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及以上的人,都具备什么能力?

人和人的能力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张小龙这些互联网大佬就这么厉害?为什么老板们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够轻松化解?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老板们总能给到不一样的视角?

一直对这些问题比较好奇,看过一些书本上的大道理,总感觉不太接地气,或者说并不适合互联网行业吧。

自己在互联网大厂从业快十年待过3个公司,有幸跟过好些个优秀老板,也有一些机会面向公司更高级大佬(一般是老板的老板)去做述职、汇报和讨论,尝试总结下互联网高管或者说P9以上的人,到底具备什么能力,然后哪些能力是一般人可以学习的。主要从自己经历的事情里面,提炼一些观察和思考,不一定全面,但一定真实。

为了描述方便,把这些人简称“大佬”吧。根据我的观察,大佬都具备以下12个特点:

01 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专业来自“打过硬仗”

“专业”很难量化,感觉一直在被滥用了,优秀的大佬都真正符合“专业”这个特征:即在某个业务或某个职能上,既有深刻的战略洞察,又落地执行拿到过结果。在同一个事情上,也许看上去一些基本道理大家都懂,但实际上大佬与普通人在理解的深刻程度、认知的全面程度上会存在很大差别。

举个例子,每个做搜索的PM都能说出一套搜索产品的方法论,每个做产品运营的人都能说出一些AARRR,生命周期这样的模型,但是不是深刻理解,是不是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边界和可能问题,都是存疑的。

那么如何才能“专业”?一定是经历过实践,打过仗,拿过结果,才能形成“专业”,比如某产品大佬,真的在早期从0到1搭建过产品架构,比如某运营大佬,是真的用生命周期运营过某些业务。没有实战只是“见过”,是很难达到“专业”的。

02 熟练掌握多个思维模型

有点类似芒格提到的多元思维模型,即能够掌握多套知识体系,基于这些知识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情或者问题,也就是常说的“算法”,这也是大佬们在同一个问题上总能给人不一样的视角的原因吧。

具体到互联网场景,以下这些思维模型是我观察大佬们会经常用的:

  • 关注业务阶段:即业务有生命周期,一般会看下从时间维度去看业务
  • 用业务基本公式:业务基本能用几个关键的公式表达出来,比如最简单的GMV=流量*转化*客单价,会关注核心的输入要素
  • 用“供需”看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拆解和分析事物,判断增长的驱动要素
  • 用“分层”看问题:把用户、商户分类后做差异化、特别是处于精细化运营阶段业务
  • 特别关注用户体验:对于用户体验都会尤其关注

03 目标导向“极强”

这个看着也好像是每个PM都具备的,我用了“极强”来区分大佬和普通人。这个“极强”可以拆解为两层,一个是“每件事”都有明确目标,另一个是“能看到最终目标”,并围绕最终目标策划行动。

第一个是“每件事”都有明确目标,可以理解成目标强迫症吧,而且不仅自己要有,也会要求团队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目标。

第二个”能看到最终目标,并围绕最终目标策划行动”,怎么理解?举个反面例子吧,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都会犯一些错误,比如去向上汇报,汇报的目标可能有好几类,a类目标是我自己就想表达什么,b类目标是想让老板知道我做了什么拿到了什么结果,c类目标是让老板认可我创造的价值,围绕不同目标,汇报内容的组织形式可能是不一样的,c相较于a和b类,是更终极的目标。

04 掌握的信息量大

大佬们了解的信息多且信息质量高,从而能有效帮助做决策。这个跟大佬所处的职级、圈子有很大的关系,就不展开了。

05 善于阅读环境和借力

当下互联网公司分工足够细化,基本都需要依靠团队协作来拿到结果,大佬除了专业上扎实,在阅读环境、对外借力和协同上也很厉害。

首先意识上就很重视,哪方是可以借力共赢的,哪方是存在矛盾的,一上来分析的比较清楚,其次能力上也具备,不管是在项目上去影响和共赢,还是身体力行找人吃饭增加感情,都会去做。这个说的比较接近高效能人士中7个习惯的第4-6个习惯。

06 善于抓事情的主要矛盾

经常会见到这种场景:某同学准备了很多材料,滔滔不绝地进行汇报,大佬看了一眼就感觉有点不对,多听了5分钟后,实在忍不住打断问了几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某同学就被问倒了…

大佬们善于从非常多的信息里面提炼关键点,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进行求证,不会被旁枝末节的东西过多干扰。而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过多纠结,为了心理上的满足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上。

07 对重要细节的关注

很多人可能有个误区,觉得大佬们可能只会做管理,只关注宏观,不了解实际细节,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看到的优秀大佬,给人感觉是既有清晰的框架蓝图,也有对关键细节有像素级的了解,比如聊到某个业务的一些关键指标和数据变化,有时候大佬都比下面执行的人了解的多。

大佬是通过什么方法去了解细节?常见有两个,一个是每天会看数据,另一是会认真看团队周报,就重要的细节进行讨论和确认。

08 探求“基本原理”

基本每次跟大佬汇报某个项目,都会被问到一类问题:这个事情历史上第一个做的是谁?行业里面经典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汇报关联销售,可能被问到“啤酒和尿布”,被问到广告行业发展多少年了;比如汇报搜索产品的功能优化,可能被问到google和baidu做搜索的经典方法是什么?

对此,某个大佬还讲过一段话印象比较深,大意是我们大概率不是在做创造性的事情,如果抽象到某个层面,我们做的大部分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存在过,更高效的方式是先找到对应的理论和先驱,再判断自己该怎么做。

09 有对标竞对的意识

说的是要找到行业里的优秀竞争对手,搞清楚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向他们学习。

这也是大佬们常问的问题,也会要求团队这么去做,背后是基于这么一个共识:认为如果有好的竞争对手,分享竞争对手并向其学习,是最快的提升方法,而不是自己摸索。

10 同理心强,用户感觉好

几年前看过一个段子,说的是周鸿祎能一分钟变小白,张小龙5分钟变小白,马化腾1秒钟变小白,他们说的变“小白”,强调的是从“专家视角”切换到“用户视角”的能力。

当时觉得有些扯淡和夸张了,近几年开始发现这个段子讲的还是挺有道理的,大佬确实更具备“用户同理心”,更有“用户感觉”,而且能时刻保持。

做产品和运营有一类现象经常发生,最开始项目启动的时候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发起的,但随着项目越做越多,越来越深入,PM关注点都集中在功能、策略、数据上面去,慢慢忽略掉了真实的用户需求和场景,会忽略做一些调整对用户带来什么影响。这种情况大佬看到了,都会提醒下PM要考虑对用户的影响。

另外,大家都强调数据驱动,什么事都要做个AB做个实验,但见过一些大佬就能在没有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做出正确决策,背后推测有“用户感觉好”的原因。

11 对自己“狠”

“狠”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但确实大佬们是真的拼,是真的践行一万小时定律,这种倒不是说一天24小时要坐在工位拼体力,而是对于自己关心的问题能随时在线,随时在思考,看着好像在抽烟聊天,马上就能切换到工作讨论上。

另外,再大的困难,也不设限,不抱怨,不解释,一切精力和时间投入都指向完成目标拿到结果。

12 聪明(算力强)

这个比较看天资了,大佬们确实聪明,算力强,看本科学校就能判断出来。具体表现在几个层面吧,首先是反应快,特别在会议场合,面对一些突发问题能快速反应,其次能延展性思考,基本从一个点就能牵出一个面,最后是语言表达都流畅和精准。

说完了大佬们的12个能力,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哪些是可以学习的呢?

客观来说,我们很难达到大佬们在这些能力项上的深度,但至少方向是可以学习的,12个能力中,如果按照信息、算法、算力去分类,大部分是偏向算法的,算力可能更看天资(比如第10和第12项),信息和所处位置相关性比较高(比如第4项),但至少算法是可以去刻意练习的,特别是如果有一个好的项目机会,能跟着大佬一起去做项目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学习和精进的。

 

作者:产品杰哥,微信公众号:产品杰哥

本文作者 @产品杰哥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