本来你想打造一个网红店,还需要好好设计一下风格,重视一下室内装修。网红路牌啥也不需要,花几百块定制一个就行,最大的风险是违反管理条例然后被拆除。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只不过,网红打卡地最初的目的,都是想体现出特殊感。只是如此低成本的人造景观,在复制上没有任何难度,很快就像病毒一样传遍全国。当这些「我在xx很想你」的照片挤满了社交网络的时候,这种文艺感就消逝了,只剩下被复制一千遍的庸俗,从网红路牌变成土味路牌。

毕竟,速朽,是所有网红属性的宿命。

作者:IC实验室;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从品牌看商业。

原文标题:网红打卡点,为啥短命?

本文作者 @IC实验室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